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应用
2015-02-10梁颖芯
梁颖芯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应用
梁颖芯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痛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指妇女于经期间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部疼痛或腰骶部疼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亦称为经行腹痛。其中虚寒型痛经多因素体虚弱、寒邪外袭、损伤冲任所致。对虚寒型痛经的病因、辨证原则、治疗原则及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功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虚寒型痛经;黄芪建中汤;综述
1 虚寒型痛经病因
虚寒型痛经主要因妇女素体脾肾阳虚,阳虚气弱,不能温养周身,再加上经期受寒、嗜食生冷等,导致寒凝于胞宫、冲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则见行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在西医妇产科学中,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为功能性病变,无器质病变;继发性痛经有器质上的病变,如子宫肌腺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均可见虚寒型痛经者,但虚寒型痛经多见于原发性痛经患者。
2 辨证原则
经期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骶部的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有血块,伴有面色白无华,形寒肢冷,气少懒言,畏寒乏力,舌胖大,脉沉细。
3 治疗方法
虚寒型痛经因患者素体阳虚或经期受寒、嗜食生冷,寒邪阻于冲任,脏腑虚寒,冲任不充;阳虚导致温运无力,气血运行不通畅,寒邪阻滞于胞宫,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本为阳虚,标为气滞血瘀,故治疗上应予以温补脾肾、驱寒行气、活血化瘀为主。
采用黄芪建中汤,主要组成为: 黄芪、桂枝、白芍、干姜、甘草、大枣、饴糖。加减治疗:血虚加当归以补血养血;气滞加川芎、枳壳以调肝理气;血瘀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痛甚加延胡索调气止痛;阳虚甚加艾叶、小茴香以暖宫散寒。
4 典型病例
甘某,女,24岁。患者自行经以来始见痛经,近2年痛经加重,自诉从小喜食生冷,经期第1、2日腹痛剧烈难忍,需口服止痛药止痛,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经量常,经色暗红,血块多。腹部B超提示: 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正常,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回声灶。纳可、眠差、小便常、大便软而不成型,舌胖大,色淡红苔薄白,舌底脉络瘀,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诊断为虚寒型痛经,辨证为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治法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处方予以: 黄芪60g、桂枝15g、白芍10g、干姜15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5g、小茴香15g、大枣10g、炙甘草6g。月经1周前开始服药至经期,每日1剂。服用2个月经周期后,经期无腹痛,轻微腰部酸涨,月经量常,血块减少,脉细。上方加减,续服6个月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黄芪建中汤为《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的代表方剂。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虚寒型痛经主要与子宫血管收缩引起的子宫缺血缺氧有关,与中医气血运行不通畅的病机相合,治疗上予以补虚、散寒为主。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干姜、甘草、大枣、饴糖等药物组成,加上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小茴香等,全方补气养血,温经散寒,缓急止痛。该方可解除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而引起的缺血缺氧,从而达到治疗虚寒型痛经的作用。
[1]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1-18
梁颖芯(1989-),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E-mail:2645065245@qq.com
R259
A
1673-2197(2015)10-0070-01
10.11954/ytctyy.2015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