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的仁政思想与理想清官

2015-02-07

法制博览 2015年31期
关键词:清官聊斋志异

刘 迎

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聊斋志异》的仁政思想与理想清官

刘迎

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公案小说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用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阐述了他的公案诉讼理论,这些小说集中体现了蒲松龄的仁政以及清官思想,他希冀通过“仁政”解决清初社会上存在的病态现状,出现“仁爱”“智慧”的理想清官来维持社会正义,为民伸冤。

关键词:公案小说;仁政思想;清官

公案小说,就是并列描写或者侧重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一种历史久远、非常重要的题材。在蒲松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无处生存,蒲松龄用笔刻画出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来强烈抨击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在《席方平》中,席方平为父伸冤,在阴间自城隍到郡司,最后到冥王,上上下下伸冤而没有结果,最后碰上“二郎神”才最终伸冤成功。这个案件阐述了蒲松龄对这个吏治社会的失望。“阎魔殿上尽是阴霾”“枉死城中全无日月”这是多么痛心的哭诉。

一、《聊斋志异》的仁政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朝代的更替证实了“仁政”思想对于经世治国的重要性。满清入关后,为了使反抗者屈服,尽速稳定国势,清朝统治者大力推崇汉族文化。顺治、康熙时期更加推行“文教为治”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大力发展。蒲松龄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尽管屡试不第、失意落魄,但是他一直念念不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蒲松龄也没有忘却自己所处社会的真实情况,他不断的通过鬼怪神佛以及轮回因果报应理论抒写心中的愤慨和理想。

(一)对官场黑暗吏治腐败的鞭挞

郭沫若先生曾经评价蒲松龄对于清初社会的描写和揭示是“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知识分子,蒲松龄对于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大量贪官、昏官、酷吏的存在造成了百姓有冤不得伸、有苦无处诉。《梦狼》中白甲便是一个典型地贪赃枉法、残害良民的昏官形象。即使在最后白甲收到了敲齿、决首、以肩承颌的惩罚,但是蒲松龄依旧认为惩罚不足以对抗“官虎吏狼”的存在,而这样的杀一儆百,以达到改变吏治的设想在现实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朝廷无法给予白甲这样的贪官酷吏有效的惩罚,所以只得借助于鬼神,这也说明了蒲松龄的无奈。而在这一系列案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于“施仁政得人心”理论的追求。

(二)对吏治制度的质疑

在蒲松龄笔下的社会中,法律偏私、人才选拔不公仿佛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作为公职部门的衙门对于案件的处理往往是偏向于权势或者富贵,公门不公成为了一种习惯。在《张鸿渐》中,卢龙令赵某贪暴,为追逼钱粮,把一个秀才杖毙。“虽未鸣冤,但为创词”的张鸿渐在诸生被收后,官府“又追捉刀人”迫使张鸿渐离妻别子,流落他乡十余载。“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这样的感慨道出了对这种偏私社会的无奈。为官者未曾了解到自己的暴行所造成后果,而更加让人心寒的是,大多数的暴行者无法获得阳间司法的正确处断,仍旧横行乡里。

二、《聊斋志异》中的清官形象

在我们所熟知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也不乏清官的存在。《三侠五义》中的包公、《施公案》中的施公、《彭公案》中的彭公、《海公案》中的海瑞等等都是典型的清官代表,而这些清官无不是以严刑逼供为其主要的判案手段,滥施酷刑反映了清官冷酷无情的一面,而在蒲松龄笔下的清官却不仅反对滥施酷刑,而且还拥有济世悯人的胸怀。

蒲松龄在求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以及为官者的丑恶,为官者只有做到“实心为政”才能减少冤狱的产生。而这种“实心为政”的施政纲领也是蒲松龄对于清官的评价标准。“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认为这是清官所应当有的品质。因“实心为政”,故能不贪不酷、不惰不玩,不“躁急污暴”,不“淹滞因循”,而是“随在留心”、“审思研察”,以达到破解疑狱的目的。

《司文郎》中曾提到“冥中重德行更甚于文学”,因此为官者要注重德行的修养才能拥有一颗济世悯人的心。为官者宅心仁厚,折狱时才能够体恤民情,尽心考察推理,将真相大白于天下。蒲松龄笔下的清官,除了拥有“实心为政”的胸怀,还具有超强的断案能力。在《胭脂》案中,学使施愚山反复地推敲案件,终于在蛛丝马迹中发现冤情,并加以详细剖析、缜密推理,终于将真凶绳之于法。当然在全书中,蒲松龄并不是只刻画了这一个人物,如《老龙船户》中的朱宏祚、《新郑讼》中的石宗玉、《折狱》中的费祎趾、《太原狱》中的孙柳下都是兼具“仁爱之心”和过人智慧的清官。

在整本《聊斋志异》中,尽管未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社会,但是蒲松龄用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深刻的揭露了社会的真实以及官场的黑暗,有助于后世的仁人志士了解实情并寻找合适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平著.聊斋创作心理研究[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二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王林书著.聊斋新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清]蒲松龄.全本聊斋志异[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3.

[5]马瑞芳著.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2.

[6]<蒲松龄研究>期刊.

作者简介:刘迎(1990-),女,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法律史。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1-0132-01

猜你喜欢

清官聊斋志异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