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制度文明的考量标准*

2015-02-12

阴山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识生产力文明

张 立 进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试论制度文明的考量标准*

张 立 进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制度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及自身所取得的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对其评价应该具有客观的尺度。概括而言,制度文明的考量标准包括:是否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否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提高;制度体系的运行是否高效协调。

制度文明;考量;标准

从静态的意义上,制度文明是表示一定时期人类改造世界及自身所取得的制度方面的积极成果,如封建主义制度文明、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等,具有一定的绝对意义,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应所取得的成果;从动态意义上,制度文明是相对于一定制度方面参照物而言所具有的进步的和文明的状态,“按照这个意义,制度文明可以称为‘文明的制度’,指一种合理的、进步的、科学的、合乎人民利益需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为人们所向往、追求的制度。”[1](P24)对制度文明的评价无疑应当具有客观尺度,唯如此,我们才能够有意识地分析、鉴别、吸收、移用各种制度形式、制度规则,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服务。我们认为,制度文明的考量标准应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否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对于制度文明来说,生产力既是它的最终根源,又是它的最终结果”[1](P111),也就是说制度文明的生成、演进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根本动力和历史起点的,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逻辑归宿和现实追求。从逻辑上看,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类总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之中,只有当各种关系被整合、优化时,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类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制度文明作为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调整的先进规范体系,具有调整和组合社会关系的功能,可以使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达致最优状态,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积极性的因素,因此制度文明从根本上能够释放、扩展生产力;能否充分发展和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即劳动工具能否得到发明和改进、利用,以及妥善的保养和维修,劳动对象能否得到合理的使用和保护,并且有效地用于生产过程,也有赖于制度特别是社会制度整体状况的文明程度。如果在一种制度下劳动资料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和妥善保护、维修,甚至被任意糟蹋和毁坏,劳动对象长期得不到合理开发、使用和保护,就很难证明这种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作用[1](P118~119),而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因此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衡量制度文明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生产力系统中的物质层、符号层、意识层在尚未形成真实的生产力之前,都属于潜在形态的生产力,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要想转化为现实形态的生产力,必然依赖和受制于一定合理的社会结构,而制度文明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结合形式,使其自身体现出优越的组织力和管理力,从而向现实生产力发生转化,因此制度文明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决定性条件。”[1](P113)

从现实来看,制度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契合了人们对秩序与安全的向往和追求,使人们能够以理性及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和争讼,从而将冲突降低至可控范围内,防止人类因为内部矛盾的激化而毁灭自身,保障了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样就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制度文明是先进的规则与先进价值的有机统一,相对来说,制度文明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把人们融洽地关联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逻辑和现实中,制度文明都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归宿的,愈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对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愈益显著。“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文明以及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它解放、容纳、激活、推进生产力的功能的大小”[1](P111)。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手推磨产生封建制生产关系,蒸汽机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过来,以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己任的封建主义制度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又分别保护和促进了手推磨和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在这些制度文明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在生产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都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和集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277)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是否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都是考量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准。

二、能否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制度文明是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合理调整和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借助于外在的约束和规范,人类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漫无目的的自发状态走向有目的地控制自身,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是制度文明最起码的内在要求,也是制度文明所承载的重要现实使命。

制度文明作为一种层次结构始终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马克思的文明形态史观始终是把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文明形态就是社会历史形态的进步状态。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开化。这三个层次属于不同的文明方面,生产力与物质文明相联系,表现为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思想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相联系,表现为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时所取得的精神成果,非意识形态的政治上层建筑则与政治文明相联系,表现为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介于生产力和社会意识、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则与制度文明相联系,它表现为包括全部社会制度在内的文明的社会制度系统。制度文明在社会形态中横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联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桥梁。可见,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中间层次,是镶嵌于社会形态中的层次结构。制度文明正是利用在社会文明中特殊的地位,通过内向建构与外向建构[1](P58~59),使人类社会稳步地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这种强有力的结构力量保证了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稳定运行,使其处于整体的和谐与进步之中。制度文明通过自身的制度系统,先进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分别调整相应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生态关系,不仅取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具体到每一个特定社会,就现实的制度结构而言,尽管“不同的政治系统与政治社会结构在承受、适应与解决社会危机方面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3](P114),但制度文明因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外来冲击和内在干扰均具有较强的整体受压和抗挫能力。

制度文明是通过对人类本能和欲望加以控制并使之升华的结果,即“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现上去”[4](P18)的结果,在宽泛的意义上说,它表现为规定人的本能、本能需求及其满足的社会—历史世界,霍布斯曾经在制度文明的意义上来说明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即人类通过外在的理智(体现为法律制度)来控制人内在的本能和欲望,从而消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此外,在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方面,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当古老的生活见解和规则被取消时,那种损失是无法加以估计的。从那个时刻起,我们就没有指南来驾驭我们了,我们也不可能明确知道我们在驶向哪一个港口。”[5](P104)而制度文明正是传承人类古老传统、习俗的最为可靠的载体。通过制度文明,特定的文化、信念、意识被沉淀下来,在代际之间发生传播,相沿成习,从而使社会在进步中保持秩序与和谐。

既要承认制度文明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要看到制度文明的产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无论对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还是其他阶级阶层来说都是合于需要的,大体上反映了每一时期对人类整体利益普遍满足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制度文明可以被认为是使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不同历史阶段达致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当今世界面临着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制度文明更应突破阶级、地域、民族的局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仍然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将能否推动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作为考量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准无疑是合适的和恰切的。

三、是否有利于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提高

制度文明是“区分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主要标志”[6](P5),本身即意味着人类进步与开化的程度,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普遍提高。从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系统中所处的中介地位来看,制度文明承上启下,不仅对物质文明,而且对精神文明等其他文明形态都具有推动作用,一切文明形态对人类的意义都可通过其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来分析和衡量:物质文明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促进人的体质健康;精神文明带来社会道德的进步,促使人的心灵康乐;制度文明对社会的贡献则是双重的,“在目的层面上,制度文明既可以通过其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亦可通过其对社会道德的进步所做的贡献来衡量。”[7](P18)另外,一定社会的制度文明对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的合理规范和调控,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保护、发挥和发展,从而可以带来人类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意识到制度文明对人类道德和才智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基础上,西方近代思想家已开始把促进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提高,作为考量制度文明的极其重要标准,“对任何政治制度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在任何程度上它们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各种可想望的品质——道德的和智力的,或者可以说(按照边沁(Bentham)更完善的分类),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品质。”[8](P26)具体地讲,J.S.密尔认为评价一个政府的好坏,应该根据它对人们和事情所采取的行动,怎样训练公民以及如何对待公民,倾向于促使人民进步或是使人民堕落,以及它为人民和依靠人民所做工作的好坏。

法国文明史专家基佐首先看到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他更强调后者,因为不论外界事态如何,组成世界的毕竟是人本身,“世界是随着人在道德和知识方面的思想、感情、性情而在相应程度上调节和进展的。”[9](P57)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继承了基佐的文明思想,他进一步指出“归根结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10](P56),实际上智德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其原因,制度才是文明的内核和本质所在,人类智德进步的直接原因在于先进的制度即制度文明所发挥作用的结果。“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1](P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挣脱羁绊,使自身道德和智识不断得以提高的过程。马克思所说的三大社会形式或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是以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程度为标准和依据进行划分的。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此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类道德和智识的进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束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但人的道德和智识的提高又受制于人类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束缚。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人们普遍受到经济压榨和政治压迫,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使人类智德的进步受到阻碍。自制度文明出现之后,其发展演进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类由智德受束缚的此岸达致智德自由发展彼岸的舟船,制度文明为不同阶段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提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而且制度文明愈发展,就愈从弥合社会冲突、断裂与阶级对立走向促进和保障人类道德和才智的发挥。众所周知,民主制度比专制制度更能促进人类道德和智识的进步,而不仅仅表现为从结构上消弭政治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评价历史进步时有两个基本标尺:一是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机制和动力,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二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道德和智识进步的最高境界)作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尺度。[12](P11)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尺度不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客观的评价者应该看到两个方面,否则“只要我们总是盯着物质福利这一标准——即物质福利稳中有升这一标准,我们就不是对过去状况进行确切评价的特别合适的人选。”[13](P73)所以对于社会历史进步的评价既要看到该社会人类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程度,即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多寡,这是客观的尺度,也要看到这些客观尺度的背后反映的则是主观的尺度,即人类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得益于其道德和智识的普遍提高。由此看来,人类道德和智识水平的提高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而制度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标志,因此是否有利于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普遍提高成为考量制度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四、制度体系的运行是否高效和协调

制度体系运行是否高效和协调是考量制度文明的制度标准,也可以说是技术上的标准,这是制度文明最重要的现实表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通过建立先进的制度体系引导上层建筑的变化,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从而调整生产关系,最终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是靠先进的制度体系镶嵌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使社会在发展中保持秩序、和谐与进步;人类道德和智识的普遍提高,更是要依靠先进制度体系的保障,这样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制度文明所要达到的一切目标和社会效果最终都要靠具体的制度体系去落实和实现,而制度体系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制度体系自身的状况如何,制度体系状况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高效和协调,因此可以这样说,制度体系的高效和协调也是考量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准,而且这是制度文明所有考量标准的直接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制度文明程度的高低也现实地取决于先进制度体系高效和协调的状态与水平。

制度文明体现为人类调整和规范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一套先进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内部会形成一个衔接紧密、协调统一、运转有力的有机整体。制度文明之所以是文明的,在本质上应包含两个最重要的方面:第一,所体现的制度体系的性质属于良制,也就是说它是先进的,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人们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现实需要;第二,制度体系功能发挥的现实表现是高效和协调的。高效意味着制度体系反应灵敏,能够从社会中迅速捕捉、分辨、消化、吸收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即时无障碍地传递给制度主体,在由制度主体发出指令后,又将反馈信息及时传达至目标对象。制度体系运转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贯彻制度主体的意图。“好制度就是那些能够把观念基础转化为行动的制度。”[14](P80)而高效的制度体系会使观念即制度意图转化为行动的周期大为缩短,从而实现制度体系功能的最大化。制度体系的高效还暗含着制度体系的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并及时对自身作出调整。“一种文明的制度必须是经常性的调整、改革、更新功能的制度”[15](P52),在一种文明的制度体系下,改革不再是一时的任务或冲动,而是一项经常性的制度性活动,这种活动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时随地依法有序地进行,而不再是某一人物或者某个政党动员之下“随性而为”的结果,只有具备这样功能的制度体系才是具有优越性和长久生命力的制度体系。一种文明的制度体系即是有利于实现自身最大程度创新与变迁的制度体系。

协调则是表示制度体系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是优化的,在功能上是衔接和配套的。从结构上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关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则形成较为适宜的比例,整体合理化程度提高,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得以提升,构成一种有规律的系统,而且制度结构的演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另外,在制度体系的运行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制衡机制,能够做到制度之中有制度,即从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执行以及制度执行中的监督都有明确的分工标准、合理的权限划分以及清晰的程序界定,这些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完成。J.S.密尔认为公共机关的最理想的完善构成,就是其中官员的利益和他的职务完全一致,“单靠制度是做不到这样的,但若没有为这一目的适当设计出来的制度就更做不到这样。”[8](P28)从功能上说,制度体系的衔接和配套尤指制度功能的系统化和互补程度。虽然不同制度功能在性质上有别,但由于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因而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和抵消各自消极功能的发挥及其扩大效应,而且这些不同的功能之间能够密切协作,互为补充、完善,尤其是不同制度的基本功能优势互补,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机功能系统。不仅制度体系的功能内部不致于产生混乱和冲突,而且制度体系在运行中正效应突出,对外表现出强大的功能合力。可见,制度文明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体系愈是运行高效、协调,就愈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制度,否则就是不文明的制度,因而制度体系运行是否高效、协调同样是制度文明考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刘李胜.制度文明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萧功秦.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发展中的优势问题[A].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英)埃德蒙·柏克著.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毋耀辉.论制度文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7]徐显明,齐延平.制度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J].学习与探索,2002,(2).

[8](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法)基佐著.欧洲文明史[M].程洪逵,沅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1](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刘诚,杨绍琼.人民利益至高无上——论新时期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13](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历史讲稿[M].刘北成,刘研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14](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5]邹文杰.略论制度与制度文明建设[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0).

〔责任编辑 韩 芳〕

An analysis of the Consideration Standard of System Civilization

ZHANG li-j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A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human beings reforming the world and human themselves, system civilization should have an objective scale for its evalu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sideration standard of system civilization includes: whether it can promot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whether it can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whether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oral and intellectual of human; whether the system operation is efficient and coordinated.

system civilization; consideration; standard

2015-04-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众路线视阈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14E02)、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项目“社会转型视阈下的群众路线创新研究”(2013SY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立进(1975-),男,河南邓州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后,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建设、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D033

A

1004-1869(2015)04-0094-05

猜你喜欢

智识生产力文明
请文明演绎
智识机械运动易错点
漫说文明
喜爱这世界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明歌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