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警惕语文课堂的多动症
2015-02-02王章材
王章材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要求课堂上师生间平等交往,和谐互动,但当今的课堂却是声光电、讨论与表演齐上阵,然而过多的表象、肤浅的教学表演,导致了课堂呈现一种病态的多动症。本文例举了这种多动症的具体表现,并指出教师要警惕这种多动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多动症
医学上,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俗称。我们语文课堂强调师生间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然而,借助多媒体运用下的交往与互动,表象、肤浅的“多动”,就一定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吗?语文课堂多动症突出表现在:
其一,声色电光,扑面而来。一教师讲朱自清名篇《春》,使用音效和幻灯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幻灯片三十几张,显示屏上一会儿春草萌发,一会儿春花绽放,一会儿春风抚柳,一会儿春雨潇潇,“图然”而至,“动画”空袭,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声色电光扑面而来。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抑制深层思维活动,难以集中到文本深处。
究其原因,教师将新教学手段与新教法混淆一团,认为大量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就是新教法。课堂上黑板上不着一个字,全部用声、光、电组合多媒体武装,教师成了课件操作员,学生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注意力为声色所牵,为光彩所累,为热闹所扰,师生情感交流趋于空白,文本知识弱化,学生思维发展显“卡通化”。
语文高效课堂首先是先进理念指导下高效行动的课堂,在于教法的科学新颖而非教学手段的简单创新。因此,多媒体使用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可不用,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语文传统的“满堂灌”要不得,当前的“满堂电”亦不可取。
其二,表热内虚,只作不合。还是这堂课,在讨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各自特点时,教师共安排七八次小组合作学习。只听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匆忙分组讨论,热热闹闹是有了,沉静地思索却看不到了。小组讨论时虽气氛热烈,却是东拉西扯,有的干脆说笑玩耍。小组学习表面上沸沸扬扬,但在排场热闹、喧嚣沸腾背后,却是随意和低效——或只作不合,或只议不思,或只说不听,甚或不说也不听。
出现此种现象,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讨论时气氛热烈,人人参与,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小组学习的成效尚未重视,对讨论引导和调控没有及时跟进。课堂上,如果只重视学生前后左右参和的热闹,把时间花在不断地让学生前后左右扭动,以拼凑成形式上的“活动”,那么,语文小组活动的高效又如何体现?
判断语文课学生是否真的动起来,关键是否有高质量的教学互动生成。讨论时,教师要时刻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应适时、适度地介入讨论,指出其偏颇与不足,对讨论偏离目标的小组要及时帮助和调整,防止游离主题,走过场。教师还应适宜地进行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面临的共性问题,讨论后的评价更是不可或缺,进而引导讨论有效地向纵深开掘。
其三,追问逼供,疲于应答。“盼望着,盼望着”,请思考这里为什么要重复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请想想为什么本段要以写“风筝”开头呢……设问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小问题成山,大问题成串,把师生间的互动理解成简单的对话,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事实上,有些问题无疑却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无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一味不断地追问学生,疲于应答,使课堂互动演变成“十万个为什么”,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激活度、教学的参与度以及互动的高效度。
“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追求形式上的问,博取表层式的答——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虚假、表象的课堂“繁荣”。没有精心的预设,无视沉静的思索,缺乏睿智的生成,如此穷追逼供下的盲动。这到底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语文课堂上的“活”,既不是浅层的、单纯的师生间一问一答,更不是表面上的热闹非凡。课堂上,恰当的提问是调动学生思考的有效形式,但真正动起来的课堂,应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和思考空间,是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形成多层面、多结构、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简言之,语文高效课堂应该张弛有致,疏密相间,动则激情四射,静则神思飞扬,在动静相宜中尽显智慧舞台的无限魅力。所以,应从根本上对语文高效课堂多动症说“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