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5-02-11江西省宜春新建医院江西省宜春市336000
谢 君 江西省宜春新建医院,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探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谢君江西省宜春新建医院,江西省宜春市336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放射CT技术对患有肺段隔离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罹患肺段隔离症疾病的患者40例,治疗前均采用放射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回顾分析上述对象的病历报告。总结患者病灶位置、病灶类型、主动脉供血情况、肺气肿存在率等。结果:放射CT诊断结果显示,有38例患者的病灶位置属于肺叶内型,另外2例属于肺叶外型;实性病灶10例,囊性病灶16例,囊实性病灶14例;有24例患者的主动脉供血出现异常;肺气肿病变人数达10例。结论:采用放射CT技术对肺段隔离疾病进行诊断,不仅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还可以对相关组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放射CT肺段隔离疾病诊断
肺段隔离症是肺部先天发育异常而导致出现的一种病理学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肺部组织与一部分发生病理学变化的肺组织发生分离,导致其只能够单独的进行生长和发育,且该部分肺组织在机体正常发育和代谢过程中,只能通过有限的体内循环过程来获取相应的血液[1]。本次对应用放射CT技术对患有肺段隔离疾病的患者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罹患肺段隔离症疾病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5.9±1.3)岁,体重44~71kg,平均体重(54.8±1.6)kg,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其他合并症的可能。
1.2方法采用胸部放射CT技术对所有抽样患者进行检查,所应用的CT设备为我院现有CT机,扫描过程中的操作电压水平保持在12kV左右,电流水平保持在200mAs左右,螺距水平保持在1.375∶1的程度,在扫描操作进行的过程中进床速度应保持在27.5mm/rot,均实施动态增强扫描,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为造影剂,总用量水平控制在80ml左右,注射速度需在3ml/s,数据重建过程中的层厚水平控制在1.25mm,间隔距离控制在1.25mm,采用多平面重建法和最大密度投影法两种方式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2]。
1.3观察指标选择病灶位置、病灶类型、主动脉供血情况、肺气肿存在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1.4数据处理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灶位置38例(95.0%)患者的病灶位置属于肺叶内型,另2例(5.0%)属于肺叶外型。
2.2病灶类型分布实性病灶10例(25.0%),囊性病灶16例(40.0%),囊实性病灶14例(35.0%)。
2.3主动脉供血情况和肺气肿存在率24例主动脉供血出现异常,占60.0%;肺气肿病变人数达10例,占25.0%。
3讨论
肺段隔离疾病是指一部分肺组织发育出现异常,进而导致其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不能够实现所应该具有的呼吸功能,和其他一些仍然具有正常生理功能肺组织之间产生了隔离,导致出现上述病理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肺部的动脉供血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从而导致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囊肿出现。同时处于病理状态的肺组织,在正常的机体活动和代谢过程中,也只能通过有限的体内循环系统获取一定的血液[3]。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临床医学界对肺段隔离疾病形成原因方面的讨论始终在进行,而且有着不同的几种看法,但目前认为相对比较科学的一种观点:患者的肺先天发育异常是导致肺段隔离疾病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对于由肺先天性发育异常而导致出现的肺段隔离疾病而言,部分肺发育畸形是主要症状表现,这部分肺组织与气管和气管之间不相通,没有正常的呼吸功能,与相邻肺叶的正常生理学部分之间也处于一种隔离状态。除此之外,还会表现为肺部不受正常的肺动脉的血液供应影响,而是由处于异常状态的主动脉负责为其提供相应的血液。肺段隔离疾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被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两种,对于前者而言肺叶主要在脏层胸膜内部存在,而对于后者而言,肺叶主要在脏层胸膜外部存在。这两种类型的病理学变化相比较来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肺叶内型患者相对较为常见[4]。
以往临床上主要操作X线平片、CT等技术对该类疾病实施医学造影诊断。实际临床工作中接诊的患者,大部分临床特征性表现并不明显,只有在合并出现感染症状的时候,才能够表现出一些相关的临床症状[5,6]。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采用放射CT技术对肺段隔离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发现38例患者的病灶属于肺叶内型,只有2例患者的病灶属于肺叶外型;10例为实性病灶,16例为囊性病灶,14例为囊实性病灶,且对于有实质性肿块存在的患者,实施增强性扫描之后,肿块均会表现出一定的强化现象,而囊性病灶则没有观察到该种表现。放射CT扫描技术,在对肺段隔离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准确清晰的图像,使较大范围的扫描和检查操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同时可以将存在异常情况的一些形态相对较小的动脉及时发生,且扫描检查操作的方法相对较为简便,对肺段隔离疾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总之,采用放射CT技术对肺段隔离疾病进行诊断,不仅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还可以对相关组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何永新,袁新,刘子波.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78-1579.
[2]尉仲春,许存森,蔡学祥,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3,19(10):727-728.
[3]邓宇,伍筱梅,曾庆思,等.多层螺旋CT 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8(10):122-123.
[4]徐小雄,涂建飞,纪建松.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组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2,10(6):98-99.
[5]张志勇,陶力,陈刚,等.螺旋CT 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37(1):59-60.
[6]Tokel K,Boyvat F,Varan B.Coil embolization of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in two infants: a safe alternative to surgery〔J〕.AJR,2012,17(5):993-994.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3-3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1-2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