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得“任性”
2015-02-03杨梅
杨梅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总喜欢借助一些画面、诗歌、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试图达到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涵义,把这些音乐以外的元素贯穿在整个欣赏过程之中。笔者认为没有必要非得听出明确的情节、画面等意思,作曲家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也是一种情绪的渲染和转移,在此过程中表达一种大致的理想和意念,整个创作过程只有“任性”的思想才让音乐如此夺目,成为留世经典之作。而我们部分音乐教师想帮助学生,使劲却使错了,发散性的想象变成了逻辑性的归纳,这是音乐鉴赏真正的“悲剧”。然而,“任性”不是乱性,也需要适当引导。
关键词:音乐欣赏 “任性”不乱性
听许多高中音乐教师诉苦,每每涉及到西方音乐版块,不但学生听不懂,连老师自己都听个半懂,课该怎么上?笔者曾经也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如果说,你不喜欢中世纪欧洲音乐,原因是什么?学生反馈“听不懂”占了近九成比重。
一、听不懂的原因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音乐包含着各种思想或意境,假如你听不懂,那就是你乐感不好,或是音乐文化修养还太低。其实这个说法是有些片面的。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没有造型性。所以音乐不能直接塑造具体形象。比如:我们发音“汉堡”,大家就都知道是什么,但是“哆雷咪发梭”,除它自身以外,其他就没有任何意思。二是没有语义性,音符不属语言概念范畴,故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基于以上两点,就印证了为什么教音乐的人,也不懂音乐的现象。但是,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内容。主观上觉得有表现,想听懂,实际上表现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音乐想听懂这么难的原因。两千多年前伯牙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也听不懂,其实是音乐不能直接传达具体的确切的意思,而是一种感受的过程。
但是,普通人和行内人在同样听不懂音乐的情况下还是有区别。比如说,一听勃拉姆斯、一听肖邦,业余的人的表现是:“啊!太高深了,啥都听不出来!”其实行内人也什么都听不出来,但是,他会接着往下听,想听懂的,听不懂不听了;不想听懂的,听不懂继续听。这就是区别。到最后真正听懂的人,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其实是一种感觉,或一种意境、或一种精神,或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过程,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而如果我们教师总是用文字化、程式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那是我们不懂音乐了。作曲家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也是一种情绪的渲染和转移,在此过程中表达一种大致的理想和意志,整个创作过程只有“任性”的思想才让音乐如此夺目,成为留世经典之作。而我们部分音乐教师却被传统的理科式逻辑思维禁锢了,总想把音乐讲出形状、尺寸、材质,恨不得把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展现了作曲家什么思想都讲通讲透,像语文课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字,标点符号一样分析,那么的具体详实,强加给学生,这是高中音乐鉴赏真正的杯具。很多时候笔者都在想,不如你别讲,还更好。
二、听得懂的实践探索
但是,任性不是乱性,也需要一些要素来引导,比如大方面的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作曲家在创作作品之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曲式结构等等。这会决定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把这主题思想具体细化展开,就需要凭借音乐的各种如节奏型、音型、和弦、织体、乐器编配音色等等元素来体现。而音乐的元素是恰恰是通过联觉达到与听众的情感共鸣的。联觉是人的本能反应,凡人都有。引导好学生的联觉,陌生的严肃的抽象的音乐也就不是那么神秘了。
例如音高元素与具体事物的的联觉衔接:高音具有亮、轻、薄的特征,可以表现活泼、轻盈、跳跃等动作,形容清凉的天气,开心的情绪等;低音具有暗、沉、厚的特征,可以表现厚重、笨拙、沉稳等动作,形容危险的来临、忧伤的情绪等。
例如速度元素与具体事物的的联觉衔接:快速容易表达一些或紧急、或欢快、或愉悦的情绪;慢速则相反容易表达忧伤、沉重、艰难等情绪。
仅把音高元素和速度元素结合起来使用,就能够表现出很多容易联觉的感受,如果再加入节奏、和弦、音色等等音乐元素,是否千变万化的感受都能涌现呢?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在欣赏具体作品之前,先教会学生这些通过联觉来感受,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展开许多想象?仿佛拥有了欣赏音乐的隐形的翅膀了?这是不是比我们听一段停下来分析然后再听再讲解要舒服多了呢?要省力气多了呢?音乐,真的和庐山一样,谁能说出哪个作品一定是这个样子呢?
三、结语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日趋成熟,其实已经到了该单独听经典的时候了。而真实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几乎极大多数的学生沉迷于许多“无病呻吟”、“格调低俗”的通俗流行歌曲不能自拔。笔者年轻的时候推崇谭咏麟、费翔,现在已经成为了传说,前几年推崇的周杰伦、快男超女,也已淹没于历史;200年之前,有人推崇贝多芬,200年之后,笔者坚信还是有人推崇贝多芬。真正的经典永不褪色!如果高中音乐教师不能引领学生去学会欣赏这些经典音乐,让他们的耳朵时刻沉浸在“无病呻吟”、“格调低俗”的通俗流行歌曲海洋之中,他们的灵魂在关键时刻就会少一个可以避难的港湾。关键是我们都伤不起啊!
主科老师说音乐鉴赏课好上,因为没有标准答案;音乐老师说难上,也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到底好上不好上,实践出真知,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自己多去聆听去感受,感受就多,再不断摸索知识与学生思维的衔接点,难上也就变好上了。希望通过笔者的小小体会,或许能给广大音乐教学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