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2015-02-08王成秀余可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19期
关键词:腹针认知障碍患侧

王成秀,李 慧,余可斐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王成秀,李 慧,余可斐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研究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用Fugl-Meyer(FMA)、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及Barthel指数(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FMA、MMSE、NBD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2组FMA、MMSE 、NBD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腹针治疗可明显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腹针;康复训练;脑血管病;认知障碍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以往人们对脑血管病后所致运动障碍关注较多,随着社会的进步,脑血管病后的认知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认知障碍占50%~70%[1],认知障碍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人格、情绪、思维以及执行能力,进而影响患者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故对脑血管病患者同时进行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干预可以提高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采用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病患者4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于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的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2],且均经脑CT或MRI确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无智力障碍,能够配合治疗;初中以上学历。排除脑卒中后病情严重伴有意识障碍者,进展型脑卒中者,合并肿瘤、帕金森病、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感觉性失语、失用功能障碍等不能配合或无法交流者,脑卒中前有精神障碍个人史或家族史者。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诊断参照美国神经疾病协会2006年制订的标准(DSN-Ⅳ)和美国国立神经与语言疾病及中风研究所(NINCDS)痴呆和相关疾病协会制订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VCI):①在语言记忆、视觉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认知中有1~2项受损;②不够痴呆程度;③可有或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得分16~21分。中度VCI:介于轻度、重度之间,大脑的6大功能如语言、记忆力、视觉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认知中至少有2项受损。重度VCI:①符合国际神经科学(NINDS-AIREN)研究协会VD的诊断标准;②MMDE得分≤15分。将8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5(66.3±6.1)岁;顶枕叶梗死2例,额颞叶梗死4例,丘脑梗死5例,基底节区梗死15例,脑出血9例(均在基底节区),小脑梗死5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2~74(65.5±7.6)岁;顶枕叶梗死3例,额颞叶梗死5例,丘脑梗死4例,基底节区梗死17例,脑出血8例,小脑梗死3例。2组年龄、性别和脑损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生命体征平稳、48h内神经体征不再进一步加重,一般脑梗死患者病后2~4d开始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病后6~9d开始康复治疗。2组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抗自由基,控制血压、血糖,防止感染,预防压疮、深部静脉炎等处理。同时给予患侧肢体的早期康复功能训练,以Bobath技术为主,包括早期床上良肢位的正确摆放、被动活动关节,要使患者尽快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的康复训练程序上来。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侧手拇指放置于健手拇指之上(Bobath握拳),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进行被动活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桥式运动:仰卧位上肢伸直放于体侧,双下肢屈膝髋,足平踏于床上,伸髋将臀部抬离床面,下肢保持稳定,持续5~10s;翻身:治疗师站在患者转向的一侧,患者双上肢Bobath握手伸肘,头转向侧方,肩上举约90°,健侧上肢带动患肢伸肘向前送,用力转动躯干向翻身侧,同时摆膝,完成肩胛带、骨盆带的共同摆动而达到侧卧;卧位-坐位练习:由侧卧位开始,健足推动患足,健手掌支撑于腋下,用力推动躯干,手掌边推边后撤,同时躯干用力侧屈坐起;坐位-站位训练:患者直坐,足尖与膝盖成一直线,双手Bobath握拳平伸向前,使肩关节超过膝关节,便可坐起;平衡功能训练;预防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以及挛缩等废用综合征或误用综合征;痉挛期的患者采用抑制痉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和促进分离运动模式出现的训练,动作要缓慢。并辅以认知康复训练:①定向力训练。向患者提问当天的日期、时间、所在地点的位置、方向以及让其区分自己的左右侧肢体,康复室内物品的摆放位置,周围环境中物体之间的距离等。②注意障碍的康复训练。在治疗性训练中,要对注意的各个成分进行从易到难的分级训练。注意的稳定性训练包括视觉注意稳定性、听觉注意稳定及静坐放松训练。注意的选择性训练包括视觉、听觉注意选择训练。③问题解决障碍的康复训练。训练患者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从粗分到进一步分类;向患者出示成对的、有共同点物品或词组,让患者说出每一对物品有何共同之处。④记忆障碍的康复训练。从提高注意力开始,而记忆力的康复训练包括内辅助和外辅助两类。 回忆并说出刚刚看到过的几件物品或几个人,与家人一起回忆3d以内发生的事情。⑤单侧忽略的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扫视训练,通过扫视加强对患侧的注意,使患者逐渐意识到被忽略侧的存在。⑥失认症的康复训练。通过反复看照片,让患者尽量记住与其有关的重要人物的姓名,如家人、医生等。上述康复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45min,为期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腹针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为引气归元(中、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双侧)、开四关(双侧滑肉门、大陵)、上风湿点(患侧)、上风湿上点(患侧)、上风湿外点(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穴位处用75%乙醇棉签常规消毒,用苏州东邦一次性0.25mm×40mm针灸针垂直进针,不采用提插捻转手法,留针期间可进行患侧肢体自助或主动活动,每次20min,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均由同一名医师进行如下指标评定:①采用Fugl-Meyer(FMA)评估运动功能情况,满分100分,上肢为66分,下肢为34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3]。②采用上海惠诚心理测验综合系统软件中的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包括30个问题,共计30分,记录总分测试患者认知功能,其正常与否的分值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③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4]和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2 结 果

治疗前2组FMA、MMSE、NBD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2组FMA、MMSE、NBD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 讨 论

脑血管病是指急性起病,脑血管破裂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h,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其可以造成运动障碍、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作效率,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认知障碍问题[5-6]。卒中后认知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干扰患者对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增加了家属的护理负担,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可造成一定的影响。认知是一种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动,即知识的获得、组织和应用的过程,它是一个体现功能和行为的智力过程,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才智[7],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减低,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障碍、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忍耐力、发音困难;交流障碍、执行能力受损如缺乏目标性、主动性、计划性等;精神症状包括抑郁、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迟钝等,这些情况可以突然发生、阶梯式进展[8]。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且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相关[9]。而早期系统的认知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10]。

表1 2组治疗前后FMA、MMSE、NBD及BI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11]。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肠脑)[12]。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腹针具有处方标志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临床特点,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和局部,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阴阳,以达扶正祛邪、补益脾肾、充养气血等目的。而且腹针具有无痛、速效、方便等优点,患者通常不会感受到传统针刺治疗得气时的“酸、麻、胀、痛”感,因而患者更易于接受,并且其不会加重患者的痉挛,还可以在针刺过程中同时活动肢体,从而提高了疗效。在腹针疗法同时给予主动康复训练,不仅可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而且还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感觉、运动等的冲动输入,不断刺激感觉运动皮质及皮质下核团等,提高了突触的效率;或者促进其周围尚未受损的皮质神经元进行功能重建,从而促进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13]。但此过程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实现。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2组FMA、MMSE、NBD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腹针疗法,虽然会增加治疗成本,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增强其康复自信心,提高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J].包头医学,2010,34(1):1-3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379-380

[3]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4-167

[4]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测量表[M].北京,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65-267

[5] 董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21-2623

[6] 胡昔权,窦祖林,万桂芳,等.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4):219-222

[7]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4-167

[8]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8-189

[9] 郑琳,李贞兰,邢影,等.早期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8):1505-1506

[10] 李雅云,姜慧强,李琳.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44-245

[11] 李雪.腹针法联合穴位贴敷对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Hcy影响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231-232

[12] 吴鲁辉.腹针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62-63

[13] 弓利风,马林儒,邹西兰,等.腹针及早期康复干预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031

李慧,E-mail:wangcxiu123@126.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9.020

R743.3

B

1008-8849(2015)19-2109-03

2014-07-25

猜你喜欢

腹针认知障碍患侧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更 正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老年抑郁症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