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2015-02-12欧文辉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化共治治理

欧文辉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欧文辉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因应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力,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转向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力。“治理”转向后的高校统战工作,既推动着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高校;统战;“治理”转向

高校统战工作既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新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向度,并与国家管理模式的变化产生持续的互动关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中,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给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即“治理”转向。从传统意义上看,高校统战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其内在的本质和价值向度,为什么要实现这种转向以及如何实现转向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全球化和网络社会而形成的复杂现代性所带来的多元思想的冲击、对象主体意识增强而带来的逆反和反叛性、高级知识分子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现状,从而使这项工作具有更大的难度的同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因应当前的现实困境而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现实出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高校统战工作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高校统战工作,是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在高校统战工作的实践应用,其基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取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习近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讨论。陈希东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治理制度体系:法制、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治理方法体系: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协商六大方法;治理运行体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三大运行方式。”[2]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还是从治理现代化的学理研究方面来说,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至少包含平等的多元主体、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等基本内涵。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校统战工作,以“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为其导向,其本质是“协同共治”。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高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战略高地,统一战线的现代化进程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统战工作,其内核是教职工思想的协同,具体表现则贯穿于教学与科研资源的协同、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同、学校内外部力量的协同等。协同思想与传统管理思想的重大差异是平等多元主体性,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挑战内在地要求高校具有更强大的统战能力,“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能团结的力量越多越好”。[3]而统战能力的核心就是协同能力,以实现高校统战的“协同共治”。它所实现的是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从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从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

二、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高校统战工作的主体转向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统战工作,其主体是高校的党委统战部,其主要对象是民主党派党员和无党派人士,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则是形成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高校科学管理的现实意义并长期推进了中国高校的统战工作。然而,这实际上并不适应于统战工作的协同性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统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责任单一等问题。部分高校甚至统战工作人员不到位、统战部门无法单列编制、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也是存在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似乎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的基本理念和现实塑造,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提供了现实指导。“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4]高校统战工作不能只是局限以统战部门的单一主体,要实现主体的解放。而“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5],即重塑共产党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成就为统战工作的主体,把主体拓展到全体师生员工中去。从治理的部门而言,则是拓展为以高校党委统战部为主导的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强大的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力量。

多元主体的高校统战工作,本身就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反映,从本质上切合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把先前作为统战对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重塑为统战工作的主体,它所实现的是主体基于自身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对自我的统战,即“自我统战”,它所依据的是人具有自治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建构高校统战工作的主体转向,本质上是重塑高校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平等的主体身份、教职工的多元互动关系、中共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主体间的协同互助等。在当前的高校统战工作中,确立中共党员与非党员在高校日常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则是多元主体性得到落实的具体问题。除了党内的生活,其它的诸如行政、教学、科研等,都要体现高校中各主体的平等性与协同性。

三、从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高校统战工作的责任转向

高校统战工作肩负着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历史责任,然而,对于统战工作的对象而言,其基于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导向,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保持方向性的一致,其责任则主要来源是外在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责任他治。具体而言,高校宣传统战部门规定或规范教职工要与中共中央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一致,特别是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高校统战部门成为高校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责任监管部门,甚至有部分高校以此作为考核的指标。这样的责任他治模式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在高校管理和社会管理中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既统一了思想,又和谐了行动与关系。从内在的关系和思想看,这种模式却又容易导致统战对象的非自主性或非自愿性,使之缺乏内在的责任动力,而治理现代化的责任自治、他治与共治相结合的责任综合治理新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基于前文所述的从一元管理主体走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向,之前的统战对象走向统战主体,内生出作为统战主体的责任,从履行责作走向了责任的自我承担与自我治理。统战工作责任的综合治理,主要体现在各主体的责任自治与共治,它的基础是培育和引导一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大政方针政策的理性的科学认知,这也是高校统战工作的精神内核。高校教职工的发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走向自由与全面发展。其现实问题主要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自我责任的自我认知、自我规范与自我建构。自我认知所体现的是党的事业和教职工的自我的事业发展需要我做什么,自我规范则是承担责任需要坚持或改变哪些思想和行为,自我建构则是高校教职工基于对统战事业的基本认识以及自我的长远发展的理性认知的结合,对自我在统战工作中的责任的一种理性系统建构。具体而言,高校统战工作的责任转向,是建立一种以高校统战部门为主导的高校教职工的责任自治与共治新模式。统战部门协同其它部门制定全面的责任规范制度、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责任讨论与认知、统战主体之外的人员对统战责任的监督和导向等成就为高校统战工作责任治理的现实路径。

四、从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高校统战工作的机制转向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统战工作,实质上是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教职工的教化与管理,以实现其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种复杂的关系只靠教化和管理是无法使其实现内在的和谐的,其现实出路是高校内外部、党内外的各种关系的“协同共治”。现行的高校统战工作,是高校党委领导,统战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教化与管理成为高校统战部门的核心工作,其内在包含的意蕴是共产党对非党人士的教育与管理。那么,只有这样的工作的统战是否能真正实现党内外的统一与和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或者说,这样的工作是否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化与管理的模式是必要的,而且还是有效的,然而,特别是对以高校为代表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权力意识、自主意识和理论知识素养,在很多方面并不比一些中共党员差,反而是一些领域的精英或者领导,这样就使得简单的教化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基于治理现代化的高校统战工作机制创新,是一种“协同共治”的合作型关系,从内在机制上因应这种教化和管理的失效问题。新的机制建设成为高校统战工作长期健康发展的现实保障,也为中国的统战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思路和机制的有利的经验探索。高校如何实现统战工作的协同共治,则需要以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来反观现实的高校统战工作,以“协同”理念贯穿统战工作的始终,以实现非党员与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具体而言,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并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以统战部门为主导,其它各部门协同合作以及党内人士与党外人士的协同合作,以形成良性的党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促进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 语

高校统战工作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以“治理”转向因应全球化和复杂现代性的挑战,回应传统高校统战工作的理论和现实困境,以“治理”理论和实践助推着当代中国高校统战工作科学化发展。统战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内容,也因此成为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统战工作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统战工作,率先实现其“治理”转向,将有效推动高校各项工作,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从而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Z].新华网,2013-12-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 463.htm.

[2]陶希东.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N].学习时报,2013-12-3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

[4]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58-1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责任编辑:杨松禄

欧文辉(1983—),男,汉族,广东河源市人,云南开放大学教师,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管理哲学、治理理论。

D613

A

1671-2811(2015)01-0039-03

猜你喜欢

教化共治治理
“多元共治”乐融融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