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5-02-06杨静
杨静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综合英语课上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利用读前任务,教师创造性使用课文阅读材料、将辩论引入课堂和加强写作等方法。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 综合英语教学
1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界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状况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些专家学者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较弱的现象表达了共同的忧虑:黄源深用“思辨缺席”来描述外语专业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高一虹认为思维能力这块“短板”已经对学生的整体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何其莘指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室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黄源深时隔八年再谈“思辨缺席”,强调“此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杨宇红,2011)
21世纪是个国际化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缺乏的不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驾驭知识和信息的智慧。“知识的教育是知育,思维的教育才是智育”,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有优秀的成绩,而是在于有优秀的思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黄雷,2007)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容乐观。本文从思辨能力的含义出发,分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根源,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2 思辨能力的含义
思辨,即批判性思维,是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文秋芳,2008)。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时代(崔林,2011)。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60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在西方盛行,其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进行的积极和周密的思考。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对信息进行一种高层次的判断、评价能力,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细节和局部以获得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能力,包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评价的能力。它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个体通过这一思维过程实现思维的自我完善。(曹小川,2011)
3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根源
3.1 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使然
外语学习客观上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单词、短语、句型、段落、篇章等),对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进行反复模仿和操练,机械记忆和被动吸收,尤其是在语言的初学阶段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重语言,轻内容;重模仿,轻创造。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锻炼,而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因长期得不到开发而被弱化,造成了思辨能力的缺失,表现为分析论证时缺乏逻辑性,表达思想时缺乏深刻性,辩论说理时缺乏说服性。
3.2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较大,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通过外语知识的传授、反复操练和大量死记硬背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辨的激发和创造性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具有权威的力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背景下,学生一般不会质疑和挑战教师的权威。外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则努力把教师所讲的知识储存在脑海里,疏于对教师所讲内容进一步思考从而产生质疑。长而久之,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思维惰性,不善思考。(潘红,2010)
4 综合英语课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综合英语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增长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综合能力的重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英语课这个平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1充分利用阅读前任务
笔者所在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基础课阶段的一、二年级综合英语课使用教材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该教材在学习每个主课文之前的Pre-reading task (阅读前任务)都有1—3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讨论话题。有些老师因为要赶进度,往往对这个环节一笔带过。其实,这是个相当好的锻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环节。发表看法并形成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一旦被激发,将会倾泻而出,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造思维浪潮。(左玉玲2010)。以《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学生用书第一册第一单元My First Job 为例。教材在阅读前任务中设计了三个问题 1. Would you like to take shoe-shining as your job? Why and why not? 2. Should children get paid for what they have done for their families? Why and why not?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alities does one need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intelligent, ability, loyalty, devotion, creativity, willness to work hard, team spirit)。 前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对将擦皮鞋作为职业和对孩子做家务是否给报酬的看法。不管是擦皮鞋还是做家务,都是和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的,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尽量使自己的表述令人信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既锻炼了英语的口头表达,同时为了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在逻辑、条理等方面不得不给予重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思辨能力会逐步提高。endprint
4.2教师创造性使用课文阅读材料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语篇材料,即兴发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以该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Genius Sacrificed for Failure为例。该课文讲述了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为了家中唯一的男性兄弟牺牲自己的故事。文章主旨通过三姐妹的悲剧批判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站在这个兄弟的角度,为自己的失败申辩,思考这个兄弟是否也是重男轻女观念的牺牲品。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的激烈程度超出了笔者的预料。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适时提出引发学生逆向思考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手段。
4.3将辩论引入课堂
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辩论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分体问题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教师可以选取当下社会上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门的有争议的问题做话题,将辩论活动引入课堂,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来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理解论题,定义论点;然后要查找资料、分析材料、形成论据;同时学生必须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评论不同的推理方法、如何理解决策的逻辑;最后学生必须懂得综合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包括观点是否明确、举例是否恰当、推理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等。因此,辩论除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还对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极为有利(李伶俐,2011)。
4.4加强写作训练
写作时英语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检验、提高和巩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谋篇布局,提出观点并有效论证,这个过程是对思辨能力有效培养的过程。在《综合英语教程》1—4册中,几乎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都有一个和本单元话题内容相关的写作作业。这些写作任务源于课文,又引发学生对本单元的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要吸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又得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拥有读者意识,要不断问自己:“我的主题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我的论据是否充分?我在论述中的逻辑是否正确?我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长期坚持这样的写作训练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宇红,丁亚军. 从学生视角看“思辨缺席”——关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5-108.
[2]黄雷.试论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10):153-154.
[3]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9-34.
[4]崔林,孙永军.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J] .世纪桥, 2011 (17):105-106.
[5]曹小川.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77-79.
[6]潘红.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7):36-40.
[7]左玉玲,隋丽爽.高级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 2010(2): 70-72.
[8]李伶俐,万德辉.《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J].琼州学院学报,2011(3):131-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