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5-02-09秦茂森,赵敏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儒家文化

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秦茂森,赵敏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272067)

摘要:儒家伦理思想及价值观念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传统医德的发展,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儒家的“仁爱思想”、“重义轻利”观念、人本理念、“自我修养论”等引入当代医德教育,对培养和规范从医者医德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医德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儒家文化;医德教育;医德修养

收稿日期:2015-02-09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儒家文化视角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2013GZ012)

作者简介:秦茂森(1971-),男,济宁医学院法医学与医学检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E-mail:qinmaosen198@163.com

DOI:10.13555/j.cnki.c.m.e.2015.03.022

中图分类号:G64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ulture

QIN Mao-sen, ZHAO Min

(Jining Medical College, Jining 272067, China)

Abstract: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values had domin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 draw nourish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Introduce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 justice outweighing benefit, humanism idea self-cultivation and so on into the

成长成才方面责任重大,就学生的诚信意识而言,家长应该明白自己承担的诚信教育责任,注重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培养,与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力量的真正整合。

社会、学校和家庭这种互动交融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放他们的学习潜能。“亲、助、和”的关系确实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充满情感和自由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诸多领域。情境教育固有的优点已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显著标志,把情境教育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能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促使诚信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青年探索,2008(03):77-80.

[2](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72:17.

[3]孔子.论语·述而,《四库全书》(一)[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6):28.

[4]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第一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16.

[5]李吉林.情境教学实践与研究[M].教育出版社, 1990.

[6]陈珊.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108-109.

[7]王灿明.情境教育视域下的儿童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3(2):53-57.

[8]潘玉昆.经济逻辑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12):474-476.

[9]程琳.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10]周雅玲.情境教育创新模式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戏剧学院,2008.

(编辑:杨俊武)

contemporary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or building and standardization medical ethics behavior of medical staff,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ethics system Chinese feature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t has grea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ccomplishment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1]。医务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秉承 “仁爱救人”的理念,理解、关心和爱护病人,以解除患者病痛,挽救人们生命为行医的最高准则。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对卫生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在看待和处理医患关系时,金钱至上,人情物化,淡化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2],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德“失衡”“失范”等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培养医学生的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地处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医学院校,如何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推动医德教育创新,使医德规范和医德理念逐步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认识、医德信念,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引导医学生践行高尚医德,成为医学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1医德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国传统医德和当代医德的源泉,中国传统与当代医德的很多核心价值理念都来自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对儒家文化伦理思想和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继续深入研究儒家文化与医德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的优秀理念和伦理思想,将其合理内核与优秀价值观全方位融入到医德教育中去,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现代医德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1儒家“仁爱”思想和医德之“医乃仁术”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子曰:“仁者,人也”(《中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孔子“亲亲”、“仁爱”的基础上,提出“仁民爱物”的观点。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行动指南。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把“仁爱”作为行医的目的,从而提出了“医乃仁术”的说法。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意思是行医之人必须是具有“仁爱”之心才可托付。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也称医术为仁术“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本草纲目》。

历经发展根源于儒家“仁爱“思想的“医乃仁术”成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核心,现代医学就是“医乃仁术”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当代医者应以“仁爱“为怀,秉承”医乃仁术”理念,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作为医学目的与医家的社会责任,自觉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1.2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医德之“以医济世”

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的基本原则是重义轻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也强调首先应该重义,“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如果财物不是自己的,就不应该去取,否则,就是不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孟子认为当义利不能两全之时,正确的选择是先义后利、舍利取义。汉代董仲舒认为人们应该不能片面追逐功利,应该明道守义,追求道义的高尚。“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董仲舒传》。”受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影响,我国传统医德强调医者 “以医济世”为行医的宗旨。孙思邈指出:“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千金方》。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医方论》。宋代张杲说“凡为医者,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医说·医通神明》,在这里,张杲认为行医应该以“仁义“为出发点,以治病救人为志向,摒弃唯利是图的狭隘利益观。

中国古代医德“以医济世”的行医观强调首先重“义”,把为大众解除病痛、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医德之“以医济世”,要求医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以医济世”的宗旨,始终坚持病人利益第一,始终把病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和谐医疗,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儒家人本思想与医德之“人命至重”

儒家文化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必须珍惜和爱护。《尚书·泰誓》有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荀子也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珍贵的存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儒家充分肯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充分重视和关切,体现出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医德认为“人命至重”, 孙思邈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人之所存着,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千金方》。孙思邈认为人的存在是气形合一的整体,“济命扶危”、“志存救济”是行医的根本目的。

可见,儒家朴素的人本思想与医德理念中的“人命至重”是一致的。医者应该将“治病救人”作为高于一切的神圣职责,在这种职责的引领下,克服内心的“小我”,把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作为自己肩负的责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践行高尚医德,不辱白衣天使的使命。

1.4儒家修身思想与医德之“德艺双馨”

儒家的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儒家认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可以说人生在世,首要的任务就是修身,把修身作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前提。《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八条目”更是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对于修身的目的,孔子的看法是,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身的方法在于克己、自省和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儒家重视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中庸》中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儒家认为个人修养与为人、做事、成就事业是一致的,都需要勤学、好学,增长才干本领,才能具备为政治国的本领。

历代医学家都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从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德艺双修。以高尚的道德、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术求精深、博极医源”,以精湛的医术造福患者。宋代林通认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省心录·论医》)。孙思邈也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善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 明代医家李天成说:“吾济于人者,若济吾母。”《黄帝内经》提出学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思邈称医学为“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大医精诚》)。古代医者强调必须“术求精深、博极医源”,竭力为患者解除痛苦。

新时代的医生首先必须自觉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德品质,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医德,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同时认真钻研医学知识,提高医疗水平,以“精勤不倦”、“无一病不穷究其因”的严谨医风开展工作,使自己符合当代医学发展对医者“德艺双馨”的时代要求。

2基于儒家文化的医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医德的源泉,对行医者的医德教育、医德修养具有强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当前医德教育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医学生进行儒家文化教育。笔者所在院校积极开展儒家文化教育,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儒家文化对医德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医德认识不断加深,医德品质、医德修养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2.1将儒家文化引入课堂,贯彻隐性教育理念,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隐性教育是通过潜意识强化的情感共鸣影响医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3]让受教育者通过隐含的、内潜的教育因素的作用,自身逐步感知、体验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在不自觉中逐渐加深对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的认同乃至完全接受。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单纯灌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挖掘儒家文化与医德的内在联系,结合案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古代“大医”“儒医”的高尚情怀和品格,不断加强学生对儒家文化和传统医德理念的认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展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特别是开设有关儒家文化的选修课程,将儒家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儒家的“仁爱”观念、“义利观”、“修养观”等核心理念。编撰有关儒家文化与医德修养“仁爱”读本等校本建设课程,并组织学生学习、领会。通过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加强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化,并逐步形成高尚医德和完美人格。

2.2加强教师的儒家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儒学修养和底蕴

儒家文化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倡导以身示范。[4]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作风、治学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自身应该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才能把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内化到自身的人格修养中,用自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感染学生,发挥儒家文化在学生医德教育上的积极作用。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的儒家文化底蕴。分层次组织对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进行儒家传统文化培训,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学,提升教师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举办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儒学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对教师进行儒家文化的深度启发,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儒家文化精髓,真正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儒家文化的“仁爱观”“义利观”、“修养观”“诚信观”等核心理念有意识的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对儒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加深对儒家文化与医德内在关系的理解,逐步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内化为自身的医德信念和医德品质。

2.3重视医德实践,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和践行儒家文化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一切思想、认识、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良好的道德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去锻造。医德作为道德范畴,离不开医德实践,医德实践是医务人员医德意识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是医学生提高医德修养的必然途径。要求实习医院重视儒家文化对学生医德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求带教教师针对医德的实践性特点,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中,传授医术的同时,把儒家的“仁爱思想”、“重义轻利”“自我修养”内容,融入到实习、见习中去,创造良好的儒家文化学习、体验氛围,使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同样能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将医术和医德要求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自觉加强医德修养,关心尊重病人,敬学爱业。对学生的医德实践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实习阶段,而应该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拓展到学生整个学业活动中去,比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体检义诊、科普宣传、社区服务、支教支医、爱心救助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践行儒学文化中的仁爱理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及敬业精神,使其在道德实践中通过自我道德体验、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医德认识,提高医德修养水平,达到医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医学生在学校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校园文化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突出儒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儒家文化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把校内的建筑、道路以儒家文化的相关人物、名言等命名;建造摘录儒家经典名句的文化长廊;在校内的路灯杆宣传栏等,张贴体现儒家文化的标语、名言等;建造古代名医大家的雕塑配以文字结合儒家文化进行解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精心组织以儒家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开展“大爱讲堂”、“爱心教育”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儒学大家或者研究学者对儒家文化进行阐释和解读。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儒家经典诵读活动和相关征文大赛,引导医学生就儒家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医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不断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仁爱”观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增强个人生活情趣,提升个人道德品位,塑造完美自我。

2.5引导医学生在儒家文化指导下,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学专门人才

对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来说,外界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体的道德认识和对道德理念的内心体验。儒家文化倡导的理想人格以及内在的修成路径,对于个体激励个人完善自我,养成高尚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医学发展对医学生医德提升的时代要求,主动学习、研读儒家文化经典,积极汲取儒家文化营养,积累儒家文化底蕴,积极借鉴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推己及人的处事方法, “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的价值原则, “慎独”、“自治”、“克己”、“内省”的修养方法,主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不断自我反省,克制自己的私欲、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理欲求和道德需求与社会道德规范融合,使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践行儒家“仁爱”观念,以“仁爱”与“宽恕”之心、对待他人,对待患者,以为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为己任,成为具有社会正义感、热爱生命、爱护自然、具有爱国爱家伦理情怀的道德践行者和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试行)》

[2]蒋广根. 医科生医德认知度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9:75.

[3]林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的医德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编辑:张梦华)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走出“无意义”的思想困境——基于儒家文化资源与劳动治疗路径的思考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高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简述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