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耶克思想之探究

2015-02-07

法制博览 2015年31期

张 倩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5



哈耶克思想之探究

张倩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与凯恩斯对峙的古典自由主义曾经盛极一时。它经历了衰败之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迁,近些年它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最具特色的代表人,他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哈耶克思想之形成的渊源和脉络进行探究,以期能反映出蕴含古典自由主义精髓最为精辟的那一部分内容。

关键词:康德哲学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奥地利学派;辉格党人的传统;巴斯夏

纵观哈耶克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动荡与波折,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也可以这样认为,哈耶克是幸运的。曾经看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衰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苏冷战的结束,社会主义的失败,古典自由主义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1974年哈耶克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最欣慰的事情大概也是如此了,看到自己所研究并支持的理论,为人们所认同接受,并于社会的进步一度起到了指导促进的作用。

探究哈耶克的思想渊源,就不可能会绕开这几个名词:康德的哲学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奥地利学派以及辉格党人的传统。

康德的哲学思想里面对哈耶克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于“认识”的叙述。康德认为,人类是不可能直接认识自然界的,我们无法了解世界的真实模样,存在于人类经验中的秩序是由思维形成的,而哲学的任务非常简单,这便是它必须发掘出理智的局限性,而不是把理智提升到经验之上或者使认识超出经验之外。在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上,哈耶克把外部事件中的自然秩序和人类思维中的感觉秩序分别进行了阐述。感觉秩序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自然秩序这个宏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因为思维通过中央神经系统进行工作的方式本身就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哈耶克的著作《感觉的秩序》的论述基点和文章主旨。

苏格兰启蒙运动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即18世纪的主要代表人亚当·斯密,19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门格尔和20世纪的主要代表人物F·A·哈耶克。亚当·斯密认为人是自利的,虽然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有时候有利他的行为,可是这种行为并非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人虽然有自利的倾向,但是有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可欲且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实现与他人的合作,最终获得自己所希望的利益。当每个人都是这样行为的时候,社会就形成一张由个人为单位的紧密联系的网,而这张网就由每个人有意识的和他人的良性互动,而逐步前进。而这从整体、长远看到就是社会的进步。要保持这样良性的社会进步,就一定要保证个人的自由、自由的竞争以及明确的分工。因此,社会就像一个有生命的集合体一样有着自己所遵循的“生长规律”。由此可推断,政府的作用应是有界限的,即只应该对社会进行有限的干预。19世纪的卡尔·门格尔,也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主观价值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货币”的理解上。门格尔认为价格是由主观估价形成的因变量,作为交换的中介—货币,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非设计的产物。门格尔还提出了“边际效用”、“个体主义方法论”、“非均衡论”等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哈耶克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论著以及论战中便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比如他曾驳斥凯恩斯只注重总量的守恒,而忽视了经济模型在现实中的摩擦,凡事并非是均衡发展的,而是在“均衡”和“不均衡”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

哈耶克总是以“老派的辉格党人”来称呼自己。说起辉格党人,或许从这两句话中,便可窥见其党内的宗旨。即“他们都敌视专断的权力,而防范政府的专断行为是他们政治活动的指南。”“自由……一种固定的规则普遍适应于每一个人,人们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样的叙述不禁让人想起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农学派。重农学派认为一个人最神圣的财产就是他的劳动。一个人对于他人的干预、社会对其成员的干预、国家对其臣民的干预,都必须降低到最低水平。保障自由地劳动及由此引申出来的自由交易,是合法的政府的首要目标。不管是辉格党,还是重农学派,都主张要保护个人的自由、要防止政府的专断,而这也是哈耶克古典自由主义要坚守的最为重要的信条。

言至于此,我们或许还是提一下苏格兰传统制度的作用比较好。在苏格兰传统的意识里面认为,有了可遵循的“规则”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了效率;而“制度”的模板,则是对成功的行为模式的效法。只要这种“规则”与“制度”一出现,它即使不限制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会重重约束我们的行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更为通俗的说,就是在人类社会中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或者我们普遍称之为“习惯”、“传统”、或是用语言难以言明但是又规范着我们的生活的那些事实存在的东西。它们虽然没有被明确的写在法律文书上,但是却又在现实生活中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些“习惯”、“传统”、或是无法言明的规范,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社会的一刻起,就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学习了起来,它们内化于我们的心灵,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的成长并不仅仅于此,还有外在的通过学校或是家庭、社会习得的“可见知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世界各个地域虽然都存在这种“无形的规则”,但是也都各有特点,而对于来自于学校或是家庭、社会的“可见知识”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将每个人比作一座座

的图书馆的话,每个图书馆的藏书以及藏书的种类是不同的。因此,就如哈耶克所阐述的关于“默示的知识”的那样,知识并不仅仅是“可见的”,也包括那些“无形的”;知识是分散的,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量与种类也是不同的。

下面还想介绍一下巴斯夏。巴斯夏对于贸易保护、封闭市场,有着极度的反感,认为它们阻碍了自由竞争的制度,会对市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他曾著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本书包含着一个很深的思想洞见,即为一个行动或一项政策,既会有当下就可以看得见的、立刻就可以把握到的后果,也有当时看不到或者给其他主体带来的后果。就如政府自以为在采取某种有益的政策和限制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抑制了哪些可能更好的办法的出现。这也就是哈耶克等思想家反复强调的行为之非意图的后果,而这正是自发秩序理论的基本概念。巴斯夏还在自己的著作《财产、法律与政府》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乌托邦分子把人分为两类:1,普通人2,知识分子本人、主宰者。乌托邦分子从来就没有相信过民众。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是有足够的理性可以规划和构建他们所希冀的理想的。基于此,他们便认为社会上的少数精英分子是高于普通大众的,是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分子的理性运用构建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这样的思想对于哈耶克也是有影响的。比如哈耶克后期写的《致命的自负》一书以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项时候的发言。

由前述内容,我们大概可以归纳出哈耶克思想的几个基点。第一,理性是有限的。第二,人虽自利,但是也有利他的倾向,是可以试图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达成自己的希冀的。第三,社会是一个一个人为单位的,相互交织运动的“网”,它有其自己成长的规律。第四,社会中的因素都是变动的,并非静止不动。第五,政府的管制应当有合理的界限。第六,自由的竞争是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因素。第七,个人的自由应当被保护。第八,个人的私有财产应当被保护。第九,“习惯”、“传统”、或是无法言明的规范会在现实生活之中制约并指导着人们的行动。第十,默示的知识。知识不仅仅包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习得的,还包含“习惯”、“传统”、或是无法言明的规范在心灵中沉淀的部分。知识是分散的。第十一,因为理性是有限的,因此知识分子或者精英阶层并不能够真正的构建起一个完全良性的社会。这些思想在他著述的《自由秩序原理》中也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施建生.经济学家哈耶克[M].吉林: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2]艾伦·艾伯斯坦,秋风译.哈耶克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秋风.思想家哈耶克[J].中国企业家,2014(22).

[4]冯兴元,翁一.一位知识贵族的生平与思想[J].中国经济报告,2014(12).

作者简介:张倩(198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1-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