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五字经
2015-02-02王松之
王松之
内容摘要:当前学生的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本文着重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念好写作中选材的五字真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准 真 新
人们常说“文章一枝花,全靠例当家”,一篇文章如果只有大体的支架,而没有具体材料的话,就好像一棵没有枝叶的树,毫无生机可言;有了鲜明的主旨,但是没有生动的事例,文章也是干瘪无味的。怎样才能让滚滚“材”源变成笔下的真金,不妨念念选材“五字经”。
一、选材要“准”扣主题
无论是日常练笔还是考场作文都需要鲜活生动的素材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切中文章的主题。有的考生在考试之前强记一些所谓“经典素材”或者“最新素材”,希望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结果一看到作文题目却不知从何下手,结果这些素材成了“茶壶里的饺子”。其实,无论素材是新颖还是经典,对于一篇作文而言,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切中主题,否则都是有害无益。当然,一则素材的确能够切中多个主题,能否为我所用,这就需要看考生在作文时能否巧妙地变换构思的角度,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二、选材要“真”抒心声
“文贵情真,非诚勿扰”,这是笔者时常告诫学生的话。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必定少不了真实生动、真情实感的好素材。考生只有将那些融入自己体验和感悟真人、真事、真情变成流淌笔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为心灵的舞蹈、灵魂的歌唱,才能变成自己“血管里流出来的血”。优秀作文《校园里的记忆》写“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由于转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性格孤僻而自闭,在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日子,一个陌生的小女孩陪“我”荡秋千,使“我”第一次感到了童年的幸福和快乐,由此“我”和小女孩成为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们之间竟然渐渐有了隔膜。这一立意和构思既突出了童真童趣的奇妙无穷,又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磨灭的无奈,令人回味。
三、选材要“新”夺耳目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位考生“材”源匮乏,但善于“急中生智”,无论是什么作文题目,他只要用一句“屈原向我们走来”,便能巧妙地与题目衔接上。的确如此,由于不少考生缺少响应的积累,作文时只有那么几个有限的素材摆来摆去:写学校生活离不开考试,写家庭生活离不开父母隔阂,写逆境出人才不是贝多芬就是海伦·凯勒……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所当然也应具有时代感,文章的选材自然也要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不过,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指材料本身的新,二指作者在运用旧材料时能从中发掘出新意。要使材料本身新颖,我们平时就得关注新闻报道,能够切合社会热点来选材,还要不断地对经典素材进行合情合理的角度翻新,发他人所未发,写作时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四、选材要“小”见精神
在我们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多是平凡的点滴小事,因此,作文选材最忌言之无物、大而无当、详略不分、简单罗列。但是,怎样才能让“小”材料放射出“大”精神呢?首先要挖掘“小”材料的闪光点,要时常有意识地对生活素材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中概括出人类普遍的认知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次选材还要赋予“小”材料新内涵,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材料和细节,认真观察,用心感悟,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小”材料以崭新的内涵,使人耳目一新。
五、选材要“精”忌俗套
陈旧俗套、贪多求全也是选材的大忌。写作不是靠堆砌材料来取胜的,考场作文更是如此。由于考场作文受到作文字数的限制,材料越多,越会浮光掠影,缺少深雕细琢,以致内容平平,情感单薄。因此,作文选材要“精品”意识。这里的“精品”就是指平时思考最深、感触最多的素材。有的考生常常有这样的认识,一旦一个素材在一篇文章中用过了,在下次作文中便会坚决弃之不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精品”素材如同珠宝一样也需要反复打磨,如此方能“出类拔萃”,况且在中考作文中,阅卷老师和你只是一面之缘,为何不把最精彩的东西呈现给他呢?
其实,不管素材怎么选择,都离不开积累这个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通过摘抄、剪报等方式主动地积累一些素材,最好能按照主题进行分类,要对特别典型的素材深入发掘一番,留下深刻印象,如此方能在作文中让源头活水汩汩而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