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文化与出版文化遗产
2015-02-04李秀娜彭俊玲
李秀娜 彭俊玲
[摘 要] 对出版文化与出版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探析,出版文化遗产是出版文化的珍贵遗存,对出版文化遗产问题进行基本理论探讨,有助于我国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出版文化 出版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64-03
On the Publishing Cultural and the Publishing Cultural Heritage
Li Xiuna Peng Ju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eijing,102600)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ublishing culture heritage,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publishing industry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ublishing cultural Publish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我国出版文化研究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是“文化热”在出版界的反响。 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比传统研究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新的研究模式”[1]。出版文化研究一直是业界持续关注的一个领域。笔者于2014年3月7日以“出版文化”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共检出633篇文章,CSSCI源刊刊登出版文化主题论文最多的为《出版科学》,59篇;其次为《出版发行研究》,53篇。从人类历史长河考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出版业必然积累并形成自身的文化遗产,出版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上海和北京分别在筹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中国出版博物馆。本文即从基础理论方面探讨出版文化及出版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体系。
1 出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出版与文化的渊源深厚,出版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关于出版文化的内涵,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李白坚在《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的两个视角》[2]一文中指出,所有被称为文化的东西,都是被人创造并被打上了人的精神烙印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现代的、古代的器物以及出土的文物统统归于文化的麾下;我们也可以把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放在文化学中进行研究;我们还应该把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的行为以及一切出版的古今中外的书籍,统称为出版文化。
周涤尘在《编辑道德责任的理性自觉与出版文化体系的建构》[3]中指出,出版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它是社会精神成果经过特定程序的语言、文字、音响、图像、造型等手段,用印刷、电子或其他复制技术制成图书、报刊、录音、 图片、缩微制品或机读件等形态,传播于世的社会认知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朱以青在《出版文化及其历史传承》[4]中指出,一般而言,出版是人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精神内容制成各种出版物的重要活动,其目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进行思想交流。出版文化则是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以及出版活动的反映。
向新阳在《试论出版文化》[5]一文中指出,出版文化横亘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社会范畴,跨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文化领域,涉及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生产方式。
周斌在《从出版文化视角探寻伪书的根源及其遏制途径》[6]一文中引证指出,研究者们用“制度—心理—物质”三层文化观来观照出版文化,并进一步将出版文化分解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若干层面,包括“出版主体的出版观念”“体现出版观念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指导出版实践的组织机构”“出版信息处理技术和出版手段”“出版成果及影响”等。
杨军在《出版文化研究:理论、现状与范式》[7]中指出,出版与文化密切相关:出版活动既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又是文化产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文化是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文化。
肖东发、杨琳在《一门年轻学科的坚实足迹:近20年我国出版文化研究综述》[8]中指出,出版文化兼具精神和物质属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出版理念,以及在出版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出版群体、出版实践、出版成果及社会影响的总和。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出版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观点阐述是很充分的,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将出版文化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出版层面的出版文化、制度层面的出版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是在出版过程中与选择、复制、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其载体的总和。出版文化内部不同要素各自发展,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完整的出版文化体系。
2 出版文化的体系构成
出版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出版文化的体系构成来看,以出版业运营管理部门的层级为划分标准,出版文化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各层面内又包含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三个领域的出版文化。这个体系涵盖了出版文化的整体范畴。
从宏观层面上看,若把出版本身作为文化现象加以考察,出版文化即一种行业文化,包括行业组织、行业管理、行业规范三大部分。 从中观层面上看,主要是出版社(出版机构)文化,由物质文化(包括标识文化和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对内行为文化与对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精神文化(战略目标、出版理念、企业精神)四部分组成;从微观层面上看,分为出版人文化和出版物文化,出版人文化包括出版实践(编辑工作、复制工作、发行工作)、人员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出版理念(精神追求、事业目标)等,出版物文化包括载体文化(简牍文化、缣帛文化、纸介质文化、新型载体文化)、装帧文化(简册装、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精装)、技术文化(排版技术、复制技术)[9]。
3 出版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出版文化研究的新课题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和,文化遗产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存。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通用的概念定义,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0]。
我国出版业源远流长,古今出版文献浩如烟海。这是出版业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思想宝库。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造纸和印刷术两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大发展贡献极大。西方国家著名博物馆对中国的出版珍品非常重视,将多到数以千计的敦煌文献,少至片言只语的雕版印刷出版物,都视为瑰宝。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版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出版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的功能被推向高峰。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出版是时代政治的感应器,出版成为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出版界成了思想的直接策源地,这个时代的思想家、革命家无一不和出版发生联系。近现代的出版包括出版成果、出版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社会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当代中国的出版业更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出版业经历了从出版事业到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并存的形态,出版业经营生产经历着从传统出版模式到数字时代多媒体出版的转型,甚至有人直呼“纸质书进博物馆”。传统出版正像蝴蝶一样蜕变,从二维书写的呈现,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这是出版业继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迁居”。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行业,出版业的产业地位、出版业的文化实力也随之攀升。
长期以来,探讨我国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问题一直呼声微弱。文献检索只发现一篇曹磊的论文《插图艺术为何迅速衰落:抢救出版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发表于《科技与出版》第12期。而韩国、日本、德国在保护出版印刷文化遗产方面一直非常重视。笔者曾经在200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并顺利完成了一项国家级项目“我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对我国印刷业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先导式探讨,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出版业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2013年笔者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课题的立项与顺利开展也说明了我国对出版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越来越重视。
早在10多年前,上海新闻出版局就开始筹建出版博物馆,近年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批准,正式启动了筹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工作。十年磨一剑,如今上海的筹建工作已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基础。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也启动了筹建中国出版博物馆的工作,并将出版博物馆建设纳入总署“十二五规划”之中,这是我国出版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大指标。
4 出版业文化遗产的体系构成及价值意义
从文化遗产学角度梳理和认识我国出版业的文化遗产,探寻出版业的文化基因和传承,从遗产保护的专业视角研究出版业中包括行业管理、作者队伍、编印发业务、出版印刷技艺、出版产品、书店、阅读行为等诸多环节领域的文化遗产甄别、积累、保护、开发等问题,是保护我国出版业文化遗产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1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相关部门牵头开展了本行业的文物普查,全国出版业的文物普查有望在一年之后看到初步结果。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而为了做好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讨出版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构成体系。
按照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的界定,结合出版文化的内涵与出版文化体系构成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出版文化遗产分成出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物质文化遗产(亦即出版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出版(业)可移动文化遗产和出版(业)非可移动文化遗产,出版(业)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在科学、历史等方面具有普遍的突出价值的并能反映我国出版史实的各种珍稀出版物,各种有代表性载体的出版品及其衍生相关物品、手稿、档案资料、印刷出版设备等物品;非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文物价值的反映出版业编、印、发等各方面史实的建筑遗址、场所空间等,这是出版文化领域里物质文化层面的文化遗产。出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反映我国出版业编、印、发各领域历史的精神文化传统(还包括印刷出版史上的历史名人记忆)、品牌形象、技术技艺等(如我国的雕版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出版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层面的文化遗产。
总之,出版文化的珍贵遗存形成出版文化遗产,出版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范围依托于出版文化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开展我国出版业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保存我国出版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保护传统出版文化的精髓,推动我国现当代出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注 释
[1]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
[2]李白坚.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的两个视角[J].出版广角,1998(6):15
[3]周涤尘.编辑道德责任的理性自觉与出版文化体系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20
[4]朱以青.出版文化及其历史传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向新阳.试论出版文化[J].出版科学,2004(2):28-31
[6]周斌.从出版文化视角探寻伪书的根源及其遏制途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3):23
[7]杨军. 出版文化研究:理论、现状与范式[J].出版科学,2009(4):44
[8]肖东发,杨琳.一门年轻学科的坚实足迹:近20年我国出版文化研究综述[J].编辑学刊,2009(6):20
[9]姚慧.中国出版文化体系建构[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
[10]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
[11]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