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定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2015-02-02王建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情味语文味语文课堂

王建锑

内容摘要:新时期,语文教学课堂形式多样,不禁让我们陷入这样的沉思:到底何为标准的语文课?什么是优秀的语文课?笔者试着“从工具性,坚守语文的底线;人文性,彰显文字的魅力;情感性,呼唤人性的价值”三个方面来界定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语文味 文学味 人情味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如此完美的课堂,应该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了吧?那么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又如何界定?语文教学大纲有明确的标准:语文既是工具性学科,更是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先锋学科。应该说,它是一门走在素质教育前沿并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学科。因此,笔者以为一堂的好的语文课应该建构学生主体,培养创造能力,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笔者把语文课堂教学界定为以下三个标准:工具性,坚守语文的底线;人文性,彰显文字的魅力;情感性,呼唤人性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求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交际、学会积累语言。轰烈的语文教学改革,追求自主的教学课堂,追求全方面突破的语文课堂,让本应该注重积累、提升语文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变得华而不实,可以说过分地追求了形式,“荒芜着自己的地,耕种着别人的田”,使得语文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一点点缺失,难怪王尚文教授大声疾呼: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不错,语文首先是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特征和目标,如果忽略了这些语文的基本技能,那我们的语文课还是语文吗?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中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魂牵梦萦”这个词的含义,在明白了它的含义之后,才可以进一步去体会乡土情结的含义,才可以理解文章下面一段文字所传达的逢年过节人们的那种情思,他乡遇故知的那份激动,以及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会不顾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这些情景的设置都围绕着魂牵梦萦而来,如果我们不从字词人手,高喊相思之情,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样的呼喊,也是苍白无力,毫无根基的疯狂之举。

我们且不说散文字词的丰富含义,就拿诗歌来说,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虽是诗歌,用不着字字落实、翻译。然而如果我们不从字词人手,同学们对诗歌的大意尚未把握,如果连“横绝”“峥嵘”“崔嵬”等词语的最基本的意思都不理解的话,那么又何来李白借蜀道之难而凸显仕途之险的高超情思呢?所以说,语文说到底还是语文,它需要我们动情读,深情批,热情品,而不是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二、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让学生步人文学的百花园,那一阵阵墨香,一块块挺拔的汉字,让他们尝到“梨子的滋味”,让他们产生一种阅读的急切需求。我们知道那些中外文学名著渡尽劫波,历经沧桑,已经构筑出了经典式的永恒魅力,其永久不衰的生命力背后必然有应该珍惜的东西;那些古典散文经由历代文人的笔端熔铸的文字,简练而不简陋,典雅而不浮躁,平正通达却又隽永慰藉;那些现代和当代的散文精品是作家在极其宽松的心境下自然达成的情思和技巧、人格和灵气的天籁,虽然大气不如小说,精致不如诗词,却自有一番清华之象,其间寻常阡陌,滚滚红尘,无不沉淀着朴素的人生哲理。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就应该带着学生去感染经典的气息,挖掘经典的宝藏,探寻经典的力量。笔者坚信,这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源头所在:摆脱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的功利性负载,追求文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朴素的文笔,凝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竭尽自己全身力气为年轻的琼珊画最后一片叶子,那种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点燃了别人将要熄灭的生命火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历经久远的年代,依然经久不衰,可以用“原生态阅读”方式进行,教师先设置悬念: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这个人物最后结局如何?然后让自己去读,反复去读,要求学生能读出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疑问,达到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进食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教育目的。同时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让同学们自身去体悟经典作品的经典魅力,而不是教师头头是道地按教辅资料肢解课文。否则,学生体悟不到作品的文学气息,作品的文学魅力,教师的文学素养。

再如:必修一的《赤壁赋》:通过苏子和客的对话,传达了客人悲叹人世的消极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苏子坦然面对人生的那份豪迈和豁达及超然物外的情怀。通过从苏子和客的话中分别悟到了什么哲理?你赞成苏子还是客的人生信条?这两种人生信条会不会同时存在,如果并存的时候该如何选择,这三个问题串联起来,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交流。让学生自我感悟苏轼的那份通达与豪迈。应该说,这样的课堂虽不是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品味,越会让人感觉甚有味道,因为它体现了语文课所应具备的品味和内涵。

三、高中语文课堂的“人情味”:丝丝细雨润心田,一举一动总关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啊,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就不会奏出动人的乐章。《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的源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恋故土、珍爱青春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食指的《相信未来》是个最后:“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需要珍爱青春,珍爱生命。课文《我心归去》诠释了一个游子无论走在哪里,无论时空相隔,那份眷恋故土的情怀永远都不会褪色。必修二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人那份对英雄的爱慕,渴望建功立业的那份豪迈怎能不让我们感动?怎能不令学生热血沸腾?《祝福》中像祥林嫂那样命运悲惨的社会牺牲品,除了那份沉甸甸的同情之外,还有对祥林嫂式的妇女的神神祈求……可以说,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处理这些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动之以情,应该去揣摩作者的感情,体悟作者的感情,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作者的感情。因而,课堂上就应该注重对情感的挖掘,情感的回应,情感的升华,从而让这些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丰富课堂的灵动。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渲染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浓浓深情,否则,语文也就不是语文了。同时,高中语文所要求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新课程改革往往会让我们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很多教学情境,师生之间“热闹非凡”,学生似乎也“兴趣盎然”,然而这种热闹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未作深入地思考,思维仍处于一潭死水,常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样的课无异于肥皂泡,华而不实,也就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时代,我们呼吁的是一堂堂真实的、理性的、真正优秀的语文课。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情味语文味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人情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不讲“人情味”的荷兰人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