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探讨
2015-02-02朱莎
朱莎
摘要:目的 分析与研究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60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60例产妇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行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知识掌握状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率。结果 研究组产妇喂养知识掌握、沐浴抚触知识掌握、脐部知识掌握以及育儿信息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角膜炎、胃肠道感染、脐部感染、皮肤感染、角膜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医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新生儿护理直接反映着医院的整体医护质量,对于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160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160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2~31岁,平均(26.7±2.4)岁。160例产妇均为初产妇,平均胎龄为(40.1±1.5)w。64例阴道分娩,96例剖宫产。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6±1.4)kg,平均住院(5.8±1.1)d。将160例产妇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80例,研究组8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胎龄以及分娩方式等多个方面均为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80例产妇行常规护理模式,即产妇及其家属均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由护理人员全面负责新生儿的护理,例如: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等,在沐浴室中行新生儿治疗、预防接种。
1.2.2 研究组 研究组80例产妇行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即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协助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使用母婴床旁护理车将新生儿从沐浴室中转入产妇病房,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正确的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脐部护理,在床边完成新生儿预防接种以及各种医护事项。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育儿常识与需要注意的事项,纠正新生儿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错误,完善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不足。
1.3 效果评定 向产妇及其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状况、产妇及其家属育儿信息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各个方面的满分为100分,得分大于60分为合格;同时,对新生儿并发症率进行实时的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状况 研究组产妇及其家属喂养知识掌握、沐浴抚触知识掌握、脐部知识掌握以及育儿信息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与新生儿并发症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角膜炎、胃肠道感染、脐部感染、皮肤感染、角膜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医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结论
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将母婴分离式、封闭的集中护理转变为母婴同室开放性护理[1]。现阶段,由于一些产妇及其家属不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因此让产妇及其家属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与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方法,消除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事项。
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将处于被动状态的健康教育、宣传转变为主动,产妇及其家属能够很好的了解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新生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节,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指导母乳喂养,提升母乳喂养率,以此加强新生儿的免疫能力。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2]。
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方惠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新生护理模式的实施,符合产妇自身的心理需求与新生儿在护理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将产妇与新生儿作为护理服务主体的中心思想,增强了产妇的育儿信心,提高了日常护理新生儿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护理满意度,加强了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医院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与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此提升医院内部的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惠荣.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34-35.
[2]张兰英,章玉玲.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2):51-52.
[3]李文娟.母婴同室的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谈[J].现代养生,2013(18):53-54.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