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ICU病房结构对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影响
2015-02-03万晓珍
万晓珍
[摘要] 目的 探讨改变ICU病房结构对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影响效果。 方法 查阅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病房收治的1241例病例资料,按照入院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ICU病房结构进行布局,研究组对ICU病房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目的在于有效降低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记录两组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所致死亡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 研究组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仅为1.69%、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致死率仅为0.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9%、2.89%(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理改变ICU病房结构可显著降低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ICU病房结构;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 R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72-03
ICU可称为加强护理病房或重症监护室,是医疗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收治危重疾病患者,属于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本文将收治的ICU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改变ICU病房结构对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影响,为降低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病房收治的1241例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688例,女性553例,年龄18~93岁,平均(45.67±2.09)岁。按照入院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于本时期内经临床检查后需进入ICU病房完成治疗;②入院前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情况;③无精神类疾病;④排除妊娠、哺乳、产褥等生理特殊时期患者;⑤可顺利完成本次研究所需各项检查工作,如实验室、医学影像检查等;⑥患者及家属在完全知情条件下接受本次研究。
1.2.2 研究方法 对不同时间段本院ICU病房结构及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本院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ICU病房结构进行布局,结构组成包括监护病房、进出通道、护士站、更衣室、消毒清洗间、物品管理室、厕所等;研究组:本院组织ICU病房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探讨ICU病房日常工作中由于不合理布局所致院内感染风险,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对ICU病房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目的在于有效降低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ICU病房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所致死亡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指导患者(若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死亡等情况无法完成调查,可指导直系亲属代行本次调查)独立填写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掌握其对本次治疗与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内容包括服务措施、态度、效果等,满分100分,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1.2.3 ICU病房结构 ①ICU病房内床位数为12张,采用通仓室摆放;②每张病床所占面积≥15 m2,各病床间应提供屏布[1];③若条件允许可适当设立单独房间,为特殊患者创造相对隔离的治疗环境;④根据使用目的设立多个通道,如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染物运输通道、清洁物品运输通道等;⑤可将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分别安排至不同ICU病房,ICU病房内温度应常年维持在(24±1.5) ℃范围,老年ICU病房内温度应略高(约25.5 ℃)[2];⑥床头不应紧靠墙壁,间隙应在60 cm以上,便于患者发生突发情况后实施各种抢救工作[3];⑦安装10万级水平空气净化系统,有效过滤空气中病原菌降低院内感染率,对单间病房提供独立的空气调节设备;⑧对各功能分区提供相对独立的环境,包括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医护人员生活区域、污染物处理区域等;⑨提供感应式洗手设备及手部消毒物品,其中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每2床不少于1套;⑩建设自然对流通道以备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使用;■病房内各建筑装饰应遵循不积尘、不产尘、防潮、防静电、耐腐蚀、防霉、易清洁、防火等原则[4]。
1.2.4 鲍曼不动杆菌检验 严密监测ICU病房患者各项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液增加等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医生并给予鲍曼不动杆菌检验[5]。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疑似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ICU病房患者痰液检验工作[6]。待痰液标本采集完成后接种于血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完成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5 ℃)给予孵育,在0~2、3~5、>6 d各时间段,在上述培养孵育完成的血培养基及巧克力培养基中分离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操作应按照《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相关规定完成[7],操作仪器选用英国Synbiosis公司提供的Proto COL 3全自动菌落分析及抑菌圈测量系统及其配套试剂,具体要求应参照该仪器相关说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69%、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致死率为0.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9%、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ICU是危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患者在ICU病房中可获得尽早的连续性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可针对其具体病因提供治疗方案,从而尽快控制原发疾病,最终目的在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9]。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获得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住院期间感染或住院期间获得而出院后感染,常见院内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道感染等[6]。有研究显示,由于ICU病房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因此其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为病原菌入侵创造有利条件,而此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将使其身体各项功能进一步下降,不利于其尽快恢复健康,死亡率也随之上升[10]。研究表明,院内感染是导致ICU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是保障ICU病房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已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1]。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为非发酵细菌及条件致病菌,人体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后将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不良后果。研究显示,由于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等因素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显著提高,且健康人群也可携带此类病菌,因此为外源性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已成为目前医疗机构中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2]。研究表明,ICU病房内需完成给药治疗、伤口处理、抢救等多种医疗措施,此外医护人员流动密集,是鲍曼不动杆菌传染的重点区域[13],提示ICU病房建设及管理可直接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造成影响,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合理的病房结构可有效降低ICU病房患者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14]。本研究可知,研究组在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根据病房特点及实际情况对ICU病房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后,ICU病房患者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率(1.69%)、因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致死率(0.15%)、治疗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与张珍方等[15]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合理改变ICU病房结构可显著降低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谊冰.在我国综合医院发展危重病医学和建立ICU不同模式的比较[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2):167-170.
[2] 席修明.医院ICU的管理[J].中国医院,2006,10(7);11-13.
[3] 刘冰,李武平,张永生.ICU感染的监测与控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30-31,49.
[4] 解娅玲.传染病负压隔离病房的设计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544-1545.
[5] 莫瑞琴,朱剑峰,汤丽霞.13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84-85.
[6] 李军,王超,林栩,等.我院综合性ICU组建与管理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105-1106.
[7] 蒲成英.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47-48.
[8] 童华华,金嶙,孙涛,等.医院内感染发生率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0,12(6):66-67.
[9] 吴文娟,潘晓琤.预防和减少重型肝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4):5380-5381.
[10] 蔡少华,张进川,钱桂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9):566-569.
[11] Jensen CS,Walter S.Urinary tract infections—occurrence,causes and prevention[J].Ugeskr Laeger,2007,169(49):4265-4268.
[12] 刘明华,张庆玲,府伟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和诊断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6-118.
[13] 王煜,李振华,刘兵,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93-696.
[14] 董力杰,王祥,周东元,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探讨[J].小儿急救医学,2002,9(1):27-28.
[15] 张珍方,纪晓莲.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组成和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3,26(4):679-681.
(收稿日期:2014-09-18 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