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需要静一点
2015-02-02张涛张杰
张涛 张杰
内容摘要:当今语文课堂非常热闹,但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真的在学习语文吗?文章作者认为这种热闹并不是一种有效学习语文的方式,要想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必须得实实在在地静下来:静下来认真读书,静下来悉心品味,静下来仔细思考,静下来扎实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 静 品味语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见过太多热闹的语文课: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放视频,一会儿放录音;学生或者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或者大胆质疑,模拟表演。“让学生动起来”似乎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相对于沉闷的课堂,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一种解放。但是,在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真的在学语文吗?如果我们承认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话,笔者以为,语文课还得实实在在地静下来:静下来认真读书,静下来悉心品味,静下来仔细思考,静下来扎实训练。
一、语文课需要学生静下来认真默读课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需要书声琅琅,特别是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朗读可以因声解义,增强语感,更真切地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但语文课也需要默读,特别是一些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的文章。朱自清先生说过,默读就是看书。温儒敏先生认为最有效的读书就是默读。默读时人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不以字为认读的单位,因此,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更多,更有利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默读,应该让默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不能在学生还没有认真读书,对课文内容还没有基本的了解的情况下就架空分析和讨论。
默读的基本目的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默读中要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要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快速读书,快速获取信息,但也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读书的质量。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比如默读要做到四个“不”: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学生默读的能力和速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比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并能在文章中获取相关信息;默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在默读后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等等。
二、语文课需要学生静下来悉心品味语言
语文课以语言的学习为根本目的,学习语文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悟品析语言,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写作中要“推敲”和“炼字”,阅读中就必须静下来反复体味语言的精妙,“用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语)只有像“推敲”那样把玩语言,才能体味言文之妙、情韵之味。
对语言的学习自然少不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但这种交流和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之上。品味语言需要学生专注文本,徜徉在语言之途,在字里行间悉心阅读。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静下来,反复玩味语言,发现语言的内涵和精妙,“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品析语言的方法很多,如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体味法、切己体察法等等。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老舍《济南的冬夭》)与“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鲁迅《故乡》)两旬,同样是写村庄,但一个用“卧”一个用“横”,给读者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要理解作者用词之妙,就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通过想象、咀嚼、玩味,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到文本之中,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意蕴。
又如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平淡的家庭生活,一家四口春天在田野散步,可是文中的那份情和那份趣却需要学生静下来认真揣摩,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特别是结尾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要感受这一幅与明媚春光和谐一致,充满着真善美的温馨家庭的画面,体会文中洋溢的和美亲情,就需要反复品味“背”和“蹲”这两个极为普通的动词,想象“胖”与“瘦”、“老”与“小”构成的相映成趣、和谐动人的图画。最后一句中的“加”和“整个世界”是情感的高潮所在,对这对夫妇来说,背上的老的、小的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切,他们内心世界的全部。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之中饱含着深情,学生只有静下来反复咀嚼、揣摩、体味,才能感受了其中蕴含的意味,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对语言的敏感。
三、语文课需要学生静下来深入思考问题。
太热闹的语文课不能让学生静下来思考,特别是不能深入地思考,学生往往纠结于问题的表面。而语文课最需要通过文字进入内容,在思想感情、写作思路、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言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南宋思想家朱熹一生勤学博览,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许多读书经验和方法,在后人整理归纳的六条“朱子读书法”中,就有“熟读精思”和“虚心涵咏”,可见思考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不能采用嚼烂知识喂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的办法,不能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送给学生,那样学生难以捉摸规律。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就得扎扎实实进行思维训练。如果忽略这一点,读,就有口无心;看,就浮光掠影;说,就不得要领;写,就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在思维水平上。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获得知识,就得思考,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思、深思,让学生爱思、会思,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抓住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课文写蔡老师挚爱学生,“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这不是打了吗?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在课文中找依据,特别是抓住“好像”这个关键词,懂得蔡老师是假打真爱。这样就达到了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再如学习《散步》一文,让学生试着用三个关键词归纳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构思,如“散步、分歧、温馨”,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即通过写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来表达亲情,比平铺直叙显得更有味道,文章更显曲折多姿。endprint
四、语文课需要学生静下来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一些追求热闹的公开课可谓是“音画时尚”“声光电气”一应俱全,即使在学生思考和写作文时也要播放音乐和图画,美其名日“让音乐陪伴学生学习”。笔者以为,语文课堂上该安静时还需要静下来,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语文是工具,掌握这门工具并臻于熟练,离不开训练。语文能力不是靠人文的大话讲出来的,而是靠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练”出来的。
比如写作文,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静静地构思选材,谋篇立意。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体脑力创造性劳动,需要学生调出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理清思路,积极思维,驰骋想象,精心构思。作文的立意构思,教师可以指导,同学间可以讨论,但起核心作用的还是学生个人的主动思维,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学生的个体劳动。
比如口语交际训练,表面看来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活动,但是交际的前提是学生对具体话题的思考,以及对语言的组织和梳理,同样需要一个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是让人在静观默察中驰骋想象,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文字还原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可是在一些太热闹的语文课中,教师往往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和画面,在学生还没有充分“读文”和充分想象时就开始了“读图”,甚至用“读图”代替了“读文”。如果阅读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一切文字的内容都转化为可触摸的声音和画面,那么阅读的最大魅力也就丧失迨尽了,还有什么审美可言,有什么个性化体验可言?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热闹“读图”永远也不应该取代安静的“读书”。
语文需要活动,需要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动心。语文需要实践,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积极的听说读写训练。笔者并不是一味反对课堂上的热闹,反对的是课堂上形式主义的热闹,是那种为了追求表面热闹而开展的一些不必要的活动。无价值无意义的架空讨论,不着边际海阔天空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影响甚至干扰学生正常学习的多媒体运用,都不是语文课提倡和追求的。语文需要返璞归真,这个“璞”和“真”就是踏踏实实的语文听说读写活动。因此,语文教学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稳。语文课需要沉稳,需要安静,需要动静结合,愿我们的语文课能真正把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少一点“花架子”,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