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人物数据库建设实践与启示——以《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为例

2015-02-12窦鹏

图书馆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

窦鹏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1)

红色人物数据库建设实践与启示——以《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为例

窦鹏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1)

红色人物数据库是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是陕西省图书馆建设的红色历史文化类多媒体资源库。简析该库的建设意义、建设措施、收录标准和范围、文献征集方案、建设经验与启示,为建设红色人物数据库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据库红色人物陕甘宁边区人物库图书馆

近10年来,红色资源的宣传保护和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各类型图书馆结合本地或本馆特色资源,陆续开展红色人物数据库建设。红色人物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人生信仰,参与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士。据笔者自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调研,若干红色人物专题数据库已建成或在筹建当中,如吉林省图书馆的《杨靖宇将军专题数据库》[1]、陕西省图书馆的《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2]、海南大学图书馆的《张云逸专题数据库》[3]、吉首大学图书馆筹建的《贺龙特色文献数据库》[4],还有一些红色资源数据库部分内容涉及红色人物,如吉林图书馆的《东北抗联数据库》[5]、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湖南人物库》[6]、湖南省图书馆的《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7]、桂林图书馆的《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8]等。

陕西省图书馆的《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属于红色人物群体数据库,是该馆独立研发的《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的第一个子库。它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2011年项目,于201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在当年的全国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类项目中,其数据量及得分均名列前茅。近几年来,在文化共享工程的指导下,红色历史数据库建设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较为少见。笔者试图结合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红色人物数据库的建设问题,与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推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

1 建设意义

陕甘宁边区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陕甘宁边区政府从1937年9月6日正式成立,到1950年1月19日撤销,历时12年零4个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造就和培育出一大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对边区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令人敬仰,值得缅怀。抗战八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工作、学习、采访、参观,如丁玲、周扬、冼星海、贺绿汀等文艺青年。据统计,“仅1938年5~8月,经西安“八办”介绍送往延安的革命青年就达到2288名”[9]。边区政府交际处每年接待到边区参观游历的人数以千计,“从1938年到1941年就接待了中外客人7000多人。他们中有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有中外记者、著名学者、国际友人、海外侨胞等各方面的爱国人士”[10]。其中,有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诺尔曼·白求恩、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和世界学联代表团、印度援华医疗队、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等团体客人[10]。

因此,建设《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有利于整合红色人物文献资料,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和激发大众的爱乡爱国情怀;同时对发展和繁荣地区红色旅游、文化事业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建设措施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把有关陕甘宁边区历史人物已出版的相关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等,按照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资源加工和整合,制作成可供读者全文检索浏览的资源集合。该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使项目得以顺利竣工。

2.1组织完备有序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数据库,需要完备的组织来领导部署全部工作。该项目设有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省文化厅、省图书馆相关领导构成;专家组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工作组由省图书馆不同部门工作人员承担。项目从筹备到结库,先后组织召开省内立项会、论证会和验收会,整个建设过程中多次与专家、领导沟通,解决了专业难题和建设实施中的困难。

2.2集中图书馆人才优势

数据库建设工作既需要图书情报、文史专业人才,还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要有平面设计等人员的参与,才能保障数据库建设的顺利实施。结合馆内人才优势,采取多部门合作的办法,共享办负责数据库项目的申报、部门间的协调等工作;地方文献部负责数据库策划、文献调研、文献征集、文献筛选、专家联络、文献标引入库、数据审核等,这些编辑工作是数据库内容建设的核心环节;数字资源部承担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处理、网页设计;网络技术部承担数据库软硬件配型、测试、平台搭建、结构设计、频道开设、数据链接及发布、后期维护等工作。

2.3按照技术规范操作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从数字化加工到数据标引、入库、发布等环节,都按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文本数据采取电子录入或通过扫描仪进行纸质资料的全文扫描,并进行文字识别、校对和数据保存。图片通过数码相机直接拍摄或经扫描仪进行物理图片、照片的扫描;在数字视频上进行图片抓取,然后用图片编辑软件处理图片,校对,再做数据保存。实物图片(自拍)和历史文献图片(原始图片)均采用JPEG和TIFF两种格式,用于网页上传及浏览的图片分辨率为300DPI,用于资源存档的图片为600 DPI;视频分辨率为720×576,文件格式为AVI;征集视频存档、节目制作码率为6M。编辑人员对数据库选取文献进行加工单制作之后,根据有关各项技术标准,由技术人员完成数据加工、数据库结构设计、网站页面设计、数据标引、链接发布及后期的评审验收等环节[11]。最终,该库主要以TRS库形式存储数据,它为各种格式文档的存储、管理和检索提供动力,实现全文检索功能,用户可以用任意语词进行检索。

3 收录标准和范围

建设人物数据库,首先要确定收录范围和标准。“人物收录标准是人物数据库衡量人物入库与否的尺度。表面看,这个尺度容易掌握,如可以指定一个地域范围,某个职务级别、专业范围,或者一段时间等,作为数据库的人物收录标准,但实际上由于人物具有多重属性,而且许多人流动性、发展变化性都很强,这就给制定标准和执行都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2]。”《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的研究对象为历史人物群体,实施建库工作必须坚持尊重史实的原则。该库立项时,曾邀请多位历史专家进行学术研讨,确立了收录范围和标准,为后续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关于该库的收录标准,首先厘清几组关系。第一,如何处理西北革命根据地与陕甘宁边区的关系。陕甘宁边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由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来。“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红色区域,它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它们构成了后来陕甘宁边区的基础和核心[13]。”因此,在边区的历史渊源上应有所追溯,对应在人物库的收录范围上,收录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

第二,如何处理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的关系。“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0个春秋。这时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核心所在,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在这里,汇聚了中共的大部分精英人物[13]。”陕甘宁边区政府自1937年9月成立,至1950年1月撤销,前后共历时12年零4个月。这一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和边区两个政府的所在地。根据“以陕甘宁边区历史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原则,确定只收录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人物,中共中央领导人物不在该库收录范围之内,这样既能集中反映陕甘宁边区历史人物群像,又能避免重复性建设。

第三,如何解决人物文献资料的收录。我们始终坚持以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时间为节点,收录各领域人物以抗日战争时期为主,兼及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入库的文献,主要收入记述该人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重要史料”及“研究文献”,在此前和此后的史事从简或从略;入库文献分为“全文图书”“参考书目”和“论文索引”。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收录著名历史人物300名,主要分为9大类:①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②陕甘宁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③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领导人;④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人;⑤陕甘宁边区军事领导人;⑥陕甘宁边区著名英模人物;⑦陕甘宁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⑧陕甘宁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⑨在陕甘宁边区的著名国际友人[14]。

4 建设经验与启示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就收录人物的数量和规模而言,属于群体人物数据库,是由多个人物的专题文献资源集合而成的一个复合型专题资源库,其中每个人物的资源都可以独立成库。针对该类型人物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探讨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4.1分门别类收录人物

专题数据库要突出数据处理的有序性、学科性等特点,因此首先要考虑和解决多个人物的排序问题。该库结合陕甘宁边区政府机构设置及该时期的历史特点,按人物的主要成就或领域来分类,即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边区参议会领导人、边区政府领导人、边区军事领导人、边区著名英模人物、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在陕甘宁边区的著名国际友人,既包括陕甘宁边区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人物,又涵盖该时期的统一战线人物、国际友人等,是对陕甘宁边区历史人物的群体揭示和全面再现。

4.2分层次建设各类人物

由于各个人物的生平活动、革命功绩和影响各不相同,各人相关的文献类型和文献量也不尽相同,我们把各类人物按照相应的收录标准(主要根据其职位和历史影响)再分为两个层级: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其中,全库28位主要代表人物,依据其文献的密集程度分别设置11个栏目:生平简介、个人著述、史料文献、声像资料、全文图书、参考书目、论文索引、历史图片、历史旧址、缅怀纪念、艺术再现,各栏目收录大量文献。其余272人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仅设生平和资料两个栏目,资料栏目中尽收各类文献。这种分层次建设的方法,避免了全库采用统一结构会出现空栏目或空频道的现象,从而杜绝了资源的浪费。

4.3统一规范标引入库细则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收录多种文献类型,包括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等,在建设过程中,编辑人员不断摸索,制定了详尽的文献标引、入库细则,统一要求,规范操作。该库采用TRS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字段的设置要求简明实用,主要标引分类、题名、责任者、文献出处、图片出处、时间等要项,基本可以满足用户对陕甘宁边区史料、研究资料等的检索需求。代表人物“资料”栏目收录文献的顺序,与主要代表人物的栏目顺序保持一致,即入库文献排序为:个人著述、史料文献、声像资料、全文图书、参考书目、论文索引、历史图片、历史旧址、缅怀纪念、艺术再现。对文献入库还制定了具体的规则,如人物的大事年表、年谱之类的文章,该人物设有“缅怀纪念”栏目的,收入到“缅怀纪念”栏目的第一条,分类=人名+缅怀纪念;该人物设有“资料”栏目的,收入到“资料”栏目的第一条,分类=人名+资料。另外,还制定了图片标引细则:凡是图片中涉及本库收录人物的,但原图片题名未注明该人物姓名时,需把人名编入题名项内,以便全文搜索时能搜到该图片;凡是文本数据与所配图片出处相同的,文本标引时已标有“出处”字段,故略去“图片出处”字段,避免信息重复;标引单独的图片数据时,则须标出“图片出处”字段。

数据库标引、入库工作由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把各人遇到的情况汇总在一起,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并形成了统一的标引入库细则,有利于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5 结语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全方位地收录陕甘宁边区人物的文献资料,是红色人物研究的资料宝库,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及研究型读者提供服务,也是公共图书馆在红色人物数据库建设方面的一次尝试和探索,该库已发布在陕西省图书馆官网、陕西文化信息网上供广大读者免费使用。截至2015年7月,该库收录文本5525万余字、图片1.1万张、音视频资料57集,数据量共计2.5万余条,成为陕西省图书馆最大的自建数据库项目,也是该馆尝试系列资源库建设的第一个成果,为今后《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其他6个子库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图书馆将优化和升级数据库管理软件,继续补充和更新数据,更大程度地发掘自建资源库的优势。

[1]杨靖宇将军专题数据库[DB/OL].[2015-06-25].http://www. jlplib.com.cn/szzy/yjyjjzt/.

[2]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人物库[DB/OL].[2015-06-25].http:// 61.185.242.126:8080/wenhua/hongsejiyi/index1.jsp.

[3]张玲,林维波,邓玲.发掘区域名人资料,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以张云逸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8):46-48.

[4]袁子英.红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以筹建贺龙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46-48.

[5]东北抗联数据库[DB/OL].[2015-06-25].http://222.161.207. 53:81/tpi/WebSearch_DBKL/Index.aspx.

[6]黄筱玲.依托现代高新技术弘扬湖湘文化精髓——《湖南人物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10):94-96.

[7]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DB/OL].[2015-06-25]. http://hnhsjy.txhn.net/.

[8]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DB/OL].[2015-06-25].http:// guilin2011yanshou.gll-gx.org.cn/.

[9]刘东社,刘金娥.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

[10]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11]郎菁.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以“西安事变数据库”为实例[J].图书馆学刊,2011(4):67-70.

[12]张晓源.人物数据库人物收录标准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6(1):71.

[13]刘东社,刘金娥.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窦鹏.“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数据库”建设方略[A]//西安: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C].2012:267-268.

窦鹏女,1977年生。硕士,馆员,地方文献部主任。研究方向:地方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

G250.74

(2015-09-18;责编:张欣。)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追忆红色浪漫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