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2015-02-04王菲
王菲
[摘 要]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自身的惯性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却与经济增长相脱离,它对来自自身的扰动冲击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化出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重视出版产业的人才挖掘与培养、推动出版产业的业态转型与升级、加强出版产业的集团化与多元化发展等措施实现中国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出版产业 实物外贸 经济增长效应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11-06
Stud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Visible Trade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Wang Fei
(Sia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Abstract] Based on VAR,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visible trade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s inertia have advanced the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separated from economic growth and it is more sensitive to its own random disturbance.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br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role of market economy into full play in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 namely, in order to actu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measures includ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professionals development, strategic upgrading, collectiv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all imperative.
[Key words] Publishing industry Visible trad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VAR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能够普遍认同和传承的意识形态,其本身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却能够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与引导作用,特别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极大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的文化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则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在2003年至2013年间,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额从60.9亿美元增加至274.1亿美元,年均增长16.2%,文化服务贸易额则从10.5亿美元增加至95.6亿美元,年均增长24.7%[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认为1995年以后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一起成为世界文化贸易大国。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新闻出版产业已经成为当前这场文化产业崛起的主力军,出版物实物外贸额较历史水平有显著提升,但长期以来,新闻出版产业的外贸逆差问题始终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顽疾,因此,研究出版产业实物外贸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是一个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关于出版产业国际化问题的讨论主要包含于文化贸易或集中于版权贸易的研究当中。当然,也有少量文献专门探究了出版产业的实物贸易问题。
在文化贸易方面,诺德内斯格和瓦利斯(Nordne-srtneg & Varis,1974)[2]、卡茨和韦德尔(Katz & Wedell,1977)[3]、赫曼(Hermna,1990)[4]、迈哈迪(Mhaamdi,1992)[5]、西乌奈和麦奎尔(Siune & McQuail,1992)[6]等认为文化贸易是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侵略,小国有可能在文化自由贸易中丧失国家文化独立权。高夫和詹金斯(Goff & Jenkins,2003,2006)[7]、爱帕德(Iapadre,2004)[8]、多伊尔(Doyle,2002)[9]、帕潘芮(Papandrea,2004)[10]等则从国家福利的角度说明了实施文化贸易保护的重要性。亚当斯和格德巴德(Adams & Goldbard,1986)[11]、阿克巴和坎特伯里(Akbar & Canterberry,2005)[12]、考恩(Cowen,2002)[13]、穆克吉(Mukherjee,2004)[14]等认为没有政府干预的文化贸易自由化不仅能够给发达国家带来积极的效应,也会增强欠发达国家的文化独立性,进而保持世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季羡林(2001)[15]、白玲和吕东峰(2001)[16]分别从文化交流理论和文化互补理论说明了文化贸易产生的动因。李怀亮(2004)[17]基于偏好相似理论从水平贸易视角解释了文化贸易多集中于少数国家这一现象,并认为规模经济是美国文化产业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折扣导致了中美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古谷(Furuya,2005)[18]认为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接近是影响媒介和文化产品全球贸易的主要原因。邱继洲(2005)[19]认为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的绝对优势使得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差距,并进而在垂直贸易中成为文化贸易的净出口国。张海涛等(2007)[20]认为中国文化贸易存在发展明显滞后、占世界文化贸易份额较小、内部结构不合理、缺少品牌产品四大问题,并提出应当从创新、市场化和政策方面推动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龚晓莺(2008)[21]基于异质性文化产品和需求收入弹性差异角度解释了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王晓芳(2012)[22]认为关于国际文化贸易的文献研究多集中在定性的理论层面的探讨,属于规范分析,缺乏定量的实证层面的验证[6]。
在版权贸易方面,姬沈育(2004)[26]、董锦瑞(2005)[24]、罗家如(2005)[25]、刘芳(2005)[26]等探讨了版权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并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版权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扭转逆差形势。徐建华(2005)[27]对版权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版权贸易发展的动因、经济效应及机制,并对版权贸易的引进和输出程序进行了系统分析。姚德权和赵洁(2007)[28]认为中国现有版权贸易的研究尚不充分,对版权贸易发展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比较少,无论从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研究成果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相比法律、经济等其他领域的研究都处于薄弱状态。苏振华(2008)[29]认为美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版权贸易的发展,如美国平均每年通过版权贸易要赚取5000多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份额的5%,而版权贸易是版权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柱。王雪野(2009)[30]对比研究了北美地区、欧洲主要国家澳大利亚等市场的图书贸易。郑楠(2009)[31]从法律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提出伴随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保护的过度加强,会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戴阿明(2010)[32]认为在打击盗版方面很难形成长效机制。苏娟(2010)[33]认为出版物版权贸易逆差严重、西方强势文化渗透、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此起彼落均构成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严重威胁。因而必须通过体制改革、竞争力提升、人才战略等措施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出版产业实物贸易方面,王曦和张婷(2007)[34]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外贸总量、人均GDP、图书进出口价格以及加入WTO情况五个变量对图书进出口总量的影响,发现:外贸总量和人均GDP对图书进出口总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入市对图书进出口总量呈现负向影响,中国国内的图书消费者相对外国消费者对图书价格更加敏感。梁佳丽(2009)[35]研究了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出口贸易关系,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且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短期关系则不明显。洪涓和刘柳(2010)[36]采用出版业文化产品1996—2008年的贸易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出版业文化产品的产品结构较为互补,且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曲如晓和韩丽丽(2010)[37]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及中国与9个国家和地区在1992年—2008年间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象国的经济规模、居民购买力、国土面积、科技应用水平以及与中国的文化距离等因素对中国文化商品的出口有正向影响;贸易对象国的贸易条件及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因素与中国文化商品的出口规模成负相关;与中国使用共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会进口更多的中国文化商品;中国的经济规模、居民购买力以及是否与贸易伙伴加入同一贸易自由区等因素则对本国文化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大。付海燕和薛国珍(2011)[38]利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中国图书进出口结构的演化,并认为进出口图书的巨大价格差异是引起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杨悦和商建辉(2012)[39]基于恒鼎市场份额模型研究了中国出版业进口波动的原因,发现:竞争力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市场规模影响起着次要作用,商品结构效应为负,但比重较低。
综观上述文献,学者们大都是通过定性的或者统计的方法对出版产业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即使是在为数不多的定量化文献中,其研究重点要么局限于图书业本身,要么局限于出版业贸易的波动性抑或集中度。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则将研究目标转向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以期揭示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
2 理论模型选择
设为一维随机时间序列,为滞后阶数,为一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且有结构关系:
(1)
若引入矩阵符号,记
可写成, (2)
进一步,若引入滞后算子L,则又可表示成
(3)
其中: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如果模型满足的条件:(1)参数阵;(2)特征方程的根全在单位圆外;(3),,即相互独立,同服从以为期望向量、为方差协方差阵的维正态分布。这时,是维白噪声向量序列,由于没有结构性经济含义,也被称为冲击向量;,即与及各滞后期不相关。则称上述模型为无约束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VAR模型的定阶(滞后值p的确定)必须适中,较大的阶数尽管能够更好地反映模型动态特征,但是将损失自由度且待估参数较多。常用的定阶方法是最小信息准则,即分别取=1,2,…,来计算AIC或者SC,使AIC或SC最小化的值所对应的为模型合适阶数,相应的模型参数估计为最佳模型参数估计。
VAR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②对时间变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③VAR模型的建立;④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⑤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⑥脉冲响应分析;⑦方差分解。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本文选择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总额(XM)、出版产业实物逆差额(NX)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三个变量,其中出版产业实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纸介质产品以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非纸介质产品。以上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公报以及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样本期间选定1998年至2012年,数据单位为美元。同时,为剔除物价因素影响,采用定基CPI指数对各名义变量值平减以得到实际变量值。
中国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额、进口出口比以及逆差额情况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1 1998—2012年间中国出版业实物进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图2 1998—2012年间中国出版业实物进口出口比
图3 1998—2012年间中国出版业实物逆差额
(单位:万美元)
由图1—图3可见,从对外贸易额情况来看,出版业实物出口额自1998年的1513.18万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9474.08万美元,增长了5倍多,但总体增长趋势平缓,其中2008年和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出口额有所下滑,但2010年出现好转迹象且2011年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出版业实物进口额自1998年的5277.26万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46807.6万买元,增长了7.9倍,总体增速明显快于出版业实物出口增速,期间进口额在次贷危机期间依旧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出版业实物贸易总额自1998年的6790.44万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6281.68万美元,增长了7.3倍,其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出版业实物进口方面。从出版业实物贸易进口出口比及逆差情况来看,进口出口比虽波动性较大,但比值较高;纸介质出版实物逆差额明显高于非纸介质出版实物逆差额,总逆差长期以来保持加速扩大趋势。以上情况表明:中国出版产业实物贸易竞争力十分脆弱。
为进一步说明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简称TC)[40]计算样本期间中国出版业的贸易专业化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1998—2012年间中国出版业实物贸易竞争力指数
由图可见,十五年间中国出版业实物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走势且指数值低于 0.5,但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反弹至 0.7和 0.66,这说明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能力长期以来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且有不断恶化趋势。上述现象与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中出版业实物贸易占比不断下降的事实相一致[41]。
3.2 模型回归
本文中,分别设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总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出版产业实物逆差额两个VAR模型,同时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对各变量作自然对数化处理,得到LnXM、LnNX以及LnGDP三个变量。
(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对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只有平稳序列或差分后同阶单整序列才能够进行回归分析,否则会出现伪回归。这里在Eviews6.0中采用ADF法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在检验形式中,i表示各自形式的一阶差分,ii表示各自形式的二阶差分;(C,T,L)中的C,T,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可见,各变量原始序列均非平稳,但经过二阶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故属于二阶单整序列,即为I(2)。
(2)建立VAR模型
根据Eviews6.0中lag criteria所提出的标准及参数的统计显著性将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确定为1,于是有(式中*表示参数统计不显著):
(4)
(5)
(3)协整检验
在上述VAR模型中运用约翰森(Johansen)协整检验法,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LnGDP和LnXM的协整检验结果
表3 LnGDP和LnNX的协整检验结果
上表显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故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对于存在最多1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小于5%的临界值,故接受原假设而拒绝备择假设。此外,该检验给出了相对应的协整方程如下:
(6)
(7)
(4)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表4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可见,LnXM和LnNX是引起LnGDP的单向格兰杰成因,而LnGDP并不是引起LnXM和LnNX的格兰杰成因。
(5)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基于所建立的VAR模型,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见图5和图6。
图5 脉冲响应组图
图6 方差分解组图
由脉冲响应组图可知,LnGDP在第一期对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有所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渐由0.035减弱至0.02,而LnGDP在第一期对LnXM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没有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渐增强至0.05,同时,从第四期开始,LnGDP对LnXM的新息反映强于其对自身的新息反映。LnXM在第一期对来自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有约0.11的强烈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逐渐减弱至0.04,而LnXM在第一期对LnGDP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有极其微弱的反映,此后十五期其反映大约维持在0.01,因此,LnXM对自身的新息反映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同理,在对由LnGDP和LnNX构成的VAR模型中,脉冲响应的基本结论保持不变。
进一步由方差分解组图可见,LnGDP的波动在第一期完全受到其自身扰动冲击的影响,随后自身的扰动冲击作用逐渐衰减至25%左右,而来自LnXM和LnNX的扰动冲击作用自第七期后均超过LnGDP本身的冲击,且在第十五期上升至75%左右。LnXM以及LnNX的波动则主要是受到其自身的剧烈冲击,而来自LnGDP的扰动作用却微乎其微。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实证分析可知: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总额、出版产业实物逆差额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经过二阶差分后成为平稳序列,故属于二阶单整序列。VAR模型说明滞后一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0.9以上的弹性对当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总额以0.11的弹性对当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出版产业实物逆差额以0.08的弹性对当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总额和滞后一期的出版产业实物逆差额分别以0.87和0.88的弹性对其自身的当期变量值产生正向影响,而滞后一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当期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额及实物逆差额影响均不显著;协整检验显示LnGDP和LnXM、LnGDP和LnNX之间存在长期正向协整关系,弹性系数分别为1.37和1.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说明出版产业实物进出口发展以及实物逆差额的扩大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而经济本身的发展对中国出版产业影响不大。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进一步确认了前述结论,即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自身的惯性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却与经济增长相脱离,它对来自自身的扰动冲击表现得更为强烈。
对于以上结论,有两点是值得深思的:一是在中国出版业外贸竞争力不断恶化的背景之下,出版业实物逆差非但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相反却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中国出版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没有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明显的直接利益。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尽管逆差不利于中国出版业的长期发展,但引进的国外优质出版产品却能够通过“鲶鱼效应”消除中国出版业的惰性和激发其创新能力,并能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这种积极的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发达的物质文明同落后的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因此,逆差问题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零和博弈。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彻底,或者说市场经济并未在出版产业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其重要原因在于出版领域属于重要的意识形态范畴,中国在入世承诺方面仅仅放开了外商在印刷、包装装潢、零售和批发等出版相关行业的投资,而对出版业的核心领域并未承诺对外资开放。因此,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是一种体制框架约束下的内部自我优化。
综上,要推动中国出版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深化出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在兼顾出版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坚决破除阻碍出版业竞争力提升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第二,重视出版产业的人才挖掘与培养,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机制,为优秀出版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产业持续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第三,推动出版产业的业态转型与升级,在改革传统出版业态的同时,大力研究和推广新兴的数字化出版业态,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出版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第四,加强出版产业的集团化与多元化发展,通过资产兼并重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样既可以防止产业过度竞争,也可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通过与外资在海外联合成立出版社或投融资等方式直接参与国际出版的竞争。
注 释
[1]毛俊玉,郑洁.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效应[N].中国文化报,2014-05-17
[2]Nordenstreng, K., Varis, T. Television Traffic-A One Way Street? Reports and Papers on Mass Communication[R]. Paris. UNESCO. 1974: 64-72
[3]Katz, E. and Wedell, G. Broadcasting in the Third World: Promise and Performa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02-105
[4]Herman, E. Media in the U.S. Political Economy. In Downing et al. Questioning the Media[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0: 33-38
[5]Mahamdi, Y.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2: 113-117
[6]Siune, K., McQuail, D. Wake up, Europe! Dynamics of Media Politic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205-208
[7]Goff & Jenkins,2003,2006)(Patricia, Goff. & Barbara, Jenkins. The “New World” of Culture: Reexamining Canadian Cultural Policy[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006(36): 181-187
[8]Lelio, Iapadre. Cultural Policies and Interac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the EU[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80-87
[9]Gillian, Doyle.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142-150
[10]Franco, Papandrea. 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15-26
[11]Adams & Goldbard,1986)(Don, Adams & Arlene, Goldbard. Cultural Policy in US History[J]. Cultural Democracy, 1986(10): 35-45
[12]Marvasti, Akbar & E.Ray Canterberry. Cultural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 Economic Inquiry. 2005(43): 39-54
[13]Cowen, T. 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74-76
[14]Arpita, Mukherje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The Case of India[R].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in 2004. 2004: 66
[15]季羡林.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N].北京日报,2001-09-24
[16]白玲,吕东峰.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互补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8-51
[17]李怀亮.多维视野下的国际电视节目市场:西方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2004(6):70-74
[18]Maho Furuya. Japans Foreign Trade of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D].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5: 44
[19]邱继洲.国际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9-123
[20]张海涛,张云,李怡.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2007(2):46-50.
[21]龚晓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1-72
[22]王晓芳.文化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92-98
[23]姬沈育.当前中国的版权贸易应侧重版权出口[J].经济经纬,2004(1):42-45
[24]董锦瑞.我国扭转版权贸易逆差路径分析[J].经济问题,2005(2):78-80
[25]罗家如.从版权贸易看中国出版“走出去”[J].中国编辑,2005(4):22-25
[26]刘芳.减少版权逆差防止“文化殖民”的根本途径[J].编辑之友,2005(1):25-27
[27]徐建华.版权贸易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75-123
[28]姚德权,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6-31
[29]苏振华.中美版权贸易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22-23
[30]王雪野.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2-121
[31]郑楠.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226
[32]戴阿明.文化产品盗版现象的经济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0:21-22
[33]苏娟.出版物贸易与国家文化安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51
[34]王曦,张婷.中国图书对外贸易的经济学述评[J].出版发行研究,2007(5):68-73
[35]梁佳丽.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市场集中度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81-84
[36]洪涓,刘柳.我国出版业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J].价格月刊,2010(3):20-22
[37]曲如晓,韩丽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1):24-36
[38]付海燕,薛国珍.我国图书进出口量化对比及结构演化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1(6):63-67
[39]杨悦,商建辉.我国出版业进口波动的CMS模型分析[J].新闻界,2012(21):65-67.
[40]贸易竞争力指数(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取值范围为[-1, +1],数值越小竞争力越弱,数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41]2001年中国文化产业中出版业实物贸易占比为0.43%,2012年则降至0.22%,其中文化产业中出版业实物贸易占比=出版业实物贸易额÷文化产业增加值×100%。
(收稿日期: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