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电影《熔炉》浅谈儿童虐待
2015-02-07张紫枫
张紫枫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院,上海201701
一、剧情介绍
《熔炉》以真实发生在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事件为蓝本,描写了一起由校园虐待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会上对弱势群体保护的讨论。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受聘来到雾津慈爱聋哑人学校。姜仁浩妻子早亡,与女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一次意外撞车,在维修时认识了人权组织成员柔真。在校工作期间,姜仁浩逐渐发现学校被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有三个孩子吸引了他的注意:聪明的金妍斗、贪吃的陈宥利、脸上总是有淤青的全民秀。此外,仁浩还听到女厕所中的呼喊声与哭泣声。之后,他意外目睹了校长行贿警察,教导员毒打民秀,宿管溺罚妍斗等行径。随着他与孩子们的深入接触以及调查了解,这所聋哑人学校背后虐待、侵犯学生的秘密被慢慢揭开。而仁浩与柔真走上了为孩子们权利而战的艰难之路。
二、电影中所体现出校园虐待的特点
透过电影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校园虐待的显著特点:
第一,隐蔽性强。电影中的受害者均为聋哑青少年,遇到虐待无法及时向外界求助。此外,面对施暴老师的行为其他老师的选择不是沉默就是辞职离校,旁观者的这种态度也使得事件被掩盖。校长收买保安、警察,使得学生在校内遭受虐待无人保护,即使有人向警察反应,也因为警察与校长暗中勾结使得事情一次次被压下来。
第二,持续时间长且具有反复性。由于犯罪者的胁迫哄骗以及被害人的无知、被害人监护人的忽略等原因,很多虐待从发生到被发现都持续了较长时间,期间,犯罪者对被害者实施了不止一次而是数次,甚至是长达几个月、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性侵害。影片中校长、宿管、教导员对学生的施虐都是经常性行为。
第三,犯罪主客体的特殊性以及作案场所相对集中。校园虐待犯罪主体以教师最为突出,侵害的客体主要是学生。作案场所基本集中在学校日常教育场所和宿舍,越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发生率越高。
第四,报案难,“一战到底”少。面对虐待,受害者投诉无门。碰壁的无奈与无助让人绝望。受虐待的时间线有时较长,导致取证难。受害者家长们退缩,有些家长因为“小利”、舆论压力等原因,中途就放弃了维权。
三、电影中校园虐待造成的后果
影片主要围绕着金妍斗全民秀所受虐待,陈宥利遭受性侵害展开。这些孩子的遭遇让人心痛,而因校园虐待及侵害带来的后果也让我们着实担忧。
首先,身体上的伤害。这是最直观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性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此时与其发生性关系对其身体造成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心理上创伤。影片中全民秀的弟弟在被教导员性侵害后,无法走出阴影,最终走向火车,一个幼小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在火车之下。虐待带给孩子们的伤害很多时候都是伴随着整个成长阶段甚至一生的。对于电影中的孩子,他们本身是聋哑人,遭遇虐待和侵害过后心理的苦闷无处倾诉,能聆听他们“声音”的人太少,这无疑有是给他们精神上的又一层打击。再者,长远来说,长期遭受虐待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健全的人格,比如暴力人格;遭受性侵害的孩子可能会对性产生恐惧,心理上的阴影还可能导致抑郁、自闭等。在这里我还想说的是,影片中的孩子们长期在这种变态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受到的关爱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他们的对这个社会就会产生不信赖感,扭曲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令孩子们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精神疾病,加之他们本身聋哑,这就导致以后融入社会又增加了难度;进而深一步想想,童年时遭受的虐待和侵害在可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在他们长大后也有可能去进行犯罪,成为犯罪人,即“恶逆变”。
四、电影引发的思考
面对儿童虐待,应当如何预防?电影折射出的当下应当关注的问题又有哪些?下面我将通过电影《熔炉》和《素媛》来共同探讨。
说到怎样预防儿童虐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立法,完善法律法规,其次还有加强校园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等,这些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几点:
(一)监护人应提高警惕,社区协助保护
《素媛》讲述的是2012年7月的一天,8岁的小女孩素媛在上学路上遭遇性侵害。之后素媛的家庭打官司等怎样照顾素媛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素媛被残忍的手段实施暴力,并且造成了终身残疾。素媛是在上学路上被犯罪人掳走并施暴的。这就提醒我们,是不是对于一定年纪以下的孩子,接送上下学是必要的;并且晚上过了一定钟点,就不应允许儿童单独外出,即施行宵禁令。
建立全面的社区保护体制,可以统计孩子们无人照顾的时间段,集中照看孩子,保护儿童安全。
(二)保护未成年被害人隐私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面对轰动案件要媒体报道要注意把握度,很多时候不合适的大肆报道应该禁止。很多时候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公众视线会对事件进行深层挖掘,这种现象应该避免。这样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教育,这是防止校园性侵害的根本之策。
(三)遭遇侵害后的心理干预
这里我想说四点:
1.“开口难”还是“倾听难”?被害人遭受虐待之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时候我们往往总是强调倾听他们心声的重要性,可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两部电影中的受害孩子们,如何让他们开口反而是难点。《熔炉》中的聋哑孩子,长期遭受虐待和侵害,身边的老师冷血懦弱,没有人站在他们一边,他们对大人及其不信任,对于仁浩老师的关心和询问一开始采取是回避态度;而电影《素媛》中的孩子更甚,在遭受侵害后一度严重到不再说话,甚至在出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与父亲正常相处。面对这些孩子,这些不愿意或者说是说不出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孩子们,如何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进而进入下一步的心理治疗阶段,这一点我想应该是心理工作人员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
2.对男性受害人的关爱。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我们很多的对策与措施都是站在受害人为女性的出发点上的。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对于男性受害人的相对忽视。成年人往往忽视未成年男性的性侵害,而根据调查未成年男性更容易受到性侵害。
3.援助制度的完善。电影《素媛》中,性暴力给小女孩素媛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创伤,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她一辈子都要与人工肛门为伴。这不仅仅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她家庭的支出。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是不是应该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对这些孩子进行物质上的援助,以此来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经济负担。毕竟在遭受了虐待且造成了创伤后,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孩子长久的关怀、帮助。
4.关于加害人方面。在电影《素媛》中,加害人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流浪者,这就让我们思考对于社会上的这些闲散人员应该如何对待?另外对那些有过性侵害儿童前科的人,其刑满释放的一段时间内是不是应该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当可以确保其没有再犯危害性的时候再解除调查。
电影《熔炉》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熔炉》在韩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推动了《性暴力犯罪特别法》和《社会福祉事业法》的修订完善。电影带给我们有愤怒有无奈,面对不公我们更需要改变,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从而减少这样的悲剧出现。
[1]姚建龙,颜湘颖,校园性侵害的现状与抗制[A].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