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2015-02-10徐丽凤

黑河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要求小学体育思考

徐丽凤

[内容摘要]小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赋予了小学体育教育更大的责任。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小学体育教师的态度、行为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树立新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念。本文分析了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体育;问题;要求;思考

小学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赋予了小学体育教育更大的责任。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小学体育教师的态度、行为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树立新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念。如何更好地分析我国小学传统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要求的体育教学途径,更好地实现“双主体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摆在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

原有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2001年版),片面强调学生的身体素质类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描述过于含糊。可以说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功利性”较强,是典型的“精英式”体育教育,而非“大众式”体育教学。而在新课标(2012年版)中,则提出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性”,即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和健康行为、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特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过于注重体育的“三基”

“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着“三基”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则依据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进行机械的模仿与重复。在新课标中,则将“三基”拓展为“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懂锻炼、讲创新、重行为”,要求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要求每个学生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发展。

(三)片面注重阶段性的体育教学

在旧大纲中,将学生的相关体育素质的培养定义为“小学阶段”,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小学升初中的体育结业考试中“达标”。而新课标中,则将“小学阶段”删除,并加入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过于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将学校整体的体育“达标率”“及格率”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统一化,促进学校体育水平的整体性提升。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出台后,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

(一)由传统的片面注重学生身体健康转变为更加注重身心健康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国外小学的体育教育来看,都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唯一标准的,而不是简单的比赛成绩,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达到强健体魄、愉悦心情的目标。吉登斯指出:“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人的教育。”未来小学的体育教学理论要不断由传统的“功利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真正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摒弃传统的“精英式”、“选拔式”体育,使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大众化”的体育教学,尊重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自然需求和自然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运动负荷”,更注重运动效果,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美国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设定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症状等因子,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体育训练更有效。

(二)由传统的注重“三基训练”转变为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的中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新课标的要求也为未来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将体育作为学生成长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实施层次化教学法,将不同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运动层次等级,摒弃传统的体育“大而全”的做法,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有所收获。又如:从国外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看,英国、美国小学的体育课大多是通过学生自行组织,并且大多走出校园在户外进行,通过“俱乐部”“选项课”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要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要转变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的上,小学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强身健身,而应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良好素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胜负观与坚定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大力实施课外体育项目,使课外体育项目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效补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体育教学走出操场,突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三)由传统注重阶段性体育教学转变为更加注重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说,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游戏体育、休闲体育、生命体育、冒险体育、生态体育等项目,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喜欢上体育运动,从而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传统的足球基本动作“传接球”的教学中,一些学校通常是让学生对着墙壁进行训练。在未来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传接球的技能,可以采取“猫捉老鼠”的游戏教学方式,教师在学校的训练场上画若干个圆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圈中进行训练,一些学生扮演“老鼠”,在圈的边缘往另一侧进行传接球,而另一些学生扮演“猫”,在圈中间进行“堵截”,由于设置了“猫”的障碍,使得传接球的训练更加富于兴趣化,虽然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却使学生的思维及动作得到了有效的调动,学生必须动脑筋、想办法才能够顺利完成传接球,更加接近于实战训练,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四)由传统的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转变为更加注重个性发展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与运动技能、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区别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新课标教育视野下,要求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示的平台。例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量身定制不同的体育课程训练包,其中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对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分段评价,记录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的个性发展过程。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过于强调体育的“三基”、片面注重阶段性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只有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提高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丁法.关于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1.

[2]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6.

[3]周逸平.关于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的几点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9).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要求小学体育思考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