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HIV/AIDS皮肤瘙痒症中医药治疗现状*
2015-02-11赵景云马克坚和丽生李金润
赵景云,马克坚,和丽生,李 钦,李金润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理论探讨·
浅析HIV/AIDS皮肤瘙痒症中医药治疗现状*
赵景云,马克坚△,和丽生,李 钦,李金润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HIV/AIDS皮肤瘙痒症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病机尚在不断探讨,治疗有一定难度,与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等直接相关。目前暂无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中成药品种,应尽快研发相关院内制剂或新药。
HIV/AIDS;皮肤瘙痒症;中医药;治疗;现状
1 前言
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HIV/AIDS)仍在不断增加,形势极为严峻。与艾滋病相关的皮肤病症状日益受到重视。
皮肤黏膜是HIV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在HIV感染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出现皮肤黏膜的病变。由于全球HIV感染者基本都出现瘙痒,从HIV开始流行就认识到瘙痒是HIV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在HIV/AIDS皮肤病患者中,最常见、最令人痛苦的是皮肤瘙痒。大部分艾滋病患者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局部血痕累累,遭受歧视且生活质量低下,严重者可导致睡眠障碍并加重心理压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国内报导,在HIV/AIDS中,皮肤瘙痒发生率最高为71.43%[1],居首位,与何英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6%)相近[2]。云南省2005年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工作以来,对1978例HIV/AIDS入组治疗前的皮肤瘙痒发病率进行统计,其中,HIV/AIDS本身因感染HIV出现皮肤瘙痒有585例,占入组病例的29.5%。而出现皮肤瘙痒的585例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128例(21.9%),艾滋病病人457例(78.1%)。
目前,HIV引起皮肤瘙痒可能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机制等尚处于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之中,是否是艾滋病病毒本身造成严重免疫缺陷的特异表现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中医典籍并没有直接相关记载,但根据其表现类似祖国医学的“粟疮”,随着病情发展,皮损的变化,又与古医文献中记载的“马疥”相似[3]。HIV/AIDS 患者本身因感染HIV或接受HAART(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疗法,皮肤常发生剧烈瘙痒、泛发皮疹[4],并因过度搔抓可出现表皮剥脱性丘疹、炎症性色素沉着和瘢痕性结节。而在艾滋病患者HAART疗法过程中,皮肤瘙痒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长期服药依从性难以保证,从而可能使 HIV对药物产生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5-6]。因此,HIV/AIDS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已成为艾滋病临床治疗中不断遇到和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常见、普遍和难点问题,不容忽视。
2 HIV/AIDS皮肤瘙痒症药物治疗
目前,HIV/AIDS皮肤瘙痒症临床治疗方法多采用中医药、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
就中医药治疗而言,则多遵循辨证论治等中医药理论组方内服、外洗或外敷等。因HIV/AIDS皮肤瘙痒症临床辨证分型等尚处于不断探讨之中,因而临床实践过程中各家观点不一,治疗方法各异。
有的认为本证多属气血亏虛,湿热瘀阻,应养血活血,清热除湿。方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方中当归、川芎和熟地养血活血;蛇床子祛风燥湿;地肤子、苦参和黄柏清热燥湿;苍耳子、牛蒡子、防风和荆芥祛风解表;丹皮和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同治,表里兼顾,扶正祛邪并举。有的则认为应当养血润燥,清热除湿。方药以四物消风散加减组成,四物汤补血、养血。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白鲜皮与苦参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疮毒,风疹疥癣;黄芪和党参补气养血,黄芪还可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金银花、连翘、薏苡仁和牡丹皮共奏清热除湿之功。也有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痒疹样皮疹采用化痰凉血祛风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方中清半夏、竹茹和薏苡仁清热化痰散结,健脾祛湿除浊;丹参和赤白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以散结,配当归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白藓皮清热燥湿止痒;全蝎、僵蚕、木瓜、皂角刺、刺蒺藜和威灵仙祛风通络止痒,破血消结,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凉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还有的认为应从脾胃论治,马疥(湿热蕴毒型)应健脾利湿、清热止痒、安神。以龙胆草、炒白术、黄芩、白鲜皮、薏苡仁、珍珠母、茯苓、刺蒺藜、浮萍、牛蒡子、牡丹皮、陈皮和甘草组成方药。薏苡仁、白术、茯苓和陈皮顾护脾胃,使脾气得升,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得降,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使气血充足,运行通畅,药达病所,事半功倍。还有以荆防败毒散为核心方进行加减,核心药物为防风、蝉蜕和柴胡等祛风解表;甘草等解毒,黄芩和地肤子等清热利湿,全方共奏祛风解表除湿止痒之功。还有的认为应扶正驱邪,采用益气养血兼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和化瘀功效的中药制剂益艾康胶囊(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和黄芩等)治疗HIV/AIDS伴发皮肤损害,患者疱疹、黏膜溃疡、皮疹、皮肤瘙痒等体征积分明显减少,取得满意疗效。
外用则可见用自拟芦荟皮康液(鲜芦荟汁、无水酒精、冰片)治疗艾滋病伴发皮肤损害,对皮肤瘙痒、皮疹,黏膜溃疡,疮疹疗效均显著。鲜芦荟汁抗菌消炎抗病毒;芦荟多糖能抗单细胞培养的麻疹、疮疹和HIV病毒,促进伤口愈合,修复损害的皮肤,配合冰片、无水酒精增强芦荟汁清热消炎抗菌止痒作用,还增加了药物对皮肤的穿透力。全方抗菌消炎抗病毒,促进伤口愈合,修复皮肤损害。也有用中药含漱液(黄连、苦参、玄参、麦冬、沙参、生地等)加黄柏和苍术进行湿敷或外洗治疗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与对照组西医常规传统治疗比较有显著差异。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抑制组织胺释放,使皮肤瘙痒症状减轻或消失;玄参活血解毒,消肿散结;麦冬养阴行血,活血化瘀;沙参清热、镇痛;生地滋阴养血、祛风润燥,使破损皮肤自愈而痒自止;黄柏促进皮肤渗液吸收,收敛生肌;苍术燥湿健脾。全方具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止痒消斑,益气健脾,养血凉血,活血化瘀,滋阴润肤的功效。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能提高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阻断病情继续发展,对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其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和依从性起到积极作用。
就中西医药结合治疗而言,有的认为艾滋病相关瘙痒性丘疹性皮疹应以养血去燥为基本治则,其选用具养血凉血,润肤,去燥的养血润肤汤配合外用药膏,较好改善了皮肤临床症状体征等。也有用清毒胶囊(党参、黄芪、苍术、绞股蓝、黑蚂蚁、穿心莲和砂仁等)配合外用药治疗HIV感染者合并痒疹,明显改善了HIV感染者相关性痒疹症状体征。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排脓、敛疮生肌;苍术燥湿、健脾、祛风;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黑蚂蚁补肾益精、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砂仁醒脾运化水湿,加强了祛湿之效,全方健脾清热祛湿,减轻了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
中西内外合治,标本同治,迅速止痒、控制病情、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HIV/AIDS的依从性及生存质量。
就西医治疗而言,更多的为一般处理及对症处理,(1)依可疑物和HIV/AIDS病情及药物反应程度,选择暂停或继续HAART疗法。(2)系统治疗:酌情使用抗组胺药物、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C和钙剂等。(3)局部使用润肤剂、止痒剂等,如炉甘石洗剂以及外用药膏等。
3 存在问题
目前临床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HIV/AIDS皮疹以及皮肤瘙痒症状等,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生存质量和皮肤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分别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如果选择内服中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HIV病毒,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且与西药相比,不良反应相对少,价格便宜,适合国情,虽起效慢,但作用持久,可是增加了病人服药量,多种药物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降效、增毒。而且传统煎剂质量不稳定,携带、服用不便或口感欠佳,大范围治疗疗效难以评价,可能造成患者依从性不足。所以,剂型方便、服用方便的中成药则可能成为很好的替代选择。第二,如果因为HIV/AIDS皮肤瘙痒严重而暂停HAART疗法,那么常规临床治疗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复多次停药则易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第三,所用抗组胺药物、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作用靶向单一,或者存在多种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差,因而临床应用也很有限。单纯抗组胺药疗效欠佳;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短期内控制缓解病情,但易复发,长期使用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导致诸多副作用,可能会出现涂药部位皮肤异常,如继发感染、毛囊炎、毛细血管扩张、激素性皮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女性还可能出现毛发增多等严重反应。另外,还容易产生依赖性或耐药性,而且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造成患处皮肤出现干燥、粗糙、脱屑,甚至有浅细裂纹等。
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尽力为HIV/AIDS皮肤瘙痒症探索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初步解决当前HIV/AIDS皮肤瘙痒症临床治疗存在的实际问题,实属当务之急。
4 讨论
一直以来,抗HIV、保护机体免疫已被视为防治HIV/AIDS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同时也可多途径的寻找能够减轻其痛苦、增强生存自信心、提高其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方法,从而使每个HIV/AIDS都能得到人性化的关怀。
近年来,随着单纯西药用于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抗病毒治疗出现耐药和毒副反应影响疗效的情况,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立项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效果,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研究人员用中药方治疗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瘙痒等也正是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探讨和应用。实践证明,中药在改善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瘙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起效迅速,症状改善明显,同时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对HIV/AIDS皮肤瘙痒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需对大样本病人临床表现、基础研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对艾滋病无症状期的干预是中医治疗艾滋病的切入点,能否进行机会性感染的中医药干预值得尝试,积极探寻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HIV/AIDS出现皮肤瘙痒症以及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在充分汲取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经验的基础上,以民族民间用药为基础,结合现代中医药理论,以“外治之法,内治之理”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初步有效为组方依据,对已出现皮肤瘙痒的HIV/AIDS者,在不增加病人内服药的前提下,研制了荷芩止痒搽剂。初步的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解毒、消肿、除湿止痒的治法对症治疗,外用中药搽剂止痒快,对皮肤没有损害,在不增加病人内服药的前提下,安全、有效、稳定、经济、简便、快捷,患者乐于接受,能减轻或消除HIV/AIDS皮肤瘙痒。应用外用中药搽剂临床对症治疗HIV/AIDS皮肤瘙痒症,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中医药外治法特色,以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优势。为HIV/AIDS皮肤瘙痒症及药疹探索了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初步解决了当前云南省HIV/AIDS皮肤瘙痒症临床治疗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望作为院内制剂申报并应用于临床。
[1]张毅,杜艾嫒.239例HIV感染者并发皮肤损害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3):134-136.
[2]何英,何立然.100例相关艾滋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6(23):99—100.
[3]闫磊,郭会军.艾滋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562-563.
[4]赵景云,马克坚,方路,等.HIV/AIDS皮肤瘙痒症相关性问题简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83-84.
[5]林光惠,陈小英.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11):30-32.
[6]屈文妍,李春梅,闫会文,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8-1080.
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9CA022)。
赵景云(1964~),女,汉族,副主任药师,硕士。主要从事艾滋病中药制剂和新药、民族医药、中药资源等研究工作。
R512.91
A
1007-2349(2015)08-0013-04
2015-06-19)
△通信作者:马克坚(1961~),男,回族,副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艾滋病临床和新药、民族医药、中药资源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