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探讨*
2015-02-11张正春孙雪松
张正春,孙雪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姜堰中医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探讨*
张正春,孙雪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姜堰中医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慢性肾衰竭发病中,脾肾亏虚为发病根本原因;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为其病机关键,贯穿全程;湿(热)、瘀、浊、毒为其进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
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气机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1]。类似于中医的“水肿”、“关格”、“肾劳”、“溺毒”、“癃闭”等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机多变的特点。
目前普遍认为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祖国医学“气机”理论,试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
1 脾肾亏虚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纳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水液输布失司,清浊不分,日久化为浊毒而发病。《周慎斋遗书》曰:“人生之来,其原在肾,人病之来,亦多在肾,肾者命之根也”,古人认为“肾本无实”、“肾病多虚证”,甚至认为,没有肾虚便没有肾脏病[2]。所以说,肾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始动因素。 肾虚的物质基础是先天之精不足。“精化气”,“精气夺则虚”,肾虚证的发生是因为肾内精气不足。精气亏虚一则易受外邪侵袭,二则易生内生之邪,外感之邪包括风寒、风热、时行疫毒、药毒等致病邪气;内生之邪则指水湿、湿热、痰浊、瘀血及浊毒等[3]。故《素问》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与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互损互衰。
脾居中州,为五脏之枢,统领四脏,主运化,主升清。脾脏生机旺盛,则其余四脏得水谷精微充养而生机不息;脾运化、升清失常,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水湿内蕴,日久化浊,浊腐成毒,毒滞成瘀。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还关系到三焦元气的通畅。李杲《脾胃论》明确指出“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耳后能滋养元气”。如果元气失于胃气的滋养,则影响人体气化功能,诸症由生。[4]
2 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为病机关键
气机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传统中医认为“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升降学说是祖国医学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5]。气机升降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脏腑的生理特性,而且是脏腑病变的基本病理之一。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气机正常是人体健康和生理活动的基础;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气机异常是一切病理产物的基础,正如有“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的说法。所以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为慢性肾衰竭发病病机关键,亦为沟通正虚与邪实之枢纽。
2.1 脾肾亏虚-气机逆乱-湿(热)瘀浊毒内蕴 人身之气源于先天之精气,藏于肾,称为原气。气机调畅,则原气能自下而上,由里达表,内出脏腑,外达肌表,散布周身,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生理活动正常有序;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则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百病由生。气机全局由心肾相交、脾胃升降、肝升肺敛三部分组成。三者不是绝对的从属和分离关系,每一脏腑的升降只是整体气机的一部分,三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6]。慢性肾衰竭患者多因素体禀赋不足、过劳、外感迁延等伤肾,饮食不节、忧思等伤脾,“脾肾亏虚”破坏机体整体气机平衡,气机失衡则“心肾不交”“脾胃升降失司”“肝宣肺敛逆乱”,五脏六腑全身气机失于调畅,气血津液输布失司,则气滞、水湿(热)、瘀血内生,日久浊毒内蕴。
2.2 湿(热)瘀浊毒内蕴-气机逆乱-脾肾衰惫 人体的气机时刻处于动态的平衡。湿(热)瘀浊毒内蕴,郁闭气机,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司。心肾不交见:心悸不寐、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肝失疏泄,全身气机失于调畅,郁而不散。证见情绪异常,胁肋疼痛等证。肺失敛肃,则见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肝失宣肃,胆气升降失调则见情绪易怒,恶心呕吐,纳差,情志抑郁等症。由此,浊邪壅塞三焦,升降失司,上焦不能如雾,中焦不能如沤,下焦不能如渎,气血津液输布失司,则脏腑失于濡养,日渐衰惫。[7]
3 湿(热)瘀浊毒为其进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
慢性肾衰竭病程中,湿(热)瘀浊毒为其进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素问.通调论篇》云:“肾者水脏,主津液”,“水肿之病,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肾为发病之本,肺为之标,脾为制水之脏也”。 湿的产生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虚失运,肾失封藏,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水谷精微不得敷布,内聚成湿。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正如徐灵胎所云:“有湿则有热,虽未必尽然,但湿邪每易化热。”内若湿热之邪留着不去,则使肾气衰惫,脾肾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湿泛滥,浊毒弥漫,或湿热蕴结成毒。“浊”为阴邪,为气血津液停滞所化,包括浊气、瘀血和痰饮水湿等 。然而“毒”之形成,与“浊”有密切的关系,《金匮要略心典》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指出浊邪为毒邪之源,毒邪为浊邪之渐。[8]脾肾气虚,气虚推血乏力,加之湿热浊毒易于郁闭气机,久则生瘀。现代医学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到:瘀的产生与肾间质纤维化、纤维蛋白样物的沉积、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等相关。湿为阴邪,易于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多兼夹热邪。湿瘀浊毒积聚,日久不解,浊阴不降,水湿痰瘀等阴邪蕴积体内过多,缠绵阻滞,又可作为致病因素,损伤脾肾,脾肾衰惫,病情加重。
4 小结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机,几经变迁,众说纷纭。
现代中医临床根据医师的经验有突出正虚辨证,有突出邪实辨证,有以阴阳辨证为主,有以脏腑辨证为主,有根据肾功能、尿量辨证,有根据三焦气机辨证,有根据病邪盛衰、病情轻重分阶段辨证,有根据原发病辨证,有根据实验室指标辨证。目前大家普遍同意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但是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CRF患者正虚、邪实往往错综复杂,长期并存,治疗时补虚与泻实的尺度较难把握——过用补益之剂,易闭门留寇;过用苦寒泻下之剂,又易损伤正气。因此我们抛砖引玉提出:慢性肾衰竭发病中,脾肾亏虚为发病根本原因;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调为其病机关键,贯穿全程;湿(热)、瘀、浊、毒为其进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这样治疗上可以执“气机逆乱”之牛耳,在调理气机的基础上,平补缓攻,将调畅气机法贯穿治疗疾病的始终,使其补虚而无留寇之嫌,泻实而无伤正之虞。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
[2]陈继红,高坤.孙伟以肾虚湿瘀立论揭示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20.
[3]陈继红,高坤.孙伟以肾虚湿瘀立论揭示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20.
[4]曹继刚,周安方,舒劲松,陈国光.论脾虚肾亏肝实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J].中医药学报,2007,35(2):38.
[5]朱向东,安耀荣.气机升降理论探析[J].中医研究,2006,19(9):1.
[6]赵艳龙,任彦云,马巧亚.慢性肾脏病病机之“整体气机失调”论[J].四川中医,2009,27,(4):17.
[7]张丽芬,黄文政.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病机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5,22(1):14.
[8]张睿华.从毒瘀肾络论治肾性贫血[J].河南中医,2012,32,(6):715.
本课题为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专项基金资助项目(No.LZ13208)
张正春(1982.1-),男,江苏泰州,本科,专业:慢性肾病治疗。
R256.5
A
1007-2349(2015)08-0016-03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