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期刊参与“大流通”管见

2015-02-12李艳葆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磁条过刊流通

李艳葆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85)

图书馆初期的“大流通”都是基于馆藏图书而实施的。作为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期刊,以何种方式参与“大流通”更为适宜,期刊参与“大流通”存在着哪些利弊,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图书馆期刊参与“大流通”提供些许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1 “大流通”释义

高校图书馆实施的“大流通”是从马克思对一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演绎而来[1]。通过对陈文玲研究员研究的社会化大流通表述分析,其精华就是一切进入流通可以进入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合。

高校图书馆的“大流通”只是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大流通”。其实质就是对图书本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流通,即对文献资源的“信息流”和“物质流”的流通。这种流通实现了文献资源的“信息流”和“物质流”有效分离又高度的融合。同时“大流通”结合了卡特彼勒“一站式服务”的理念[2],从而实现了图书馆更为先进的、人性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了读者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图书“大流通”对期刊“大流通”的指引

2.1 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相关因素分析

2.1.1 期刊的特点

与图书相比,期刊有其特有的自身属性与社会属性。期刊自身属性可称之为固有属性或特性,即期刊本身的内涵。在我国,自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以来,就表现为相对的定时性、定期性、不间断性。期刊文献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连续性[3-4]。期刊的社会属性,即期刊的外延。随着社会的更替以及人类科技的进步,期刊也随着发展而发展,期刊本身又表现出社会的发展的属性。期刊发展性使得期刊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为种类繁多和期刊的载体上。截至2011年我国出版期刊已达到9849种[5],在载体上除了纸质版外还有电子版、缩微胶片、数据库等类型。

2.1.2 期刊的馆藏

期刊在高校图书馆里通常以“现刊”与“过刊”两种方式存在[6]。对于“现刊”每个高校馆基本上都以单行本存在,并上架按序摆放,供读者阅读,基本处于不可外借状态。“过刊”是相对现刊而言的,是现刊下架后的期刊。在这一环节上,高校图书馆馆基本是对价值不大的现刊进行剔除,对淘汰后的期刊进行捐赠漂流;而对本校科研教学有更大利用价值的现刊要经过下架、装订、回溯上架馆藏后再供读者利用。在图书实施“大流通”前,高校图书馆每册现刊与图书一样都加上了永久性磁条进行管理。而过刊合订本里的永久性磁条数量则与合订本现刊册数等同。

2.1.3 读者对期刊的利用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基本是以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为主。调查显示,近年来,两大群体读者利用期刊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教师群体正从纸质本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转变;学生群体利用期刊向电子期刊及娱乐性期刊转变。正是基于读者利用期刊方式的这种变化,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每年都在不断地调整对期刊文献资源订购计划。

2.1.3.1 纸本期刊订购呈逐年下降趋势。本馆中文期刊的订购从2012年的2020种下降到2015年的700种。

2.1.3.2 过刊合订本保存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本馆保存的期刊从2012年的1700种下降到2015年的200种。

2.1.3.3 娱乐型期刊呈上升趋势。本馆在2015年订购的700种中文期刊中,娱乐型500种,占订购总量的71%。

2.1.3.4 电子期刊、全文期刊数据库呈上升趋势。截止2014年底,本馆从电子期刊到全文期刊数据库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维普、博看、CNKI,Springer Link、EBSCOHostWeb网络数据库、ACM、IEEE网络电子版期刊、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数据库、ACS电子期刊等,都已成为图书馆期刊建设的重要内容。

2.2 “大流通”环境下的期刊“大流通”

在图书实施“大流通”之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图书和期刊基本一样均采用在图书和期刊上加入永久性磁条的方式进行分室监控、借阅,采用人书分离的管理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实施“大流通”后所使用的技术基本是复合磁条[7]以及RFID[8]两种。

复合磁条就是一种对磁条可采用“充”和“消”磁处理的原理来进行工作。对馆藏图书等文献加上复合磁条后,利用设备可实现在库文献有磁,借出文献消磁处理实现了借还监测的功能。例如: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就是采用复合磁条技术实施的“大流通”。

RFID是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对图书等文献资源加装电子标签,利用设备可实现对在库文献信息转化的管理功能。例如: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大流通”采用的就是RFID技术。

从以上分析来看,复合磁条技术与传统图书馆采用永久性磁条相比,复合磁条可实现“充磁”跟“消磁”的功能。对于馆藏图书的要求就必须把以前加装在图书上的永久性磁条进行剔除或覆盖,才能实现相应的功能;而RFID技术则不用,对图书等文献加装上电子标签就可以利用。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图书等文献资源都保留了原有馆藏条形码书号的管理模式。好处在于一旦复合磁条或电子标签或设备坏掉都可以利用馆内已有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转入手工管理。因此,期刊参与“大流通”也必须符合图书实施“大流通”这一技术条件。

3 期刊参与“大流通”的模式

遵循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9],通过分析期刊与图书二者的关系,很容易看出期刊与图书相比既存在相同又存在着不同。图书的“大流通”制约着期刊的“大流通”,同时期刊“大流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此,抓住期刊馆藏状态和自身特点,结合图书实施“大流通”的方式,对期刊实施“大流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 现刊的“大流通”

3.1.1 现刊排架管理

科学管理现刊是期刊管理的基础。按过刊合订、回溯、分类管理原则,现刊应采取流水号与分类号双重管理更为科学。采用流水号管理可以使现刊能够快速上架,不误读者阅读;采用分类号管理,可以使准备馆藏的过刊在进行合订、回溯、保存上架时不易产生错误,保证了期刊管理的连续性,避免了因期刊易名或刊频变更而造成过刊保存在类别上的错误,间接地维护了馆藏期刊数据库。

3.1.2 现刊阅读流通管理

正如上文所述,图书“大流通”的顺利实施和“选座系统”积极性因素的日益体现,使得期刊参与“大流通”成为可能。但笔者认为,鉴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不宜采用全部期刊参与“大流通”的方式。

3.1.2.1 在高校图书馆订购的期刊中并非都是保存性的,其中约有70%左右的期刊从“现刊”到“过刊”这一过程中会被剔除掉,采取“漂流”或相应的方式进入学校或社会读者手中,如果对期刊全部都采用RFID技术加装电子标签,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即便是最终要保存的期刊,在验收入库时是以单册方式存在的,又有季刊、双月刊、月刊及半月刊的区别,以年为单位,同一种期刊“复本量”偏大,如果每本都加装电子标签,在“现刊”过渡到“过刊”装订保存时,又将造成标签信息的交叉和混乱,同样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也不足取。

3.1.2.2 期刊与图书相比,开本较大,厚度不足,如参与“大流通”,因其形式的开放性,读者可任意携带期刊在馆内走动,不可避免造成期刊的卷曲或折叠现象,如加装电子标签,又极容易造成标签损坏。

3.1.2.3 由于现刊尤其是娱乐性现刊阅读的“大众性”和“即时性”,即使可外借也要严格限制借期,使其处于不可外借状态,更容易实现其广泛的阅读价值。

所以,对现刊而言,还是采用原有的永久性磁条和设备进行流通管理,并设置隔离式单独阅览区比较适宜。或者采取与密集库或准密集库图书一起进行合库管理。

3.2 过刊的“大流通”

3.2.1 现刊转为过刊的管理

因为各图书馆对期刊的管理状态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对期刊以及期刊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界定。高校图书馆所利用的期刊,如何界定现刊和过刊的分野,如何确定现刊到过刊之间的间隔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科学设计。尽力缩短现刊到过刊的馆藏时间,对于想要保存的现刊够合订的就应立即采取随时下架,随时装订、回溯、上架等一条龙的管理方式。这样既不影响读者利用期刊,也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

3.2.2 过刊的上架流通管理

未实施“大流通”前的馆藏过刊合订本是与图书处于同一种状态。这部分期刊都加有永久性磁条而且每个合订本期刊里不止一个永久性磁条,由于不可能拆开合订本剔除以前的永久性磁条或采取对永久性磁条逐一覆盖的原则,因此,对馆藏过刊合订本只能采用RFID技术实施“大流通”。

综上所述,期刊无论以复合磁条技术还是以RFID技术一律参与图书馆“大流通”都有其局限性和缺陷性。就目前而言,对现刊与过刊采取“一刊两制”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大流通”更能体现其科学性。

[1]林香兰“.大流通”的概念与高校图书馆“大流通”的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35-237.

[2] 郭镇宁.卡特彼勒融资租赁模式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8(6):151-153.

[3] 陈江.中国期刊史的发轫时期[J].出版史料,2001(2):114-121.

[4] 戴娟.期刊的特点及其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2(3):110-114.

[5] 赵彦华.2011-2012年全国期刊发行业发展状况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1):34-38.

[6] 梁小枫.试论现刊、过刊概念的科学界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131-132.

[7] 王维玮,等.永久性磁条剔除与大流通安全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90-92.

[8] 张风仙.公共图书馆RFID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47.

[9] 冯祝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88-121.

猜你喜欢

磁条过刊流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透视眼
刮磁条
商贸流通
《中国蔬菜》网站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蔬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
《中国跳菜》网站全新开通 实现在线投稿和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