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2015-02-12虎,王

阴山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华培育

刁 生 虎,王 争

(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

刁 生 虎,王 争

(中国传媒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100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以及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等三大议题。回顾与总结现有成果对今后相关研究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亦需要通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完成自己在现代意义上的置换和重生。有鉴于此,近年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旨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简单梳理,以期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关于二者的关系,学界经过多方研究与讨论,基本上达成了以下共识:即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倡导”二十四字的思想精华,在传统文化中皆能找到源远流长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深入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扬弃。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协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本源方面

郭齐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六经之中。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同时应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1]张钟声和杨荣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则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民本”的文化精神,在社会层面上则承继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和“依法治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公民层面上则是对于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直接继承。[2]徐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则认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的扬弃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构的四重维度的重要一部分。[3]杨晓英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三个倡导”在表现形式上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在内容上则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4]

2014年8月起,微信公众账号“子曰师说”接连发文,对“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序)》一文中,该系列文章的作者曹雅欣认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国强——民富——文昌这样一个既定的顺序。故而在国强和民富的目标已基本达成之后,文昌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命题。此外,她还对“三个倡导”的十二组词进行了逐一解读。[5]

(二)联系与发展方面

白洁在《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6]张舟《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一文则认为以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够端正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7]曹烨、孟斌、张敬伟则在《浅析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一文中指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及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学思想。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与此同时,李忠军也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两翼”,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应当推动 “一体两翼”的布局整体推进,一方面也应当保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发展中国精神协同并进![9]除此之外,尚有杨雨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10]、欧阳军喜、崔春雪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11]、胡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12]、赵乐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3]等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赵明仁、肖云《民族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亦曾指出,文化繁荣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和繁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够有效地应对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的趋势,也能够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强国之路奠定坚实基础。[14]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顺应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阐释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也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审视和关注。学界对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讨论和研究,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地予以继承,也就是所谓的“扬弃”。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应当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以希冀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从而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对于儒家文化的再阐释

儒家文化曾普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所具有的超时空性即使放诸今日依然有着重大的意义。盛刚泽就认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两千年来一直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在《论儒家文化价值观在构建我国当代主流核心价值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文中,盛刚泽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儒家“讲信修睦”的道德观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二是儒家强调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一脉相承;四是儒家强调的“和而不同”能够成为我们处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准则;五是儒家强调的孝悌思想是做人的根本准则。[15]刁生虎从儒家仁学入手,深入分析了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对于当下构建和谐世界的有益启示。在《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一文中,他指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其既表现出“爱人”的一面,也表现出“爱物”的一面,故而具有一种超时空的普世情怀。而和谐世界所涵盖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内涵,都与儒家仁学一脉相承。[16]姚红玉从孝道文化出发,分析了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其在《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新思路》一文中指出,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彰显出的对于个体生命的护养和爱惜,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体现的对于个体修养和奋斗的要求,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和合的价值追求,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子女的健全人格,而且有利于培育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进一步,也能够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建构。[17]韩云忠则从礼乐文化入手,对礼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在《礼乐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礼乐文化蕴含着诸如“仁爱、和合、敬重”等超时空的精神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了礼乐文化的精神,与中国古代社会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18]包虹的《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出,儒家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富强”与“和谐”的价值目标,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源泉和价值导向,此外,儒家文化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诚信”、“爱国”等价值原则。包虹指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与当前的社会基础具有不相容性,所以儒家文化若想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对其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转换,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19]

(二)对于道家思想的再阐释

道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和补充面,与儒家一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海霞和王欢对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其在《道家人文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探析》一文中分析了道家思想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二是民本思想;三是荣誉相依思想。她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家人文思想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观的根本来源正是道家的人文思想。另一方面,道家的人文思想也只有借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才能重新焕发光芒和价值。[20]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道家人文思想的发掘还远远不够。而藉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风,弘扬道家思想中所孕育的巨大思想矿藏也仍需后继者孜孜以求。

(三)对其他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再阐释

除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致力于发掘儒道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并对传统儒道思想做出新的阐释之外,学界也在儒道之外的其他传统文化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如钱念孙就认为我们应该重新阐释和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在《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他分析了君子的三个特质: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二、仁义共济,立己达人的侠义精神;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向善追求,而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有助于对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对新兴中产阶级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正确引导,从而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共识。[21]卓新平则从宗教文化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其在《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仅应该克服宗教在历史上所具有的负能量,也应当看到宗教价值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继而推动宗教文化的革新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积极适应,引领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22]张鹏宇则从中西方治乱的历史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当下的现实价值和合理性。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认为,大一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精华在于以“一”为主,“一”中有“多”。此外,张鹏宇还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大一统、学习和荟萃大一统的精华,把“一”与“多”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育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3]

三、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和文化传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可以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就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界经过不懈地探索,得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融入国民教育

首先是学校教育。吕志胜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高校重要使命》一文中指出,高校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应在拓展主渠道、筑牢主阵地、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上下功夫,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24]王嘉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一文中也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不仅应该走在前列,而且应该深化革新。近年来,国内一些小学开展了以“诵读国学经典,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反响。[25]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吴安春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26]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文中,林映梅也提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间上要重视幼儿和青少年阶段,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要尽量避免苍白无力、实践性不强的说教。[2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一文中,张建双认为,儒家文化中“修、齐、治、平”的理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一脉相承。为此,他主张对学生深入开展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8]樊海源也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一文中强调,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构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三是要实现实践育人。四是要实现环境育人。[29]

其次是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伦理为纽带的儒家文化曾借助于家庭而将儒学推及千家万户。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走基层》节目组推出了一个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节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邹广文认为,文化是一条河,我们从过去游向未来,不能割裂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他强调,要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也要弘扬现代成分。肖川也认为,今天的家风建设,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糟粕,提倡创新与个性。而张颐武也指出,弘扬好的家庭传统,汲取《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籍的有益成分,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风气。[30]

最后是社会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即是说要通过在整个社会培养一种人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尚,进而给下一代以良好的文化熏陶。在《传承创新中国节日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张继财、高占伟、王莹就强调,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激发华夏儿女爱国思乡的情感,能够培养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里的诸如“伦理至上的道德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谐圆满的思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宝贵财富。[31]

(二)利用传播媒介

首先是诸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利用。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文中,唐雪莲和肖叶飞认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环节。他们主张积极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播媒介的作用,还要以大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用人民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32]

其次是诸如微博、博客、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黎勇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传播和培育》一文中指出,可以通过抢占网络舆论高点,融入网民日常生活,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进而培养人们自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33]2013年,首师大国学传播研究院的成立昭示了国学发展新的路径,即将传统的国学研究同网络等新媒体结合起来。这不仅表现在国学网的创建,也表现在《四库全书》的数字化上。江锡东就呼吁,促进国学的电子传播,也应当向图片、影视等多媒体发展。而孙茂松也认为,搞国学的人和搞计算机的人还要通力合作。[34]

最后是文学艺术。对于文学艺术,一方面我们应当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并对其加以新的阐释。比如,汪文学就主张我们应当传承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元典。[35]另一方面,对于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影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研究》一文中,李智伟就分析了影视文化的诸多特征,并认为影视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一个很好的平台。[36]

(三)保持文化多样性,加快“走出去”战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具有旺盛和蓬勃的生命力。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大国博弈的关键性因素的背景下,加强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一种文化高度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繁荣的实现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一文中,谢晓娟和陈大勇认为,“复兴”是传统文化的命运之一,应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从而保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37]田旭明则在《全球文化价值重心东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定位》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全球文化重心开始由西向东转移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能局限于国内视野或者民族视野,还应放眼世界,与人类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对接。中国应该抓住机遇,于内提升文化自信,于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国际社会的“价值典范”。[38]

四、不足与建议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学界对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便颇有蔚为大观之势。如前文所述,这种研究大体上涉及到二者关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阐释以及二者协同推进的途径等方面。一方面,现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应当予以肯定的。而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仍然停留在泛而不深、杂而不专的层次。目前学界热衷的,似乎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做形而上的探讨,而对于具体操作问题却往往避而不谈,或者避而少谈。譬如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尽管呼吁“扬弃”者不在少数,然而真正专注于如何扬弃的,却往往少之又少。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实践操作与宏观探讨应当并行不悖。比如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对“三个倡导”的十二组词进行系统梳理并切实贯彻到现实生活实践中,便亟待后来者为之不懈努力。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阐释方面,学界的关注重心太过偏重于儒家文化。须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儒家文化,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对于释、道等优秀文化的重新阐释则有利于弥补这种缺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儒家文化黄金时代的来临,而且昭示着以诸子百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全面复兴。故学界的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儒家视野和儒学层面,儒家之外的思想矿藏同样需要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的东风,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1]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13).

[2]张钟声,杨荣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徐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4]杨晓英.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西安日报,2014-03-03 (11).

[5]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http://topics.gmw.cn.

[6]白洁.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J].创新,2013,(2).

[7]张舟.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J].传承,2013,(12).

[8]曹烨,孟斌,张敬伟.浅析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J].高考(综合版),2012,(12).

[9]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10]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11]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12]胡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J].沧桑,2014,(4).

[13]赵乐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学习月刊,2014,(11).

[14]赵明仁,肖云.民族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N].光明日报,2013-12-04(01).

[15]盛刚泽.论儒家文化价值观在构建我国当代主流核心价值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3).

[16]刁生虎.儒家仁学的普世情怀与和谐世界的当代建构[J].兰州学刊,2010,(1).

[17]姚红玉.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3,(5).

[18]韩云忠,王丕琢.礼乐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经纬理论月刊,2013,(8).

[19]包虹.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0]李海霞,王欢.道家人文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探析[J].鸭绿江,2014,(6).

[21]钱念孙.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群言,2014,(5).

[22]卓新平.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宗教,2014,(4).

[23]张鹏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4,(5).

[24]吕志胜.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高校重要使命[N].人民日报,2014-06-19(07).

[25]王嘉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N].甘肃日报,2014-02-25(16).

[26]吴安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基础教育参考,2014 ,(11).

[27]林映梅.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刊),2014,(6).

[28]张建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世纪桥(纪实版),2013,(5).

[29]樊海源.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4,(7).

[30]王斯敏.“家风”吹送正能量——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引发价值观热议[N].光明日报,2014-02-17(01).

[31]张继财,高占伟,王莹 .传承创新中国节日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庆社会科学,2014,(3).

[32]唐雪莲,肖叶飞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33]黎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传播和培育[J].学术交流,2014,(6).

[34]江锡东.国学应该怎样传播——国学传播途径与方法研讨会发言纪要[EB/OL].http://yixue.bnu.edu.cn.

[35]汪文学.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登[N].贵州日报,2014-06-13(11).

[36]李智伟.影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研究[J].四川戏剧,2013,(1).

[37]谢晓娟,陈大勇.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8]田旭明.全球文化价值重心东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定位[J].学术论坛,2014,(2).

〔责任编辑 韩 芳〕

Retrospect and Introspectio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DIAO Sheng-hu, WANG Zhe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Law,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Sin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s put forward, the academic circles explored into the related problems arou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tudi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three major issu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interpre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path.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hat we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dream.

China;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5-04-02

刁生虎(1975-),男,河南镇平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易学与儒道文化研究。

D616

A

1004-1869(2015)04-0088-06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中华培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