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寻求“耐人寻味、催人奋进”感觉的实践研究
2015-02-02朱杭锋
朱杭锋
摘 要:针对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照本宣科、重复训练所带给学生练习上的枯燥,精神上的压抑,使得原本生机盎然的体育课堂缺乏活力。本文从把握教材兴奋点、激活教材注意点,以及对教学过程合理设置,从而使学生深度感悟学习材料的“耐人寻味”,教学过程的“催人奋进”,让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愉悦。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寻求感悟;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33-03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精彩与否与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合理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有效的学习材料和合理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动态课堂精彩环节的不断生成,随机介入教学更是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效度。几年的实践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教材的“耐人寻味”、教学过程的“催人奋进”,在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奋感觉,进而去深度地感悟体育运动的魅力。
一、案例描述
【案例对比1】
小学二年级:直臂撑地、膝盖不着地各种姿势的高姿爬行。
“照本宣科”的简案:
(1)组织学生复习低姿爬行的主要动作方法。
(2)教师分解示范高姿爬行的第一种方法:同手同脚交替向前并讲解。
(3)组织学生学习,并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教师分解示范第二种方法:异侧手脚交替向前,并讲解。
(5)组织学生学习,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6)教师按两种方法分别组织比赛,检验学生的动作学习效果。
“耐人寻味”的简案:
(1)引入: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练习2~3次)。
(2)探讨:学生举例说明并演示哪些动物的爬行膝盖不着地?
(3)尝试:练习学生举例的动物的爬行姿势(教师引导并示范后学生尝试性练习,对尝试动作成功者及时给予鼓励)。
(4)寻找:膝盖不着地爬行的最快方法。
(5)体验:降低重心,膝盖不着地爬行最快的方法,学生练习,教师评析并提示:手和脚协调配合的动作方法。
(6)展示本领“钻人洞”游戏比赛。主要规则:膝盖不能触地。
【案例对比2】
小学四年级:投掷实心球
“照本宣科”的简案:
(1)组织学生做准备操(上下肢、头部、体转、体侧等,1~2次)。
(2)教师讲解投掷方法,示范并指明:身体后仰、双手持球于头后侧、满弓等动作要求,突出高、快、蹬地缓冲等特点。
(3)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集合,请动作完成质量不等的学生示范,教师评析。
(5)分组继续练习,检验学生投掷的动作效果。
“催人奋进”的简案:
(1)设置情境:在高墙的两侧(小河的两岸)传递、输送球形物资。
(2)学生探讨:输送物资最快捷和方便的方法:投掷。
(3)模仿运动员赛前的准备活动(双人):压肩、互推、互背、转体……
(4)学生分组站在一定高度的横绳两侧,将篮球用双手投掷的方法投过,学生探讨投掷的高度怎样最合理:抛物线。
(5)情境更换:投过小河,设置不同宽度的场地,学生每挑战成功一次,获相应的加分奖励。
(6)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评析(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进行鼓励)。
二、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心理学研究中对人的“感觉寻求”的实践,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是指个体对多变的、新异的、复杂的、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以及通过采取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竞技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愿望。许多研究表明:感觉寻求与人的多种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经过多途径查询,我们发现,利用人的心理感觉来激发人的某种技能、智能、情感的研究已在逐步深入展开,特别是在激进性、冒险性、危险性等体验活动中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而在课堂中“耐人寻味、催人奋进”的感觉正是寻求的一种体现。
在现阶段的教育领域里,除了体育课程教学中略有研究之外,利用感觉寻求来促进其他学科教学的研究还非常少见。因此,我们体育学科在这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作为体育人,我们必须扬长避短,深入研究并内化为自身的长项、优势。
怎样使教学设计变得“耐人寻味”?又怎样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催人奋进”?这是我从教数年来一直寻求的。在“照本宣科”与“寻求感悟”的多次实践尝试中,我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绿洲”,照本宣科、重复训练不是我们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课堂,学习材料的“耐人寻味”,教学过程的“催人奋进”,这样的课堂教学风格才是我们应当追求和实践的。
三、实践运用
(一)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耐人寻味”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小学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把握学习材料兴奋点,动态生成学习材料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对一些与课堂知识无关的事物产生兴奋感觉,作为教师应学会灵活的运用他们的感觉兴奋点,依托这些感觉兴奋点来组织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教材处理能力的培养,学会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注意力中摄取有效的信息,并注入体育运动元素,生成符合学生运动感觉的知识原型,动态展开教学。
案例描述:这是三年级的一堂体育课,学生正在做行进间准备操,当正在进行高抬腿练习时,教师一声哨响,四列横队齐刷刷地向他跑去。由于距离太近,他来不及躲闪只好快速后退。意外发生了,教师脚后跟碰到了一块垫子(是上课给学生做仰卧起坐用的),打了一个趔趄,他下意识的做了个后滚翻,化险为夷了……
学生见此情景一下呆了,但看到老师稳稳地站了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班里像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多是表扬的话。此时,老师也为自己刚才的“精彩表现”感到很自豪,暗自庆幸没有在学生面前丢脸。这时教师突然灵光一现,何不借此事引导学生学习后滚翻呢?于是他马上决定把主教材快速跑改为后滚翻,此后,这堂课学生学得格外认真,课后还极力要求老师重演刚才“惊险的一幕”,有的还要求和老师一比高低。
一般来讲,我们平时在教学生学习前、后滚翻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太高,因为他们不会真正的、直观地了解前后滚翻的价值,而老师的这次意外,恰恰是教材生活化、朴实而无修饰的自然展示,给学生生动、贴切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评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感觉兴奋点,用敏锐的观察力寻找体育知识的生活原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学生的话题即时生成自然学习的材料。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引导,联系生活体育原型,呈现出自然的教学过程,进而生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激活学习材料注意点,巧妙凸显应用价值
从学生体育运动学习中把握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点,我们发现小学中、高段学生开始对“有用、体现实际价值”的体育技能更感兴趣。此时,学习材料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体育技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预先把握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注意点,从学生的感觉注意点中生成学习材料,并介入课堂教学,学生对运动能力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描述:搬运实心球
一次青年教师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执教前我抽到的教学内容是:主教材“各种姿势的起跑”;辅教材“实心球”。设计“起跑”的教学很快就完成了,但对“实心球”的设计却是踌躇再三、犹豫不决。因为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因此如何既保障投掷实心球时的安全,又兼顾游戏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便成了我的设计难点。
为什么一定要把“实心球”上成“投掷课”呢?我反过来问我自己,“无非是想让这堂课做到上下肢搭配合理”。这不就简单了吗?我何不在器材不变的前提下改动教学内容和学练方法呢?此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小时在建筑工地玩耍时经常看到工人们相互传递砖块的场景,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手臂和腰部力量,也能培养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有益于学生联系实际,发展动手动脑的能力,一举多得呀!
此后,在我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下,学生通过讨论和尝试,终于找到了集体搬运实心球的最佳方法——相互传递。因此,本课最终获得了一致好评,此项内容的设计成为本课甚至本次优质课活动的最大亮点。
评析:我们始终认为,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感觉注意点,联系社会这个大舞台,大胆地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体会运动技能的应用价值。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实心球设置了一个难题:“比一比哪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东西搬运到另一处”,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和比对,最终达成了最佳方案,从而使枯燥的实心球搬运生成了一节富有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体育课,这显然要比纯粹的练习课更有价值。
(二)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有“催人奋进”的感觉
“学生的体育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运动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有更多的感觉体验,他们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主发展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体育的健身价值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体育”的机会(探究性、开放性学习),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更多的运动感觉体验。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运动的形态和技能本身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符合运动和机体规律的,并非是绝对正确的运动结果。如跳高姿势的演变,从最初的跨越式到后来的半剪式、剪式、俯卧式,再到现在比较流行和完善的背越式,运动方法随着物质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不断认识而发生着变化。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观点的愿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观点,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通过思考与讨论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成功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旅程。
案例:体育教学的游戏是永恒的,规则是随着人们的修改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叫号抱团”游戏是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游戏之一,最早的规则是让大家绕圈慢跑,教师突然喊X号,学生马上解散,按X人数抱成团,若人数多于或少于X的则为失败,这样往往是参加的学生逐渐减少,减少的同学则没事可做了。
现在某老师想对这个游戏的规则进行修改,规则由学生自己创造。有学生就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数腿游戏”:全班学生在列队跑时,当听到老师突然喊“X”条腿后,迅速自由组合(人数不确定),并且开动脑筋,巧妙设计(可背人、单足钩起、脚踩脚、臀部着地、叠罗汉等),使抱团的腿正好符合X这个数,便算成功。通过改造,这个游戏既保留了“叫号抱团”游戏发展灵敏的素质特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游戏更有魅力、更添新意。
评析:我们认为教学内容不但包括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特别是当学生对学习产生疑惑点时,要肯花时间让学生进行探讨研究,要顺着学生的感觉寻求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陈丽娜.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4]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