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现代化
2015-01-31许金润
文 许金润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现代化
文 许金润
从199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就成了教育发展的标签。原因在于: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迅猛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教育就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教育现代化囊括了5项体系,一是教育制度,二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手段与设备,四是教育管理制度化、理性化,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队伍状况。这5项定性指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五方面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具备现代化意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以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1.还原史料的鲜活性
历史是已然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眼下流淌的历史。课本记录的史实有若许彪炳史册的英豪,也不乏遗臭万年的败类;王朝的更迭、文明的推进折射着人类深邃、睿智的思维,也彰显出璀璨、丰厚的文化成果。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人类、社会前进的轨迹,还学生以鲜活、形象、生动的本真。这样,教师就不能只局限于机械拷贝历史教材,要想方设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淡化课本阐述史实的平淡、分析史料的枯燥、逻辑推理的拘谨。要借助信息技术,从传统教学围着课本打转的旧有模式中走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介质,赋予史实以更多的形象性、生动性、活泼性,充分增加学生对史实认知、感悟的深度。
2.实现教学的直观性
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严谨特性,给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一道不小的难题。如何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长久而深刻地留在头脑中,又能怀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思考和体悟,出路只有一条——赋文字以可视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应用模拟动画、微视频、影像资料等资料,将历史原貌、氛围、人物、环境,甚至文物、古迹进行还原、动态再现;同时,还可以赋予教材无法承载的声音、氛围烘托等功能。这种把文字转换为可视、可闻的音像,能够融哲理于故事性、趣味性,起到以形象深化印象的作用。这样,不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还可启迪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在时空上拓展教材。
3.建立知识与现实间的联系
读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明智,更在于教会学生“鉴于往事,资于世事”。教材让学生传承历史知识只是目的之一,也可以说成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折射道理、启迪智慧、影响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设计跨时空课件,让历史与时代链接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规劝,或影射,或启迪,快捷而高效地实现以古讽今、以古喻今的目的。
二、将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教学行为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强调的重点之一,把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整合起来,更好地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主张。课堂教学的新形式通常分为“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境或氛围引入→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互动”。尽管形式上叫法不尽相同,但都脱不了这几个要素。
1.课前自主、合作
课前,通常通过设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目标,让学生围绕人、物、事进行查询。人——战国诸子、秦皇汉武、拿破仑;物——四羊方尊、青花瓷、蒸汽机;事——秦灭六国、贞观之治、圈地运动。让学生借助网络查询、下载、自主整理与归纳资料,对将所查询的内容进行合作加工,在知识性中赋之以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或哲理性,以备课上交流展示,以此初步形成鲜活、直观的印象。
2.创设情境引入
创设情境或营造氛围,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课堂初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让学生兴味盎然的进入学习、思考的状态。在“安史之乱”一课,先给学生播放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古诗,然后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谁?说的是什么事?由此引入唐朝由盛转衰学习。学习“郑和下西洋”时,给学生播放了一组泰国三宝港、马来西亚三宝山(三宝井)、菲律宾三宝颜、印尼三宝垄(三宝庙)等地的图片后,问:你知道这些地名中的“三宝”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地名中都有同样的内容呢?使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深入内心,让他们带着发自内心的景仰之情,进入对课文的学习。既烘托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为课堂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3.课中合作交流
在学生进入状态后,第一步,通常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形式可以是实物、图片,可以是动画,也可以是影音资料),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第二步,由小组代表进行组间交流,凝聚共识、去芜存精,在交流互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明朗化。第三步,让每个学生在已明确的知识体系中,将本节课所涉及的资源融进去,形成组织结构图(或绘成知识树)。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现了成果分享。
4.质疑探究互动
历史知识的疑点、难点,很大程度上是由史实与现实的跨度造成的。课堂上,笔者通常把它们转换成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PPT或Flash动画,让学生在类比中解疑释难。例如,学习“战国诸子百家”时,疑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儒、法、道三家思想主张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设计了3个班级生活Flash动画,题目是“上下楼梯”,内容:一名学生下晚自习后快速跑向楼下,3位值班教师看到后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A老师说:“不碰着自己和别人,过去就算了”;B老师吼道:“立即停下,罚站5分钟”;C老师说:“快跑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碰着自己或冲撞他人都会造成伤害,以后一定注意!”然后,我让学生分析:这3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各代表了哪家的思想?你愿意接受哪种教育?你认为怎样的教育更有效?学生通过争论,对原本深奥的儒家的“仁政”、法家的“依法而治(与现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区别)”、道家的“无为而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采取这样的手段,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易于质疑,降低难度,提升学习效果。
三、以现代化手段提升课堂的生成性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看来,学习历史的目的,还要在“知古”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有效“鉴今”,这才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在讲授“对外友好往来”相关内容时,笔者以PPT动画的形式逐一给学生出示了3个动画,每个动画后面设置了1~2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
(1)播放当时《日本书纪》中“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文本,穿插唐三彩、彩绘陶俑、步辇图、西安大雁塔等代表唐代文化的图片,问:外国人眼中大唐是什么样的?
(2)播放古唐装、日本和服、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店面图片后,问:唐朝时外国人为什么称中国人为“唐人”?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在我国这么受追捧?
(3)播放鉴真6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西游路线图,与当今我国的“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图进行对照,同时播放第十届北京亚运会主题歌《亚洲雄风》,问:历史与现实之间有何异同?
讨论中,学生对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的史实进行了再次审思,加深了对唐文化的影响力、中外友好往来概况的理解,并能和当今“两带一路”的宏韬大略进行有机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四、结束语
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核心,课堂是教师践行教育现代化的阵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优化课堂,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成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实践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实现现代化。
作者信息
许金润,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中学,25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