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5-02-01齐国豪姜玉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肢体

齐国豪 姜玉莹

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疗效分析

齐国豪 姜玉莹

目的 探讨分析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120例中风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 对照组则只采用康复医学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Bathel指数及Fugl-Meyer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有助于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康复医学;中风;偏瘫

偏瘫是大脑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 是中风的主症之一,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增加家庭负担, 而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近年来, 本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中风偏瘫患者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 但是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1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中, 有60例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40~66岁, 平均年龄(50.6±5.1)岁, 脑出血33例, 脑梗死27例, 左侧偏瘫29例, 右侧偏瘫31例。对照组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51.3±4.6)岁, 脑出血26例, 脑梗死34例,左侧偏瘫30例, 右侧偏瘫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性期间,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 对照组采用康复医学治疗, 治疗组则是在康复医学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康复医学治疗:根据每例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分别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 让患者尽可能使用偏瘫侧, 注意手和脚的训练, 尽量离开床, 另外家属要细心陪同, 从而调动患者积极性。训练的原则要循序渐进。采取的具体方法有:①肢体被动运动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②床上翻身活动, 定时变换体位;③良姿摆放, 避免肢体过度曲屈或伸直;④搭桥训练: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增加下肢的分离运动;⑤从坐到站起训练;⑥坐、站位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⑧上下楼梯训练;⑨关节运动, 幅度由小到大;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1~2次/d, 40 min/次。针灸治疗:包括体针和头针, 采用经过常规消毒的1.5寸28号毫针。体针针刺患侧上肢外关、曲池、手三里, 下肢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等穴位,每次上下肢各取2~3个穴位, 治疗30 min.1次/d.30次为1个疗程。头针针刺健侧头部运动上区上1/5、中区2/5、人中、内关等, 一般进针为0.6~0.8寸, 并以200次/min的频率快速捻转, 治疗30 min.1次/d.30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生活能力以Bathel指数来评价, 运动能力以Fugl-Meyer指数来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Bathel指数为(36.88±5.43), 治疗后为(67.12±3.46);治疗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指数为(40.36.1.89), 治疗后为(71.58±6.54)。对照组患者治疗前Bathel指数为(35.86±6.12), 治疗后为(55.12±5.16);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指数为(41.89±3.66), 治疗后为(61.46±5.13)。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患者出现中风偏瘫, 其原因在于自身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不能濡养筋脉。主要临床症状有口眼歪斜、口齿不利、流口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摔跌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会加重患者病情, 如果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而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中风偏瘫患者通过抢救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和恢复.3个月后, 受各种继发性障碍的影响, 恢复速度减慢。受损的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为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偏瘫病情,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 使脑细胞充满活力。康复医学治疗通过不断重复、有规律的功能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加快脑细胞功能重组, 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从而促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能力。针刺中风偏瘫患者头颈部及患肢主要腧穴, 可通过深感觉传入神经通路刺激大脑皮层, 增加脑部血流量, 疏通经络淤阻,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 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1]。从本研究结果看出, 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证实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医学治疗, 更有利于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应积极开展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从根本上使患者的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 针灸结合康复医学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预后,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 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李林虹, 周国平, 刘小卫, 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概况.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96-9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205

2015-07-01]

453003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