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庶谈
2015-02-02田松华
田松华
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理念之下的古诗词的教学极具挑战性。为提高学生感悟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关键词:鉴赏教学 意象意境 情感把握 古诗词
诗是诗人感情的倾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思想、意愿、抱负、志趣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指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诗词的灵魂。当外物(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碰撞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因此把握诗词感情是阅读古诗词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一、准确理解意象和意境含义
意象和意境都是美学概念。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在创作中诗人都会借助描绘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描绘的情境,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美好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景和境界。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象构成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的意象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10种事物。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意境是:秋天黄昏时的凄凉萧瑟的景色。通过这种意境所抒发的情感是:异乡游子的凄凉孤寂、悲秋思乡之情。
二、善于捕捉古诗词的意象的特征
1.象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意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情感和品质的象征。古人常用意象的特殊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习惯,后折柳借代惜别怀远之意。“松柏”常象征孤直坚强的品质,如“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红豆”常象征爱情或者相思之情;桃花常象征美人;牡丹常象征高贵;菊花常象征品格高洁的人,如“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的,如“得成比目保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多义性
古诗词中,同一个意象常常会有多种象征义,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仔细揣摩意象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意象的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可以说,没有对意象的精巧设置就没有优秀的诗词。
1.烘托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摩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描写于诗人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经过。首联写景,借“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两个意象写出了攻守双方的紧张态势。颔联中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地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在号角之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燕脂凝夜紫”这些意象,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残酷。以上三联描写了战斗的残酷,这些意象烘托了诗人决心“为君死”的思想感情。
2.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该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在滁州任刺史。他对西涧一带的幽美景色非常喜爱。常去欣赏、吟咏,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诗人设置的“涧边幽草”、“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出自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他的这首((苏幕遮》词,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endprint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词的上片,“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绵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的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从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上片中写景,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芳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突出强调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思乡羁旅之情。
四、领会传神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1.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往往由众多意象组合而成,而且这些意象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把抓住意象之间的关系。比如,“胡地”“天山雪”“玉门关”“桑干河”“战马”“美酒”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通过它们或表达戍边卫国的爱国之情,或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或表达旷夫怨妇念亲思乡的情感。又如,“暮春”“流水”表现的常常是年华已逝、英雄迟暮、报国无门之情;“落叶”“落花”表现的往往是伤春悲秋之情;“捣衣”“玉门关”表现的通常是思念征夫之情。注重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其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因而,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逐层深入地分析出它们各自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整体把握。例如:王维的《竹里馆》只有简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四句,但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中的幽徨、深林、明月这些意象,独立地看都平淡无奇,但把它与写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体味出诗人以自然白描的手法所描绘出的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亮光,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幽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感。
又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遭受打击,归隐江西上饶农村时的作品,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词中意象包括:低小的茅檐,小溪、青草。豆苗、鸡笼、莲蓬。第一句写环境,低小的茅檐,小溪、青草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田园风光尽现。第二句写老人,白发翁媪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情态亲密“媚好”,一对老年夫妇和谐、温馨、惬意的生活乐趣尽现纸上。后两句写出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因年龄不同,家中分工不同,尤其是小儿“卧剥莲蓬”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从对这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不难看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出词人喜欢农村和平宁静的思想感情。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分析,感受诗意象的内涵,使学生不仅能领略到诗词的“微妙”,而且能从中提高审美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