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美术作业质量的建议
2015-02-02刘达祥
刘达祥
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社会与自然事物的热爱及责任感,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与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美术,教师在布置美术课堂作业方面的研究,对于美术教师实现学科创新与教学创新,促进教学改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美术作业的形式
关于美术作业的形式,上面我们已经做出阐述,传统的作业形式,美术教师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不能为了“公开课”而上好一堂课,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效果,实行整堂的“游戏课”,灵活的“再创造”新的美术作业形式,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设置作业的形式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苦功,诸如,《光的作业》中,要大胆地尝试,不怕麻烦,学生和老师将共同成为探索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既提高学生的开拓能力,又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二、善待美术作业成果
新课标中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作业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美术作业难以长时间保存,或被扔掉,或被处理,一来学校没有地方长期保存,二来如果是参赛也会因为各种限制难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美术作业凝聚的是学生的汗水,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在教师之间沟通和说明,共同完成诸如:学校公共场所、外墙装饰、学习园地等地方的装饰,学生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所出现,更容易引发学生热爱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教授学生简单的装饰方法,将优秀的美术作业定期进行整理,然后让同学们相互赠送,留作纪念,赠送给父母或朋友等,相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美术作业的生命力再次得到延续。
三、区分美术作业的“游戏”和“学习”
在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中,美术作业的游戏性较高,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还不高,游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在初中的美术课堂中需要教师认清这一差别,在不适合游戏的年龄阶段就需要设置其他的项目来引导学生的发展,逐步将学生视为一个成长中的人,如若作业的吸引度不够,则可参考加入视觉元素和声音元素来增加作业的层次,具体性要多于抽象性,这也是美术作业质量提升的一个因素。
四、优化美术作业的评价
每个学生的美术作业都会有其特别之处,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能够强化审美个性的发展,学生作业也有不足或者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教师的帮助。
面对过去批改作业的习惯,“打分数”、“作比较”、“不断鼓励”都非常不利于作业的正确评价,因此需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客观化、形式丰富化,可以参考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面谈、“细节”评价和“整体”评价、学生自评等,其中有的方法是亲身实践过的,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如:细节评价让学生能够重拾信心,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各种方式的灵活使用,不是一下全都用上,一来时间上不允许,再者重复中效率难以提高,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地来使用,如果一种评价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持续发展,那么该评价就是有效的,要用长远的眼光来衡量一种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化评价的同时也应注意必要的教学要求应该在美术作业中完成,以此来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和能力,保持特色的同时,又能保障知识的获得。
五、美术作业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
美术作业在长期累积中,学生会形成很多的美术作业,通常情况教师只把好的或者优秀的作业收集和整理起来,或拿去参加比赛,或者进行展览,作业的设计不仅是为完成某种目标而设计的,更是为了在教育中进行美术文化的学习、美术素质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在美术课的教学中长期的努力,每一次的作业,每一次的提高,都可以通过课堂作业体现。为此,美术教师除了设计好美术作业之外,更应关注美术作业的整理和创新,让美术作业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定期归纳每一个学习阶段的作业,把类似的作业再重新拿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进行一个回顾,还可以在原来作业的基础上,把能够于现在或当前有联系的作业进行重新制作,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结合不同的活动内容,加以改造,学习的持续性得以体现,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