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5-02-01原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2期
关键词:尿激酶阿托溶栓

原佺

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原佺

目的 分析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 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显著, 且具有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

尿激酶;阿托伐他汀;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 其发病迅速、病情危重,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8月~2014年12月 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7例,女23例, 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63.7±3.9)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诊疗标准[1,2], 患者对治疗情况均知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64.1±4.2)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3.1±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治疗,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采取积极的纠正酸中毒、吸氧、抗休克治疗, 将患者水电解质维持在正常水平, 并进一步补充血容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150万U尿激酶, 将其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20 mg/次.1次/d, 于晚间服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并做好详细的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治疗后血压显著上升,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治疗后血压有所回升,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未发生严重用药不良反应, 且无死亡比例。经过系统的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过程中, 逐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为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辅助治疗。其中,尿激酶是当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溶栓制剂, 能够直接激发纤溶酶活性, 其半衰期为15~22 min, 不具有抗原性, 因此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尿激酶给药后, 部分药物成分会直接渗入到血栓中, 因此可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进而对血栓产生溶解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药物成分会将循环血中纤维蛋白酶激活, 并在血栓表面中逐渐发挥溶栓效果。而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修复已经受损的内皮细胞, 进而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另外, 阿托伐他汀还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合成, 减少活性氧物质、超氧自由基的生成, 抑制巨噬细胞活性, 并对平滑肌细胞增生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提升斑块稳定性。同时增加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摄取功能以及代谢功能, 进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使LDL-C活性显著, 并长期维持在增长状态, 达到调节和改善血脂水平效果, 对患者心脑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 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未发生严重用药不良反应, 且无死亡病例。经过系统的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2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3], 说明尿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在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溶栓治疗前, 应严格根据治疗指征对患者进行评估。治疗过程中, 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血压骤升等现象, 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 杜翔, 卢建, 薛常虎, 等.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13, 42(11):20-21.

[2] 宋存峰.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13.10(11):106-107.

[3] 许文勇, 苏宗权, 林荣利.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 5(3):8-1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112

2015-06-23]

116400 姜春玲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尿激酶阿托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