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若干思考

2015-01-31刘雪芬

职教通讯 2015年14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职院校

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若干思考

刘雪芬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是高职毕业生不太理想的就业质量,这其中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但同时更需要学校、社会、政府从人才培养、职业指导与服务、就业机制等各方面为技能型人才就业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刘雪芬,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并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1月,江苏省发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4.1万人,比2013年增加0.9万人,总量再创新高,201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55%,年终就业率达96.91%,其中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82%,年终就业率为97.41%,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1]然而,“就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就业率”也只能简单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某一阶段“量”的成果,无法对就业的“质”进行评价。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拨开大学生高就业率的“面纱”,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则显得更为重要。

一、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内涵

(一)毕业初次就业质量内涵

初次就业即毕业生结束学校学习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普遍被认为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十分重要。就业质量即是对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就业待遇、就业感受、就业稳定等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以有效体现就业水平与就业效果,一般由一系列具体指标来体现。根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以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为准,分为:毕业生月收入、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离职率等五个指标。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就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找到诸如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指导、就业机制等方面的不足,这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

全国高校《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月收入增长“跑赢”通货膨胀;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工作的满意度有提升,毕业生3年后收入翻番,增速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且有6成左右实现了职位晋升。

同时,麦可思公司针对江苏省2013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江苏省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5%,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076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8%,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1%,职业期待吻合度40%,工作与职业期待不符合的主要原因为不符合职业期待,毕业生半年后的离职率为46%,其中98%以上的都是主动离职,离职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追求更高薪资福利和想改变行业或职业。[1]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超过97%的高就业率;另一方面,不到60%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半年后近50%的离职率,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二、原因分析

(一)职业价值观功利

高职毕业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理想模糊,缺少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在就业中首先不了解自身责任,并不清楚对自己要负的责任是什么,不了解自己能负起什么责任,以薪酬、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作为职业价值观的主体,并以此作为职业选择的主要依据,表现在择业时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社会事业和个人发展的考虑,存在“重个人轻社会,重索取轻奉献,重功利轻道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的现象。一旦遇到待遇较好的工作机会就急于跳槽,不考虑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等因素,急功近利。

(二)职业发展能力欠缺

职业发展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因素,既能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自身未来职业继续发展的需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能否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初次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不能有效衔接,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调查显示,江苏高职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培养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与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习兴趣和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实践环节中最需要加强的是专业技能的实训。片面追求技能化教学,教学要素中缺乏技能与知识、技术以及素质的有机融合,这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后对企业管理不适应、对企业文化不认可,不能安心工作。加之高职毕业生较早步入社会,就业心态不成熟,面对社会复杂多变,工作岗位要求高、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等情况,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而是消极逃避,选择一走了之。

(三)就业信息不对称

学生与企业双方信息获取不对称。虽然政府、学校设立了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网站、大学生求职专网和人才招聘会,但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总体还是很零碎的,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行业分类的岗位需求信息,信息交互困难,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不能有效对接。学校在就业市场开拓、收集有效信息等方面投入不足,成效不明显,不能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服务。调查显示,江苏高职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为: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占25%,本校提供的招聘信息比例仅占16%。面对网络、报纸、招聘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信息,毕业生无从下手,难以从中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有效信息,且受毕业生规模大、供需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往往选择草率就业。

(四)职业选择盲目

高职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规划能力欠缺。一方面,自我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性格、价值取向、职业兴趣、特长爱好等没有清晰的认识,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导致就业期待的错位;另一方面,对企业、市场缺乏了解,对行业前景、就业形势不了解,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责任不了解,难以形成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选择上,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职业;是盲从于外在舆论、他人评价,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性选择、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学生往往听天由命,找到什么工作算什么工作,然后再看更好的就业机会就毫不犹豫“跳槽”,换工作。

(五)就业环境有待改善

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还有较大偏差,技术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基本在生产一线,工作环境相对较差,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2]广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技能岗位缺乏规范的薪酬层级的引导。部分中小企业未能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只关注经营效益,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不予重视,在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福利上,也难以严格按规定严格执行,高职毕业生在职业成长上缺乏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动力。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通过单独招生、校企联合招生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适合专业学习以及岗位素质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要积极寻求行业的指导,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舍得放弃一些与其他学校重复又无优势的专业,逐步缓解结构性矛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拓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空间。

动态调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把握企业岗位和技能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及工作岗位要求,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分阶段培养、订单培养,加大企业顶岗实习实训的管理力度,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通过有机融合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建立“全程、全面、全员”职业指导体系

1.全程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加强入学教育中的职业前瞻教育,培养职业意识。学校可在入学教育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调研;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设备用途、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在实践与思考中,帮助学生纠正对职业的不准确认识,培养职业兴趣,对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初步的判断与选择;在一、二年级中重点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促使大学生早日自我定位(大学期间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塑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三年级着重做好求职前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服务与就业心理调适指导等,帮助学生调整求职的期望值,准确定位,使他们将“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联系起来。同时,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对毕业生进行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常识、重点企业单位介绍,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未来潜在就业岗位的薪资情况。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期望起薪,使得他们的收入预期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效率,改善求职质量。

2.全面指导。(1)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开展系统职业发展教育。根据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年级和专业为单元,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并且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就业指导,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渗入职业观、职业素质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以及教学要求,又要让学生知道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职业对该专业所需的综合技能,使学生在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去向的前提下,树立专业意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2)以职业咨询、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加强职业咨询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电话、网络、面谈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有关就业政策、职业发展、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咨询;开展职业测评服务,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进行测评,结合职业分类及任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外活动中,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课外活动可以突破课程教学限制,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

3.全员指导。在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积极搭建好校内外职业指导的工作平台。学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1)要做好职业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选拔一批热爱就业工作、熟悉就业工作的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2)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做好专业发展前景介绍、工作岗位要求、技术操作规范、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与服务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交流不只是知识的交流,还包括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交流。通过师生间学习生活、文体娱乐、社会实践、专业研究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增强师生间的感情,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人生观。毕业生的家庭成员要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或学校的事,或政府的事,而且也是家庭或家长的事,应当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择业,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4)引入社会资源,邀请政府官员、优秀校友、企业负责人、技术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来校,通过举办讲座、团体辅导、指导沙龙、工作室等多种方式向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与政策、分享职业发展心得、开展职业测评服务,实现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

(三)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服务,提高毕业生职场适应力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是三年,除去大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初入职场感到不知所措的不在少数。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就业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开展跟踪服务与指导。对部分能力不足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基于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把能力的锻炼、资源的扩展、经验的提升等放在职业选择的第一位,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苦乐观和地位观,把握第一份职业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和价值,长远看待当前面临的职业困境,在职业活动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增加对职业的责任感,提升事业心、增强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全面了解专业设置、教学效果等情况,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四)完善技能人才就业机制,改善工作环境

全社会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协同促进技能人才就业的社会机制。如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把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

企业为吸引人才提高人力效益,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在实现人尽其才的同时使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得到统一;建立科学的薪酬福利与绩效考核制度,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和谐的沟通氛围和上下级、同事关系,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搭建内部交流平台,使毕业生建立归属感,提升凝聚力。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这“五个对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提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邵建东.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N].光明日报,2013-5-4.

[责任编辑李漪]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高职院校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