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教育——基于德国职教经验的思考

2015-02-01曹羽希

职教通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职业教育德国

跨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教育
——基于德国职教经验的思考

曹羽希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劳动技术训练、轻基础知识传授现象,已严重限制了职教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也将给我国制造业技术革新和产业更新换代带来隐患。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中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要。世界职业教育典范——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为此,德国职教界提出关键能力理论,并进行了相配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进而促使学生跨职业能力的发展。德国职教这一发展经验,对我们正视和重拾我国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教育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跨职业能力;基础知识教育;关键能力;德国

作者简介:曹羽希,女,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型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职业教育课程之殇

职业教育是一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职责。可是,目前我国不少职业学校草率地把职业教育同职业技术培训混为一谈,只注重眼前的一技之长培养,过度强调劳动技术的传授,轻视思想道德和文化基础知识等其他基本素质的培养,忽视职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教学任务——育人。尤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基础课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职业学校没能保质保量地进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和测评;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陈旧老套,缺乏科学性和吸引力;学生由于基础普遍较差,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足;职教学生几乎将所有时间花在专业的学习上,不是专业基础课就是专业技能课,在实习岗位上亦是对某种特定技能的操练;授课教师由于文化基础课的边缘化而产生职业倦怠等。不少职业学校还对这一现象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可以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劳动力所必需的基础素养教育。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会降低职教学历的含金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并导致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功利化,偏离全面培养人的方向。

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偏颇将会限制职教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加学生未来发展的局限性。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不足将直接影响职教学生的就业质量。许多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受到文化基础薄弱的制约,无法更好地运用和提升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只能局限于初级岗。这种重技能、轻知识的职业教育,还导致学生只有某项一技之长,在面对职业升级和变动时往往处于被动境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限。同时,忽视基础知识教育的职业教育还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从短期来看,重视技术的职业教育的确能在快速提供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当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就会发现,这种带有浓重功利主义色彩的职业教育大多只能培养出基础劳动者,无法很好地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由此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无法顺利地转变成优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的职业教育必将拖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不利于国家建设。

2014年12月,在教育部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视频工作会议上,鲁昕副部长谈到:“有一段时间,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设定在培养低端劳动力,这是极其错误的。目前,在职业教育的生源中,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这个孩子不是失败者,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来到学校,我们就要给他厚重的文化基础,要立长远、打基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不仅要求有技术,还突出强调了能力。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整个社会氛围,对中高职学生来说,保证足够的道德、文化等基础知识学习或许是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职教学生综合知识学习情况和他们将面临的人力资源升级问题,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职业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培养问题。

二、他山之石:德国经验

德国联邦议会政治家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文化技术,即阅读、书写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之上。[1]以“双元制”为主要形式的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借助这一模式,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给德国企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为战后德国经济复苏及后续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德国制造业至今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定地占据优势地位。

德国职教模式“双元制”是以能力为本位、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在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在顺利就业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作为德国特色的双元制职教体系也曾面临过我国职教当前出现的重技能、轻知识问题。“双元制”提出的本意在于明确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企业实操训练和职业学校教育的同等地位,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在双元制影响下,20世纪50、6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格外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实践,而对文化知识的态度则是够用足矣。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中,时常面临就业面窄、职业发展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为改善这种状况,20世纪7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着眼于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生涯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974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提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认为,职业教育应着重对学生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即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关键能力常被概括为一种跨职业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3],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道德意识,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4]这种能力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成发生变化时,他则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5]

根据关键能力概念,20世纪80年代,德国教育界对本国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以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为载体的改革。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德国职教理论和实践中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提升的表现。

(一)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

作为德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类学校,职业学校是一种典型双元制职业教育机构。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知识,并结合企业的职业培训或根据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给学生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6],使其习得能够对社会生产与发展做出贡献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适应和促成劳动关系变化的能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求接受过五年的普通中学教育、三年的职业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掌握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7]职业学校的课程共分为三大板块:普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不同职业领域的普通文化教育课程是相同的,包括德语、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数学、英语和体育,等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40%为普通文化课,其余则为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与专业课结合在一起进行。[6]这些文化基础课在总体上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1)语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写和交流表达能力;(2)数学课能培养学生的算术和逻辑思维能力;(3)科学课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4)历史、地理等课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及跨文化理解能力;(5)艺术课能够触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6)体育课能带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7)德育课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述各种能力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进行社会交往、习得良好道德行为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应对职业变化、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键能力。

同时,为了切实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增进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主动性,德国政府规定职业专科学校必须为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开设德语、英语、数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实习课程和提高课程。职业专科学校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如能在就读期间按规定参加上述实习课程和提高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则可以获得一份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证书,具有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权利[7],得到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从而获得相对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基础策略”的课程改革理念

为发展职教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德国提出了相配套的职教课程改革理念,基础策略便是其中之一。基础策略是指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劳动力结构及劳动产品升级更新的步伐加快,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也要求职业教育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较敏捷的应对市场变动的能力。[8]为此,德国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基础文化教育及基本技能教育,尽量扩大职教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并减少培训工种,把450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分为13大类。任何一种职业培训,在第一年不分具体的专业,按13大类进行基础培训。基础培训开设的普通教育课程有德语、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9]

专业技能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基础课作为基础。例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学习机械原理,需要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看懂国外原版图纸,需要英语知识的积累;化工专业的学生,需要化学基础知识。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先是一个基础性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具有专业性的职业角色。只有做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才能保证专业课顺利地进行。“基础策略”以既定的课程规划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文化素养,以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为立足点,在保证学生已经有一定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操的前提下,再对职教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无疑是非常严谨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养成关键能力。

(三)创办综合高中

综合高中的创办则是德国职业教育为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又一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人才市场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德国政府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互相渗透,并逐步实现普职融合。

1980年,德国通过法案创办综合高中,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8]德国教育界将职业学校与完全中学高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普通教育效果和水平的提高。相较单纯的职业技能传授,普通教育关注的是人、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它能促进职教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除了关注技术与技能的发展,亦需要融入基础人文知识教育,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职业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德国综合高中这种教育形式不仅教授给学生职业技术,而且还助他们取得一定的学历资格(主要是取得上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等学校的资格),使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升入高校的机会。综合中学的基础文化教育使学生们在语言、数学、自然科学、思想道德和对技术的理解方面有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也给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极好的先决条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独立解决问题、能终身不断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共识、积极参与交流的人才。[6]

综上,德国政府和教育界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职业教育滑落至仅限于专业技术知识传授的层面,强调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通过保证职教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即关键能力。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得到锻炼,这种锻炼是他们在技能学习中难以获得的。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等跨职业能力,这对任何行业的劳动者来说都十分重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通常具备了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技能的能力,也能更加全面、长远、健康地发展。

三、构建“学会学习”的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教育之于职业教育,犹如素质教育之于普通教育,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较多地将关注目光聚焦于学生专业技术掌握程度,导致各类基础知识之于职教学生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受到重视,从而也就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等跨职业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到位。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也正从看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看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必将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劳动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力的素质与结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必然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制造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准提出了要求。全面提升人才技术水平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变化迅速,对劳动者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跨职业能力是一种考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企业对职教毕业生的要求,已不再仅仅限于一手好技术,而更在意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水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素养。现代人才观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操技术的人才,使广大职教生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能将在文化课上学到的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它能力运用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因此,职业教育不是单单对职教学生进行某种职业技术的教育,培养只有某项技能的人,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如果面临所从事的职业被合并或逐渐淘汰时,能积极应对并找到新的可胜任的职业。职业教育除了为青年从事现有工作做准备外,还应该“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把培养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知识与技能,以提高自己的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职业教育不能将所教授的知识限定在单一的职业知识与能力内,应超越只为眼前就业而培养人的目标,把握住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在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的同时,通过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迁移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合格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还要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加强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性学科的教育,能有效地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提升学生道德涵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除技能学习之外的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再者,对于学生近期发展而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为职教毕业生尤其是中职毕业生,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11]创造有利条件。中职学生的确是在中考中被筛选出来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接受学术型教育上存在不可逆转的劣势,不少中职学生依然有强烈地意愿参加高考。中职学校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开课数量和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忧虑和不认可,这给学生自身进步和中职教育发展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在职校的学习,中职学生相较普高学生对职业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有意向参加工作,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若是想继续深造,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来参加升学考试。

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我们也看到了相关内容。其中《若干意见》的第三条提到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第十二条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详细说明了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办法。如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开足、开齐、开好道德和文化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并用数字定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

一,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四分之一。[12]

在各中高职院校“开足、开齐、开好”[12]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等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不妨拓展课程设置思路,将基础文化课的范围扩大,心理学、拓展训练、职业道德、就业指导、创业规划等都可囊括其中,把习得技能、掌握知识、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等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职教生的跨职业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不是一种只能让学生学会谋生技能的教育类型,我们应该超越某种职业范围的限定,赋予职业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重拾职业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通过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等跨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285.

[2]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89.

[3]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3(6):54-55.

[4]熊伟,李玉鹰.关键能力培养:德国职教发展密钥[J].教育与职业,2010(7):96-98.

[5]吕景泉.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5):3-5.

[6]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3,115,117.

[7]黄日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189,218.

[8]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120.

[9]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6-5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9.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5-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415.htm.

[1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2014-12-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48/201412/179166.html.

[责任编辑金莲顺]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职业教育德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