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促进林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2015-01-31胡冬梅康向阳
王 君 胡冬梅 程 武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创新人才培养专栏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促进林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
王 君 胡冬梅 程 武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编者按: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创新人才培养尤为关键。本专栏收录了7所高校的文章,从依托实验室、完善学科布局、打造精品课程、构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介绍了各自较为成熟的经验与做法,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平台优势开展科研训练,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对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学和林学专业优秀本科生,认为加强学研结合、鼓励跨学科联合创新、突出持续性培养,对于林业创新人才涌现具有积极意义。
科研平台;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林业
1 高层次科研平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1.1 科研平台是重要的校内科研实践基地
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条件和优秀的学术导师,可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和指导环境。据统计,目前我国61.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1.7%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高校。[2]因此,充分利用高校的高层次科研平台,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平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并向广大学生开放,使其成为校内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科研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2 科研平台承担着学生科研素养和优良学风培养的重要责任
充分发挥生源优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品德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科研平台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优良学风的重要责任。高层次科研平台通常具有创新、开放的特性,管理合理规范,学术方向和团队稳定,科研氛围浓厚、学术思想严谨、团队意识强烈,通过吸引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实现“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态度,树立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优良学风,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1.3 创新型人才是科研平台发展的人力保障
大学生在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科研训练,可以深入了解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模式,熟练掌握相关实验设备的操作,尽早明确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态度,为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可以通过保研、考研等方式继续在科研平台开展研究工作,保证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持续性,显著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加速成果产出,从而反哺科研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2 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式
2.1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人才创新与科研平台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借助一定的实验条件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以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发挥个性潜质”为目的的科研创新训练过程。依托科研平台在师资力量、仪器设备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优势,学生在项目的申请、论证、立项、项目实施、仪器设备使用、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成果发表等方面均能得到指导和帮助,并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在自身兴趣的驱动和导师的有力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创新训练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3]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只能看见别人的错误,却往往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也会有部分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是不符合师德建设的标准及要求的。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尤其是教师这么重要的职业就更加要善于认识自己。所以说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注重自我反思。
2.2 开展毕业论文研究是依托科研平台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毕业论文研究是在大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既是检验他们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项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托科研平台开展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可以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创新性研究,明确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提高论文写作、PPT制作以及论文答辩等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工作丰富技能。
3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促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目前,我校共建有3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有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笔者所在的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近年来在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科技创新研究的同时,注重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建设成果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08年10月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开始建设,并在2014年1月的验收中被评为优秀。通过5年的建设,实验室凝练出基因的发现与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良种繁育等5个主要研究方向,在林木功能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技术、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杨树多倍体高效诱导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获林木新品种保护权14项;登录新基因99个;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303篇,其中SCI收录113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2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实验室建设不仅聚焦于林木育种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更重视生物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期间,实验室共培养高素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4名,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2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同时,实验室每年还吸引大量来自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林学院的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训练。据统计,近三年本科生依托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共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北京市和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2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科生物学基地子项目38项,超过150名学生通过完成科研训练项目在项目组织、团队协作、创新思维、成果凝练等综合能力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此外,实验室还指导了160余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研究,为他们未来进一步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
3.3 笔者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就笔者而言,近年也指导本科生完成了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科生物学基地子项目4项,指导过程中强调“严谨、求真、团结、进取”的科学精神,注重基本原理、基础操作、深入思考等过程培养,培养了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本科生12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目前,培养的本科生已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CSCD收录论文5篇,并投稿英文论文2篇;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篇,其中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可见,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创新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
4.1 加强学研结合是知识转化和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
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仅约30%[4],因此,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间的关系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理论知识是创新思想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获取的环节。为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充分利用前沿科技成果及其实践应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从而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2 鼓励学科交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创新性人才培养离不开鼓励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科研平台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研究场所和设备条件,但是还需要各学院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联系导师,加强跨平台交流,促进生物学与林学、理论与实践的多维融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校性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4.3 突出创新人才的持续性培养
科技发展规律表明,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出。经过系统科研训练的本科创新人才是高层次科研平台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应加强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联动培养,提高具有实际创新能力的本科生的保研力度,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实验室开展持续性研究,促进拔尖人才的产生。目前,我校已有学术特长生破格保送机制,在促进具创新精神的优秀本科生继续深造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鼓励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未来可扩大学术特长生选拔规模,开展导师自主招生尝试,推动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李志文.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若干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1(9):9-12.
[2]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大中,崔瑾,梁军胜.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33-36.
[4]陈金焕,陈欣.依托科技平台优势加强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22-23.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n Cultivation of Forestry Innovative Talents relying on State-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Wang Jun, Hu Dongmei, Cheng Wu, Kang Xiangya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relying on the exist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The authors made some studies on the mode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relying on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Tree Breeding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 group of innovative elite students majored in biology and forestry were cultivated. Strengthening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encouraging joint innovation crossing disciplines, and enhancing the sustainable culture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forestry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stitution of highe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forestry
2015-01-31
王君,博士,副教授。胡冬梅,本科,高级实验师。程武,本科,主任。康向阳,博士,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基地”(编号:J1103516);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编号:YETP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