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2.0:正能量的传播源
2015-02-07胡梓规
新青年2.0:正能量的传播源
胡梓规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在媒介不发达、信息不对称的百年前,陈独秀创办了20世纪最具改革号召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其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更是当时进步青年们的思想指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者,我们必须宏观掌控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以有效调节和引导,使其成为具有正能量的当代“新青年”。本文与时俱进且应运而生的提出“新青年2.0(第二代新青年)”这一承上启下的新概念,并以一种O2O(线上线下)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其开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详细叙述。
关键词:新青年;正能量;网络思政;网络舆情;公益创业;O2O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简介:胡梓规(1990-),男,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从1915年至今,《新青年》杂志已创刊100周年。其激发了一代青年的斗志,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革新思想,并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由《新青年》号召起来的广大进步青年们,积极的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并用适应形势的崭新观念去改变人心,推动时代前进的脚步。如今,享受着革命成果的当代青年们,无法也从未感知那无比清醒的、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深化改革的内部形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确保社会转型的平稳有序。由此我提出一种O2O的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新青年2.0”,即通过“线上线下+社(社团)企联合”的模式掀起一股正能量的文化热潮,并藉此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思维认知和行为实践,从而在本世纪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正能量的“新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携手共进!
一、“新青年2.0”的核心内涵——正能量文化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其具有排山倒海的侵袭之力。如日本动漫文化、美国嘻哈文化、英伦贵族文化等,这些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入侵文化,无一不传递着其所代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外来文化是捍卫其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思想利器。
“新青年2.0”的正能量文化将是一把席卷网络文化、有着快刀斩乱麻之势的利剑,无论网民的文化程度、生活条件和社会位置悬殊几何、也不论其是“屌丝”、“高富帅”与否,人人都将渴望成为一位坚持理想和信念、关注时势政治、关心社会民生、通晓历史文化、拥有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热衷公益事业且赋有于己、于家、于国责任感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青年!
二、“新青年2.0”的出发点——高校网络思政和网络舆情
互联网早已取代书本或传统媒体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故其主要受众是青年,而高校青年群体是其中的特殊代表,他们是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这也足以体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年的巨大影响力。高校青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高校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的主导权。近年来,敌对势力借助资本渗透、煽动传播、数据挖掘等手段,千方百计利用网络平台吸引高校青年,并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试图引导青年学生去政治认同甚至反政治认同,妄图在思想观念上误导他们、价值取向上左右他们、理想信念上动摇他们。十八大后,党中央对网络阵地的基础建设十分关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一文就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新青年2.0”将以主动而为的态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建设好符合高校青年需求特点、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我们在打造新青年这股正能量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主动融入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以新青年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内容输出,从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拉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和新常态。
社会舆论有着多重的体现手法,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论,已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重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特征不一,与百年前的《新青年》纸质刊物相比,作为“新青年2.0”的核心载体——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是极速且不可控的,网络舆情监测的行动力亦相对滞后。即使在政府的严格管控下,浩瀚的网络数据中仍存在着大量负能量的信息,如何有效的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面夺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网络舆情建设战略是关键。青年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受社会群体观念影响,对社情民意的反映拥有与生俱来的兴趣,且他们之间的网络互动更加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和效果。“新青年2.0”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是从舆情内容建设出发,发掘、报道、创作出一大批既符合当下青年网络生活风尚,又极具正面引导作用的正能量内容,从而引导舆情走向;此外,通过在网上树立一批具有榜样教育意义的新青年们,发挥榜样教育的力量,亦能对网络舆情的正能量方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青年2.0”的O2O模式
脱离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受众范围不够广;远离了真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接地气且实施抽象。因此,将二者相结合,构成了线上(Online)线下(Offline)并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青年2.0”。
作为O2O模式的载体,其社企联合的运营模式也是“新青年2.0”的一大特点。线上部分分为正能量源部分(新青
年网站、新青年APP)和正能量传播部分(新青年微信公共平台、新青年微博、新青年QQ空间,等),由新青年系列公司负责研发和运营;线下部分则主要由各大高校的新青年社团组成;线上线下的创新模式将共同构筑起一张无死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新青年网站(Xqn2.com)是一个自媒体形式的门户网,它将是正能量文化的互联网集散地和网络舆情内容建设的源头,它将产生丰富的原创正能量内容并通过用户行为广泛跨平台、跨媒介的分享和转载,以达到其“正能量的传播源”目的。新青年APP则是作为一款自媒体软件和一种新型的正能量社交模式的载体,在移动互联和“低头族”主宰的今天,APP所承载的网络舆情内容建设价值已经超过其网站,“新青年2.0”的正能量文化将在每位用户指尖划动屏幕的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一份份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互联网中传播正能量,在校园内践行核心价值观;这种O2O的新模式将有助于引导与培养广大青年的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是“新青年2.0”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核心所在。
四、“新青年2.0”的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性质
“新青年2.0”超出纯学术研究的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的出发点,在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时,是在用商业方法解决着社会问题,这决定并体现了
其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公益性。
在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宏观形式下,作为创业形式的一种,“新青年2.0”以追求自力更生为立足点,通过自筹资金和市场化运作,而不是以募捐或政府、企事业单位扶持为资金来源,又决定且体现了其坚定的创业性。政府一直提倡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而社企联合的支撑点既是项目创新发展模式的表征,更决定了其具有多重实践性质的特殊意义;自力更生,是在为公益创业给予源动力。
从1915至2015,百年的历史进程已使神州大地焕然一新,较之百年前的新青年和今天的新青年相比,虽其内涵和历史使命不同,但历史总有惊人相似之处——两代新青年们都是在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抓住历史的新契机,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第二代新青年!当百年后的某天,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再回首今天的我们,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共同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无悔的奉献着青春。
[参考文献]
[1]冯天瑜. <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32-41.
[2]郝梦祥. 现代青年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J]. 晋阳学刊, 1996,02:108-110.
[3]许慧霞. 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