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功能新区建设难点及发展建议

2015-02-12周会祥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区深圳区域

周会祥

深圳功能新区建设难点及发展建议

周会祥

随着深圳城市经济转型逐步深入,深圳四大功能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创新动力源与增长极,以支撑整个经济体持续发展。在实际开发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协作程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创新创业环境待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深圳;新区;功能定位;建议

深圳作为一座临港型国际化大都市,土地资源匮乏越来越成为掣肘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搞好城市新区建设正成为优化城市区域空间布局、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深入融合,拓宽城市经济体长远发展路径。近年来,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陆续成立,成为活跃深圳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需要立足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做好新区发展功能定位,为未来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深圳城市新区功能建设的实践意义

新区是地处城市周边,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具有明确的发展界限,城市功能比较集中的城市化区域,是城市系统下的子系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深圳各新区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谋划好新区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定位将对深圳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主创新试验田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新区功能定位能有效落实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未来努力建成“二区三市”,这为整个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区规划则需从总体战略规划出发,齐集外向商贸、自主创新、社会生活功能,使新区发展快速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大潮。二是新区功能定位能优化区域间功能结构。新区功能定位最主要的是产业功能定位,新型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意味着城市产业格局的演进,新老城区产业间的竞合作用会引致人才、土地等要素加速流动,引发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潮,从而形成新的区域发展均衡状态,优化区域间功能结构。三是新区功能定位会影响城市整体战略格局变迁。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承接周边区域的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而且能有效发挥后发优势,培育形成新兴主导产业,为整个区域的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蓬勃增长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在整个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指引下,新区功能发展与主城区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关系,迫切需要科学定位新区发展功能,形成区域发展新动力与合力。

二、深圳城市新区发展概况与难点分析

(一)四大城市新区发展概况

自2005年深圳实现全市区域城市化后,在区域分权化和精细治理思路指引下,陆续成立了光明(2007年)、坪山(2009年)、龙华(2011年)和大鹏(2011年)四个功能新区,使得深圳行政区划正式形成“6+4+1”的空间结构,体现了在城市区划上对城市发展转型的积极应对。光明新区由原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而来,占地面积156.1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约83.4万人,是深圳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要地,可建设用地58.01平方公里,其工业地位突出,以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精密仪器、塑料制品制造业为主,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坪山新区在原深圳市大工业区基础上成立,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约61万人,西邻世界最大单体港口盐田港,对外出口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13年实现经济总量385.1亿元,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企业达52家,如比亚迪、赛菲诺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28.95亿元,高新技术制造对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突出。

龙华新区地处深莞交汇中心地带,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约140.9万人,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吸引了一大批诸如富士康、大唐发电等大型企业项目的入驻,使新区产业格局得到极大改善。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729亿元,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高端汽车、文化创意、装备制造为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

大鹏新区三面环海,拥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地理生物资源,辖区面积607平方公里,森林绿地覆盖面积逾76%,常住人口约20万人,近年来年均接待旅客人数约800万人次,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核电核能、精密仪器生产制造在区域产值中占有较高比重,目前该区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打造年产值超33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深圳城市新区发展面临的难点

随着城市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圳四大功能新区纷纷加大了区域开发建设的力度,虽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共性难点问题,需要逐一攻克解决。

一是产业结构亟需转型升级。由于各新区建立前期都存在着经济总量过小、经济基础薄弱的矛盾,低附加值传统加工制造业在原有经济体中占有较大成分,经过近五年来的发展,新兴工业产值比重均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在深莞穗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深圳新区发展存在着重复加工制造、同质竞争等现象,高附加值技术产品或服务较少,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而集聚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数不多,迫切需要加大高新科技产学研投入力度,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主导产业,搞好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内独有优势,有效避免重复竞争。

二是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新区建设普遍存在城市建设更新速度不快的问题,硬件配套设施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主城区与新区之间交通管网建设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区域内部拥堵滞留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根植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新区成立以后,由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与新型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衔接过渡问题,如协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着较大困难,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拆迁阻力较大,新区规划建设用地较难获得保障,带来开发成本过高、资源要素流动性差等问题,给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挑战。

三是高新科技孵化体系有待健全。新区建设在发展方向上具备后发优势,在国内传统制造加工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后,在审视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各新区在成立初期纷纷定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走出一条低消耗、高技术含量、清洁生产的高端产业发展之路。但由于深圳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资源分布较少,复合型高新科技人才较为匮乏,创新创业环境发展不成熟,致使产业知识共享平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相对滞后,新区的教育、科技、经济产学研体系也未能紧密融合,创新驱动内在资源组合低效,迫切需要全盘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模式全方位做好高新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完善产业服务链条。

四是生态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有待加强。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开放、创新、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低碳是当今新区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深圳是一座户籍与非户籍人口比例严重倒挂的移民型城市,人口密集程度高,环境承载压力巨大,建市以来城市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由1979年的7.5吨上升到2013年的1.4万吨,垃圾处理、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面临着较大压力。同时,深圳新区发展建设起步较晚,大都处于城郊边远地带,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盲区或监管难题,部分高消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入驻,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如近年来在新区发生的非法开采、毒气污染、河流污染等事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离“宜居绿色低碳新城”的发展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做好科学规划,推动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管,为打造宜居活力新区添砖加瓦。

五是世界经济形势对深圳新区发展的挑战。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低迷一直伴随新区开发建设全过程,虽各新区在改善创新创业软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了诸多举措,但新区内许多中小型新兴企业都面临融资难、人力资源成本高、内需不旺盛、同质竞争、效益下滑等难题,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成为一大考验。在珠三角城市体系中,其他许多新区也陆续设立,产业定位、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都尚未充分完备,势必使得深圳功能新区与周边地区共同经历一个磨合均衡的过程,展开广泛的竞争合作,这些也对深圳城市新区发展成熟成型带来机遇与挑战。

三、深圳城市新区未来发展建议

新区应抓住机遇,大胆开拓创新,锚定区位发展优势,培育与发展一批与区域特点相匹配的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形成新区特色品牌与核心竞争力,打造新区主体功能,成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深圳城市经济转型为契机,科学合理定位各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选取培育二至三个区域主导产业,并朝着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各大区域发展层次性。依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培育不同格局类型的主导产业结构,形成多中心式的区域经济结构,有利于相互依存打造功能各异的区域经济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新技术研发创新,占领技术更新换代市场先机,形成核心技术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强化区域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

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需要加强宏观层面政府规划与引导,促进新区转变不均衡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新区差异化功能定位,促进共赢合作繁荣,避免因同质竞争而带来资源浪费。制定倾斜性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继续改善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吸引多种经济要素资源投入新区开发建设。科学设置新区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对发展成果不能简单用GDP数字衡量,纳入深圳质量考评指标,使严格把关与政策扶持有效结合。

(三)依托临港优势打造金融物流服务新高地

利用毗邻香港和狭长海岸线优势,突出金融物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注重在金融方面与香港合作的优势,推动深港达成金融合作共识,提升金融开发合作层次水平,创新吸收引进外资模式,促进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强新区与主城区间物流服务创新,探索建立大数据和云计算支撑体系,积极开拓物流金融、物流外包、物流方案支持等服务项目。

(四)加大基础性投入与社会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围绕“宜居宜业”生态新城目标,促进生态绿化带、生态公园、高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资源在新区实现全覆盖,打造和谐幸福美丽新区。

[1]黄珍,段险峰.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J].规划研究,2004,(2).

[2]刘杰武.深圳大鹏新区旅游城镇化SWOT分析[J].财富网络,2010,(17).

[3]王吉勇.分权下的多规合一——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1).

[4]吴珂,王霞.国家高新区城区功能研究[J].求索,2012,(2).

责任编辑:李 彦

F127

A

1673-5706(2015)06-0109-03

2015-11-22

周会祥,深圳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新区深圳区域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分割区域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区域发展篇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