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传统乐器马骨胡的现代演绎

2015-02-03李淳谊

艺术评鉴 2015年1期
关键词:歌舞剧高校教学创作

李淳谊

摘要:马骨胡是流行于广西壮族的擦奏弦鸣乐器,其历史源流可追溯至古代的奚琴。最初,马骨胡为壮族八音乐队中的乐器之一,与其他乐器一起为壮剧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马骨胡渐渐走出民间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本文就马骨胡的音乐创作、歌舞剧中的马骨胡、高效教学中的马骨胡三个方面来展现马骨胡音乐的现代演绎。

关键词:马骨胡  创作  歌舞剧  高校教学

马骨胡是广西壮族重要的弦鸣乐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马骨胡的制作愈来愈精致,音乐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独特的造型之外,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响和文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在现代人心中它逐渐成为广西壮族的一个音乐文化符号,并在不断创新的现代演绎中诠释着广西壮族的音乐和故事。

一、“壮族音魂”之马骨胡

马骨胡亦称“骨胡”,是壮族擦奏弦鸣乐器,壮语称“冉督”、“冉列”、“冉森”,其意为体积小、声音高而尖的胡琴类乐器。在广西壮族地区,马骨胡常担任当地八音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同时也为壮剧伴奏,现流行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乐业、西林、靖西、德保等地区。

据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记载,广西壮族的马骨胡出现于清代,其历史源流应追溯至唐代的奚琴。因此,马骨胡是中原胡琴与广西壮族地域、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现在壮族使用的马骨胡在形制结构和演奏方式与宋代的胡琴乐器大致相同。壮族马骨胡的形制结构与一般的二胡相似,但材料却因地制宜。马骨胡的琴筒是用马的大腿骨制作而成,其中以德保矮马的马骨制作为最佳,骨的一端蒙以蛇皮或青蛙皮为面,筒长约10cm、直径5cm,琴杆为竹或木制,琴杆上端设两根弦轴,张两条丝弦或金属弦,木制琴马、线为之千斤,竹子拴马尾为弓,弓毛穿于两弦之间。马骨胡在外形上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用雪白马骨制作的琴筒,二则是琴杆顶端的马头形状的琴头,如此更加深了人们心中对马骨胡的印象。

马骨胡发音清脆、明亮,富有很强的穿透力,其音色的辨识度也非常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马骨胡是壮族八音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同时也在壮族壮剧伴奏中担任领奏,常用的曲牌有《正调》、《八音调》、《采茶调》等等。马骨胡在桂西壮族地区流传广泛,深受民间娱乐活动的青睐,同时它也以不同的表演形式逐渐走入城市人的视野,越来越强的专业性和其本身具有的壮族音乐文化气息是其在发展的潮流中生生不息。

二、壮族马骨胡的现代演绎

马骨胡流行于壮族民间的乐器,经过民间艺人和学者们的不断改良,马骨胡在制作工艺和音乐表现上越来越显成熟,这也表现了人们对马骨胡的喜欢和热爱。2010年5月壮族马骨胡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便多了一个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如今的马骨胡以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在此,笔者就以下三点来谈一下马骨胡的现代演绎。

(一)“壮声独鸣”——马骨胡在器乐创作中的运用

马骨胡凭借其清脆、明亮的音色震撼着观众们的听觉神经,它独特的音色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仿佛这种声音就是壮族的声音。因此,不论马骨胡在何种场合演奏、和什么乐器一起演奏,它独特的音响都让人联想到壮族的音乐。“壮声独鸣”的马骨胡音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骨胡起初在广西壮族地区只担任合奏乐器或伴奏乐器;二是马骨胡渐渐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演奏的曲目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曲牌曲目。马骨胡独奏形式的出现,使马骨胡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马骨胡音乐的创作继六七十年代涌现出《壮乡春早》、《欢乐的壮寨》等马骨胡乐曲之后便陷于沉寂,然而随着近几年“广西音乐类舞蹈器乐类比赛”、“民族器乐创作大赛”、“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创作大赛”等活动的开展,马骨胡音乐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马骨胡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添助了新力。2006年,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发行了由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演奏的全国首张壮族马骨胡演奏专辑,其中收录了很多马骨胡的经典乐曲。首张马骨胡CD专辑的出现,使马骨胡音乐得到了很好的宣传,而曲目的不断出现则扩大了音乐的选择空间,促进了马骨胡的传承与发展。

“壮声独鸣”不只表现在马骨胡的独奏上,还体现于马骨胡在不同音乐形式中的独特音韵。音乐创作中马骨胡也被作曲家运用于不同的音乐体裁,如在2009年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器乐类大赛中,“广西作曲家冼华就在交响乐叙事诗《多达与拉彩》的创作中加入了马骨胡,他巧妙地运用了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清越悠扬的马骨胡与浑厚钢筋的交响乐队,一个豪放,一个婀娜,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广西艺术学院邹坚副教授创作的钢琴三重奏《藤树情》中使用了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其中马骨胡独特的音色渲染出了广西壮族的音乐韵味,使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马骨胡是壮族的特色乐器,在广西壮族地区有诸多关于马的传说,因此在外形和制作材料上都保持了马的特点。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马骨胡明亮、清脆的音色也称为壮族音乐的特写,马骨胡在人们心中也渐渐称为壮族的一种音乐符号。因此,只要马骨胡出现在舞台上,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壮族,而有马骨胡演绎的音乐也会凸显出浓郁的壮族韵味,无论乐队中有多少乐器,只要马骨胡声音出现,便是壮族的音韵所在,因此作者称其为“壮声独鸣”。

(二)“亦乐亦情”——广西歌舞剧中的马骨胡

马骨胡的现代演绎不只表现于音乐曲目的创作和演奏,近几年,马骨胡更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在广西歌舞剧的舞台上。在歌剧的表演中马骨胡有时会是剧中的配乐,也可能是歌舞剧故事情节中的一种期望与诉说。如在广西壮族歌剧《壮锦》中,有一个片段的故事讲述的是勒二为寻壮锦和玉鸟对歌失败后,变成了一匹矮马,而后化身为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以此来延续勒二寻壮锦的民族情怀。故事情节和现场马骨胡凄凉而悲壮的音乐相结合,悲痛的同时也寄托了他们不惧牺牲要寻回壮锦的决心和力量。如此一来,马骨胡在舞台上展现的不只是富有壮族韵味的音乐,也表现出了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故事情节和壮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从而凸显出马骨胡在壮族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2014年2月,由德保县倾力创作大型歌舞壮剧《马骨胡之梦》入选广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立项项目,它是根据壮族历史神话传说编写而成,其中以马骨胡艺术为主线,并融入了壮剧、末伦、矮马等壮族文化元素,向观众讲述了马骨胡的历史传说与艺术魅力,同时也展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家园的憧憬。剧中马骨胡清脆悠扬、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更是渲染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让观众很快融入故事中。这部以壮族马骨胡为创作源泉的壮剧,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了马骨胡的深刻文化与内涵,继而加深了人们对马骨胡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这种“亦乐亦情”的演绎方式,使马骨胡变得更加富有音乐文化内涵。

(三)“锦上添花”——广西高校中的马骨胡艺术

马骨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多的途径,如民间乐队的演出、各种器乐类比赛等等都能使马骨胡艺术得到传播。高校作为文化和人才的聚集地,对马骨胡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更为深层的意义,高校中的马骨胡艺术可分为科研、教学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式。

首先,科研是民间艺人很少涉及的部分,马骨胡艺术的研究不只限于马骨胡的演奏方法、曲目等,更是兼容了马骨胡的形制种类、历史源流、地域分布、文化内涵等内容。如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苏沙宁所著的《骨胡艺术》,则对马骨胡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其书中内容涉及了马骨胡的使用民族、形制构造、种类、源流与分布、演奏技法、风格特征、乐曲等诸多方面。《骨胡艺术》一方面可以帮助马骨胡演奏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也可以让读者详实地了解马骨胡的文化和音乐。高校科研中的马骨胡艺术是一个沉默的演奏者,虽默默无闻,却意义深远。

其次,高校中马骨胡艺术的教学也是传承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大部分院校中,马骨胡艺术可作为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内容,这是一种普通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在校的大学生了解广西壮族乐器马骨胡。马骨胡演奏作为高校的一门专业课程还尚未成熟,但在一些院校中有一些老师已经开始倾向此方面的培养,如广西艺术学院的二胡专业导师陈坤鹏教授经常会让学生练习马骨胡并悉心指导,让他们参加一些学校的演出或区里的比赛,如此便使马骨胡演奏慢慢进入高校学习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也有些学校将马骨胡演奏作为学生的选修课,但要是马骨胡演奏真正成为高校的专业或选修课程还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研究。

马骨胡作为广西壮族的特色乐器,承载着壮族的音乐文化内涵,在现代的舞台上更是广西壮族的一个音乐文化符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马骨胡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在扩展,并逐渐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希望有一天马骨胡能够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杨秀昭,卢克刚等.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陈坤鹏,黄羽.器乐和鸣 奏响邕城——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器乐决赛书评[J].歌海,2009,(05).

[3]高敏,金萌.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音乐,2013,(02).

[4]龙符.琴韵悠悠马骨胡[J].民族艺术研究,2000,(04).

猜你喜欢

歌舞剧高校教学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创作随笔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浅谈歌舞剧内演员的协作演出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