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02-01连文萍
连文萍
临床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连文萍
输血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替代疗法, 异体的血液进入受者体内后, 会对受者产生各种免疫反应, 如免疫排斥、耐受、抑制及NO浓度改变等。免疫排斥会缩短输注红细胞的存活时间, 免疫耐受会增加移植器官成活率, 而免疫抑制会增加受者术后感染的几率, 同时会增加肿瘤患者复发的可能。本文通过对临床输血患者产生的免疫学作用的分析, 对临床安全输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床输血;患者免疫功能;影响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 被认为是补充血容量,保证手术成功以及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1]。对于急性外伤、贫血、休克及肿瘤的患者, 常需要输血治疗, 其在使患者受益的同时, 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如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传播传染性疾病, 甚至可能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对临床输血患者产生的免疫学作用的分析结合其他文献对输血后人体免疫功能受到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输血后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反应增强和抑制, 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 以及与其他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免疫调节可识别和清除抗原, 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但有时对外界感染反应过低,会造成感染加重, 反应过强则会发生过敏反应, 甚至可以引起肿瘤及自身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调节机制是复杂而精细的。临床输血后, 会增加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增加了术后感染及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1.1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免疫系统受到损害, 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输血后由于淋巴细胞减少, 其对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反应受到抑制, 巨噬细胞对细菌和异物的清除能力受到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辅助或抑制细胞比率下降[2],使脾细胞和T辅助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降低,同时输血后机体的杀伤细胞活性降低,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性下降, 体内具有广泛免疫抑制效应的前列腺素增加, 可抑制IL-2的生成与靶细胞反应。淋巴细胞的减少, 使其对外来抗原的反应性下降, 整个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完全, 进而增加了输血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
1.2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性指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的状态。当机体免疫系统首次接触某种抗原后, 对该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而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 对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无法检测, 对其他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输血可导致Th1/Th2偏离, 外周血发生免疫耐受。白细胞去除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热衷于研究输血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 由于移植物长期存活于受体内, 使其HLA-DR位点相同的受者产生其抗体的几率降低, 体液免疫应答降低, 排斥反应减轻, 使移植物免受T细胞的攻击, 是输血后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
1.3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以Bcells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作用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分为3个阶段, 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 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 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有研究表明, 输入血浆蛋白成分或新鲜冰冻血浆与肿瘤复发率升高有着一定关联。体液可激活输血者前列腺素E2(PGE2)介导的免疫抑制, 从而导致B细胞激活及抗体的产生, NK细胞的活性减低, 可促使癌细胞的生长及远处转移, 加速癌细胞宿主的死亡。研究表明[3], 异体输血患者不仅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Et、Ea花环率和绝对值显著降低,而且Ea花环率和绝对值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绝对值亦显著降低, 而复合花环率对T细胞及红细胞免疫系统均有抑制作用。
2 输血前后血液中NO浓度的变化
作为生物体内的强自由基, NO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NO不仅可以有效抵抗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入,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及扩散。有实验表明[4], 患者在输血后血浆NO浓度有明显升高, 与输血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在生物体内是NO的载体, 承载着NO的储存和运输。红细胞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而NO易与血红蛋白中血红素上Fe2+结合形成亚硝基化血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 携带NO的红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及机体的需要而释放。当患者输入血站采集的血液时, 由于储存血红细胞衰老损伤遭到破坏, 红细胞中储存的NO会释放出, 引起受血者体内NO浓度升高。输血后, 当同种异基因抗原进入到体内,巨噬细胞对其进行处理, 受血者会产生一种免疫应答。NO能降低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活性, 并抑制T辅助细胞亚型。脑组织受损的患者输血后, 由于体内NO浓度的变化引起核酸的硝基化反应使DNA断裂, 还会因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产生的超氧阴离子作用使正常的脑组织遭到破坏, 影响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红细胞悬液, 其安全性高, 在达到输注全血的目的和效果的同时, 减少或消除了因输注全血引起的输血反应, 免疫抑制的几率也减低。但是红细胞悬液不能去除所有的白细胞, 如果血浆制品制作不规范, 成分血的输注比单纯输注红细胞的风险更高。所以在临床工作中, 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尽量使用血液替代品, 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后果。
[1] 郭雅春, 林琼林, 章霞, 等.临床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4(10):614-616.
[2] 闫石, 王学谦.输血相关的免疫调节改变及其预防.中国输血杂志.2000.13(4):276.
[3] 郭峰, 张乐之, 许育, 等.肝脏疾病的红细胞免疫学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 9(2):800-802.
[4] 严建新, 陈敏霞, 林秦燕, 等.患者输血前后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变化.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69-7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195
2015-07-01]
450052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