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济伦理思想
2015-02-07商棋
商 棋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一、佛教经济伦理的哲学基础
(一)佛教的善恶观
1.佛教关于善恶的定义
善与恶是宗教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关于善恶的定义,佛教从宗教信仰的立场出发,自有其一套理论体系。
总的说来,佛教认为善就是“顺益”。[1]顺是指一切的思想言行要符合佛教的宗教教义。“益”就是一切的思想言行要有利于佛教的修行和实践。佛经明确指出:“顺理为善,违理为恶。”(《大乘义章》卷十二)
2.佛教关于善恶观的内容
(1)善的内容。唯识学派将善分为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等四类。其中自性善十一种,详细地从心理上对善作了分析。它们是:信、惭、愧、无贪(不贪求)、无嗔(不仇恨)、无痴(不愚昧)、精进(努力修行)、轻安(心情舒适)、不放逸(不断努力)、行舍(心情放松)、不害(不杀、非暴力)等等。[2]
(2)恶的内容。佛教认为,违背常理的,与佛教教义学说不相符合的,都是属于恶的。[1]恶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三毒”。除此之外,慢、疑、恶见三种也被归于“根本烦恼”之中。
概括的说,“慢”是指傲慢,对有德行之人的不尊重和怠慢。“疑”是对佛教所讲的道理持有一种怀疑态度。至于“恶见”,是从根本上颠倒佛教的理论基础,阻碍了人们对“真谛”的正确认识。
(二)佛教的人生观
1.佛教关于人生的本质
佛教在对人生现象的形态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也逐渐对人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涉及此问题的概念主要有四个,即苦、无常、无我和不净。[3]苦是佛教产生时提出的基本概念之一,《中阿含经》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苦”: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之后佛教又进一步衍伸出了无常和无我的观念。无常即非永恒,无我说是指在一切事物中不存在一个主体,因为不存在永恒之物没有至上的主宰者,因此世间万物也不是由主宰者创造和生成的,要放弃对“我”的执着,才是符合佛家真谛的行为。
2.佛教关于人生的目的
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追求涅槃。在这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于涅槃的追求也略有不同。小乘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而大乘佛教则以普度众生为终极目标。另一方面,小乘佛教始终将遵守佛教教义放在首位,对教义戒律持绝对的肯定,但大乘佛教强调“不执著”。
二、佛教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
(一)佛教的“自利利他”思想与商业交换行为
“自利利他”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自利”是指有利于自身,为了使自己得到解脱,消除自身的痛苦和烦恼而进行修为实践。“利他”是指对他人有利,为了普度众生,消解众生的痛苦。在佛教看来,自利与利他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
佛教的“自利利他”思想体现在商业交换活动中,就是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是一种合作精神,这有利于解决现代商业活动中的恶性竞争等不公正现象。
(二)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念与社会财富分配
“平等”的观念渗透于佛教伦理思想的各个方面,强调“佛性本有”的众生平等观。“慈悲”是佛教反复强调的观念,“慈”指使众生收获幸福和快乐,“悲”指接触众生的烦恼和苦痛。
佛教中的“平等”、“慈悲”观念也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了践行平等和慈悲的观念,佛教倡导人们主动拿出部分财产去行善事,普度众生,使得社会财富得以均衡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均衡并不等于平均,而是按照需要适度合理的分配。
(三)佛教的“清心寡欲”与物质消费观
佛教讲求清心寡欲,认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并摈弃贪求物质财富的念头,时刻保持一颗纯净的本心,只要满足保证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就足够了。
佛教的清心寡欲的思想对防止当今社会的过度消费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倡勤俭节约,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佛教的“业因果报”和经济增长方式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又一重要思想。概括的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经济伦理层面,是告诫世人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守德行。业因果报的思想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增长方式上。佛教提倡经济的增长要取之有道,否则人类最终会吞下自己亲手种植的恶果。
三、结语
佛教的善恶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方向;“自利利他”思想为营造和谐良好的商业交换关系提供了精神动力;“平等”、“慈善”的思想又进一步推广了慈善事业;佛家提倡“清心寡欲”,对人们形成正确的物质消费观产生了积极意义;因果报应的理念更是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袁震.佛教善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3]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