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桂英扎染的题材与技术特征

2015-02-06陈剑李佩琼谭鹏敏

艺苑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术特征

陈剑 李佩琼 谭鹏敏

【摘要】 张桂英是湘西凤凰苗族扎染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在近50年的扎染历程中,她在继承和发扬凤凰传统扎染吉祥题材创作的同时,还开拓了以扎染表现苗族民俗风情和现代艺术作品的空间。同时,张桂英在扎制和染制技术上,还对原有针法进行了革新,使其更适于不同题材画面的表现,在服务当地苗族同胞需求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将凤凰苗族扎染推上了顺应时代发展之路。

【关键词】 张桂英;苗族扎染;题材特征;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张桂英的扎染历程

扎染是湘西凤凰传统苗族村寨普遍流传的手工技艺之一。1941年出生的张桂英(图1)自小受其熟谙此道的外婆熏陶,在耳濡目染外婆扎染布料用于家人穿着或贴补家用的过程中,她逐渐掌握了扎染技艺的绝大部分工艺程序和要领。从1959年张桂英进入职业技校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直至1964年进入凤凰县民族工艺美术厂,之间的几年时间里,她分别在税务所、农业局、造纸厂等不同的机构和领域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凤凰县民族工艺美术厂是当时专门研究民间工艺产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单位。在这里,张桂英先后接触了打花带、织头帕、纺线、织锦等工作,直到单位发掘到她特长的扎染技艺,并任命其进入新产品研究室。新的工作岗位激发了张桂英极高的工作热情,加之她本身扎实肯干,颇具天赋,很快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扎染匠。她通过继承与创新,发展了凤凰民间扎染技艺,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91年,从凤凰县民族工艺美术厂退休的张桂英不仅没有因此停止创作,反而在扎染作品的创新研发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工艺美术厂的工作磨砺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得她创作的作品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1993年,她的扎染作品在北京展出,其中《四季有余》、《苗娃娃》在《中国青年报》刊登。1995年,她的扎染作品在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年会上展出,受到张仃等老先生的一致赞扬。1996年,作品《九龙图》、《老鼠娶亲》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同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作品《鹿鹤同春》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国际荣誉金奖,同时被颁发了“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证书。

1997年底,张桂英在凤凰古城东正街29号门面售卖自己的扎染作品。1998年在东正街28号正式挂牌“张桂英针扎印花店”(图2),主营自己的扎染作品,同时兼营扎染服饰、头帕等传统苗族生活品。随着传统扎染市场的萎缩,张桂英针扎印花店勉强维持到2013年底才正式停止营业。目前张桂英的扎染作品只在凤凰古城东正街74-2号“傅记银号”有极少量的展示,其本人也回归传统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

二、张桂英扎染的题材特征

(一)吉祥题材和苗族民俗风情的创作

张桂英在常年浸淫扎染艺术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扎染的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不仅全面系统地继承了传统扎染的表现题材,在对苗族民俗风情的表现上也独辟蹊径,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成就。

对吉祥的追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之一,尤其是经过明清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苗族传统纹样中,既有体现苗族文化属性的蝴蝶、牛角、枫树等图案,也有龙凤、牡丹、鸳鸯、莲荷等彰显其吸收汉文化精髓的图案。张桂英熟谙吉祥题材,它们也是其作品中获奖、发表最多的题材。《莲生贵子》(图3)以“莲花”谐音“连”,表达传统社会对子嗣繁衍的渴望。张桂英的这幅作品扎制了一个站立于盛开的莲花之上的孩童,孩童双手向两侧自然伸开,在形体塑造上颇有传统剪纸中“抓髻娃娃”的意象。莲花两侧围绕着“多籽”的葫芦、石榴等图案,呼应了民间生育繁殖崇拜的主题,莲花座下的聚宝盆,则表现对财富的追求。作品《老鼠娶亲》(图4)取材于湖南流传的民间故事,并吸收滩头年画对该题材的取舍和改造,以更加适合扎染表现的技法对画面细节进行了再创造。队伍后侧张举的“囍”字纹是汉文化的图案,老鼠身上的“狗脚花”则是地道的苗族传统扎染图案,体现了张桂英扎染作品中苗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倾向。取自于吉祥题材的扎染作品还有《腹中有喜》、《鸳鸯戏荷》、《麒麟送子》等,其中有如《鹿鹤同春》等以动物为主体的,有如《荷花女》等以人物为主体的,也有如《百花争艳》等以植物为主体的和《腹中有喜》等以文字为主体的,往往以一物衬一物,画面饱满,相映成趣。

湘西是苗族传统的世居地区之一,这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生长于斯的张桂英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她的扎染作品中,也创造性地表现了多种多样与苗族传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包括刺绣、织锦、打花带等在内的女红工艺是苗族最典型的传统工艺种类。苗族人民喜欢把花带滚在衣袖边上作为装饰,打花带又称“打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手工艺品。张桂英的扎染作品《打花带》(图5)形象概括地表现了苗族传统“打花带”的场景。在画面的中下位置,一位苗族女子坐于圆凳之旁在专心致志地打花带,花带底边吊着的铜钱从桌子边上垂下来;在画面的上部是一只翱翔的凤鸟,其他空余部分则加以花样点缀,画面显得尤为生动饱满。从构图上看,人物与凤鸟的位置关系,与湖南出土2000年前的《龙凤仕女图》倒也有几分神似,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湖湘传统艺术基因的积淀,我们不得而知。

张桂英扎染作品中,关于苗族民俗风情的还有《赶集》、《包苗帕》、《背背篓》、《吊脚楼》、《苗娃娃起步》等。另有一些如《放风筝》、《过家家》、《耍狮子》、《牧童放牛》等,则表现了苗族与其他民族所共有的生活场景,其中的苗民作为主角身着华丽的苗族服饰。这些苗族传统的生活场景从张桂英的巧手中创作出来,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扎染技艺的情有独钟。

(二)传统题材和现代艺术作品的再造

张桂英扎染作品的另一大宗题材是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再造,以及与现代艺术家合作或对艺术家作品的再创造。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神韵,而且张桂英独特的扎染艺术风格又使之具有了更加独特的韵味。

由于张桂英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其对传统艺术作品的再造主要是以临摹为主,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原有元素被重新调整,成为适合扎染技艺的表现对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桂英对传统题材的再造反映出她对扎染表现技法的驾驭能力。《采桑图》(图6)是张桂英根据汉代画像砖(图7)图像进行创造的扎染作品。从扎染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人物位置还是构图,都临摹自画像砖,但在细节上,张桂英对原图中的人物及动物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这更有利于扎染效果的呈现。另外,由于扎制针法中针缝线条过小易导致针扎效果弱化等技术要求,原画背景中的三条细直线在扎染作品中完全省略了。张桂英的传统题材系列创作中,还有《狩猎图》、《古铜马》、《耕耘图》等来自汉画像的扎染作品,也有一系列如《反弹琵琶》、《飞天》等参考临摹敦煌壁画的扎染作品,这些扎染作品在保留了原图像中的主体造型的同时,均做出了细节上的调整和创新,使之具有她强烈的个人特色。

凤凰是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故乡,黄永玉也多次回到凤凰古城并与民间艺人交流从艺体会,包括张桂英在内的凤凰民间艺人几乎都受到他的影响。早在凤凰县民族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张桂英便开始以黄永玉绘画作品作为扎染创作的底稿,扎染《羊》(图8)是她以黄永玉的小品画系列中《吉羊》(图9)为底稿加工改造而完成的一幅扎染。在原画图像造型的基础上,张桂英不仅通过改变其用线方法以更好的适合扎制技艺的发挥,还通过增添花、鸟、草等其它形象,使画面构图更加饱满,谙合了民间艺术“求全”的造型法则。

此外,张桂英还通过参考剪纸、年画、蜡染等其它民间美术形式的造型和题材表现特征,更加广泛地吸收了民间美术共同的精华,使其作品与其他扎染艺人的作品相比有着较为清晰的区分度。扎染作品《美人鱼》是参考民间剪纸所创作的,《门神》是参考民间年画创作的。在临摹这些作品原本图像的同时,由于各种工艺制作属性和表现特征的不同,张桂英都会进行适当调整,力求表现出最具扎染艺术独特魅力的最佳效果。

三、张桂英扎染的技术特征

(一)扎制技术

1.扎制材料

扎染需要先在面料上进行草稿绘制,再以不同的针法对草稿进行修正和扎制。张桂英的扎染一般以纯棉布、绵绸为面料,又以纯棉布为主。

画稿是扎制过程的第一步,需要将草图绘制在扎染面料上。最开始,张桂英以铅笔、炭笔进行绘制,但是铅笔线条偏细,导致扎制时看不清,炭笔草稿在加工过程中又易脏且不易洗。在不断的画稿及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张桂英尝试了以毛笔或水彩笔蘸红色食品颜料的方法,进一步发现这样画出的线条清晰,食品颜料强烈的水溶性又能方便起稿时的修改和扎制完成后的脱色处理。这也是张桂英扎染画稿目前继续沿用的方法。

确定线稿之后,需要用针线对线稿进行针扎及捆扎。张桂英扎染的用针一般以普通的绣花针替代,用线则根据需要选用棉线或纤维线。用棉线扎制,染料能渗透进线里,染制完成后,线经过的地方已被染色;用纤维线扎制,染料不能渗透进线里,染制完成后,线经过的地方没被染色。在对线稿进行扎制时,张桂英会根据自己对图案及画面的理解,按照需求选择棉线或者纤维线。

2.扎制针法

凤凰扎染的技法主要包括针扎和捆扎。传统针法以平针为主,张桂英擅长“一平针”、“二平针”、“三平针”、“四平针”、“桂花针”、“篱笆针”等针法,每种针法配合不同的图案结构,经过染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图10)。在按照线稿进行扎制时,还需要在画线位置调整出适当的针脚距离扎线,张桂英扎线时一般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针脚距离。除针扎外,有捆扎的“点点花”,以及针扎与捆扎结合的“梅花”(图11)等图案在张桂英扎染中也时常出现。

扎完主体图案之后,张桂英还需要对扎染作品补充大量的点缀花纹。苗族传统日用品扎染的图案较为单一,多为服饰、头帕、被面、包袱布等需要扎花点缀的面料上扎以“狗脚花”,又称“蝴蝶花”。除此之外,另有针扎菊花。针扎“菊花”普遍表现为八瓣花,张桂英通过实验,在扎染作品中呈现出十六瓣花(图12)的表现方式,其扎制方法和过程如下(图13):

(1)将布对折,再从对折边呈45度角往内对折;(2)将折过的布往外折,使得边线与上一步的折线重合;(3)以上一步的折线为起点,将布往后折,使折过去的两条边线重合;(4)以垂直线为中心轴,将布向左或向右对折;(5)把尖角往下折,折的长短根据菊花花瓣的长短确定;(6)从下折的三角形上入两针,穿过布后抽紧打结,将两个结点固定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张桂英在进行扎制技法训练和创新实验时,会在同一块面料上同时采用若干种不同的针法和捆法表现不同的对象,她称之为“试针法”。通过实验,张桂英对扎制技法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她在凤凰传统扎制技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一套有个人特色的扎制技法。当地传统扎染多为蓝底白花,张桂英独特的针法使其作品中出现了灰底白花,如《打花带》、《采桑图》等画面中大面积灰色的出现,区别传统扎染黑白灰全部依赖形象线条表现,而将其扩展为灰色色块,进一步拓展了扎染表现具象形象的空间。

(二)染制技术

1.染制材料

张桂英扎染的染色剂多以当地种植的蓝靛发酵过滤而成,并在调制染液时加入适量的石灰或者草木灰。近年来,由于当地蓝靛种植的缩水,张桂英在调制染料是一般以土靛蓝粉末为主,并增加适量的烧碱、保险粉进行染料的调制,使之在染制时能够比较彻底地渗入面料并使色彩得以均匀地化开。

2.染制方法

在正式染制扎制好的成品之前,张桂英一般要通过小样对染料调制的合理性进行试验和对比,小样的实验完全按照成品的面料质地、厚度进行。为了检验染液中配料的调制程度,要用手直接将小样放到染液里面,隔一定的时间对小样进行搅动,当染液配比合理时,颜色便会均匀地附着在面料上并有一定的光泽度,且手上的染料也能以肥皂水轻易洗去。倘若面料颜色较浅且缺乏光泽、手上的染料不易清洗,则说明配料的比例还需要重新调整。

张桂英作坊染缸里的染液已使用多年,而且需要在扎制作品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进行染制。染制时需要将面料全部搅进染缸浸染,达到一定时间之后需要将其打捞沥干,并使其自然氧化。刚出染缸的面料为呈绿色,一段时间之后面料开始由绿色变成蓝色,待绿色全部氧化成蓝色之后再投入染缸重复同样的染制过程,直至颜色稳定为蓝色,这一过程称之为“冷染”。根据对张桂英染制作品过程的观察,其作品平均需要投入染缸三到四次。面料在染缸中浸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天气、湿度、气温、水温等外部因素,也取决于面料本身的材质。在完成所有浸染工序之后,需要将染好的面料投入温热的肥皂水中缓慢拖过,使其色彩更加稳定。

四、结语

凤凰传统扎染工艺扎根民间,与刺绣、银饰等苗族传统民族工艺一道,承载着苗族同胞的共同记忆。张桂英的扎染在继承传统、为苗族同胞服务的同时,将苗族同胞的日常活动、生活态度、理想追求等融于扎染画面上;在继承和保存着这一手工技艺的前提下,还对其进行了图案及技法上的创新。现年73岁高龄的张桂英还在坚持创作,用她的话说“不走就落伍了”。由于张桂英对凤凰扎染技艺矢志不渝的坚守,更由于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加之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她成为凤凰扎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作者简介:陈剑,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李佩琼,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谭鹏敏,湖南师范大学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技术特征
排球竞赛规则的历史分期与技术特征研究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
SAP技术主数据概述及在KION集团的应用简介
浅谈汽车维修技术的特征与改善措施
潜油泵电缆技术结构特征分析
中国田径男子冠军马群标枪分析
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特征及演化趋势预测
短跑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技术特征与训练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