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15-01-31杨迅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故道大堤黄河

杨迅周

(河南省科学院 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

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杨迅周

(河南省科学院 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

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是整个明清黄河故道的最上段。从旅游产业发展背景角度来看,河南境内故道区域有地形地貌特征独特、生态背景良好、特色农业具有一定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一条重要的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特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对区域生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故道区域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特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带为统领,保护故道大堤等历史遗存,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形成一条重要的经济带奠定基础。

明清黄河故道;旅游产业带;区域旅游;河南省

一、引 言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故道即指黄河迁徙、改道后留下的旧河床、河堤、河滩及背河洼地等河道遗存[1]。黄河下游自河南武陟、荥阳以下,河道时有变迁。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徙粗略统计约达一千五六百次,绝大多数集中在下游。下游故道略呈扇形,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州市(旧称霸县)、天津海河入海,最南经由颍水、涡水夺淮河入海(一部分黄河水自淮河循里运河注入长江)。黄河故道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2-6];就故道区域旅游发展而言,多从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角度进行研究[7-9],围绕整个故道区域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展的研究尚未见到。

二、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现状特征

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潘季驯,采用“束水攻沙以水治水”方略,动用了五万民工历时16年,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南北两条大堤,使黄河基本被固定在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这两道大堤就成了黄河故堤,原来的河道就是明清黄河故道又称咸丰故道,行水达300年。明清黄河故道在地图上一般用虚线标注为“废黄河”,它西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北岸)和三义寨(南岸),经豫、鲁、皖、苏四省七市,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套子口入海,全长约804公里。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法,废黄河分为三段,从河南兰考县到江苏丰县为上段,长约300公里;往下到江苏淮阴市为中段,长323公里;最后再到废黄河口,约181公里。在地图上,废黄河的绝大部分是用虚线画出的,代表它时而干涸,时而有细流。地图上只在淮安市以东到废黄河口以实线划出,代表有稳定的水流,那一段也叫中山河,是后来为了治理黄淮而进行人工导流的结果。

明清黄河故道在河南省境内经兰考、民权、宁陵、商丘梁园区、虞城入安徽砀山,面积626平方公里,长156公里,流域平均宽度为9公里[10]。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河南境内故道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地形地貌特征独特

故道地形总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为50~70m,上游陡下游缓,平均坡降为1/5000~1/7000。故道地形起伏,岗洼相向,土质分布不一。黄河故堤弯曲苍莽,巍然壮观,逶迤连绵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豫东平原上,被誉为“古老的水上长城”, 一般堤高十几米,底宽百米。故道内湖泊、森林、湿地、草滩密布,由兰考东坝头湿地,民权县龙泽湖、秋水湖和申甘林带,商丘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梁园区天泉湖、天沐湖和孙福集湿地,虞城县石庄湖、王安湖和田庙湿地等组成,构成了典型的河谷自然景观,碧水荡漾,绿树参天,为水生物的生存及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各种候鸟100余种,生物资源多样性极为明显。

2.生态背景良好

黄河故道沿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故道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3.9~14.3℃,最高温度43℃, 最低气温-23.4℃, 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2500h ,年平均降雨量为711.9mm ,全年无霜期206~218天。区内林木植被茂盛,基本无污染企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理想之地,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增加区域发展的环境容量,大幅提升该区域蓄水能力。这些生态功能,既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可以充分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

3.特色农业具有一定基础

故道区域土地资源丰富,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比较突出,如兰考的小麦种业、特色果蔬种植、泡桐及其加工产品民族乐器,民权的葡萄、苹果园和申甘林带,宁陵的万顷梨园,梁园区的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虞城的万亩杂果和奶牛养殖及加工等。

4.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黄河大堤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沉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清黄河故道大堤特别是河南省境的明清黄河故道大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故道大堤,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明清黄河故道大堤进行修复和保护,使大堤长存,供后人观赏,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此外,故道区域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如兰考的焦桐、焦园和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民权的庄周故里和王公庄画虎村,梁园区的三陵台、清凉寺、刘口古镇和刘灿美丽乡村,虞城的木兰暮宿地等。

三、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故道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使豫东平原形成一条重要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业带。若与鲁、皖、苏合作开发各自区段,还将成为整个华北平原一条重要的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带。这条旅游带既是一条自然生态旅游带,也是一条文化旅游带,如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特性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形成一条重要的经济带。它的科学开发对区域生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以明清黄河故道区域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特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带为统领,保护黄河故堤等历史遗存,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形成一条重要的经济带奠定基础。

四、河南省明清黄河故道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密切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发展基础特别是优势和问题、发展潜力、发展环境和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中长期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布局,拟定发展重点和一批具体项目,并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特别是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2.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特色

故道融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老的人文景观为一体,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厚重的文化历史,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打造高品位旅游产品、发展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坚实基础。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是国家、河南省大黄河之旅的支撑部分,要把这一旅游产业带打造成为集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其中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故道大堤、庄周故里等,自然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一批湖面、湿地和森林公园,红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焦桐、焦园和兰考东坝头、梁园区双八镇毛主席视察纪念地等,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兰考万亩农业生态观光园、宁陵万顷梨园、虞城田庙万亩杂果林等,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民权王公庄画虎村、梁园区刘口古镇和刘灿美丽乡村及一批农家乐等,此外梁园区、兰考等地还可适当开发一些旅游度假区。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经济全方位开放、推动其国际化发展的先导产业,是拉动就业、改善民生、提高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增长性产业,是满足国民精神文化享受、提升文明素质的窗口产业,也是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生态共享的绿色产业,更是活力型创新产业和动力型驱动产业。要在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与农业和新兴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其中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路径是在特色农业深度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增加旅游元素,促进农(农业、农村)游一体,加强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和田园与乡村景观建设,积极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完善休闲农业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组合的完整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支撑能力,加强旅游质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打造一批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地和集聚区。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要求,因此应积极开发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11-12],如健康养生旅游、研学科考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和智慧旅游等。

4.加强区域合作

首先,加强省内市、县(区)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其余三省故道沿线市及县(市、区)开展区域合作,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故道开发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目前尽管各地已开发了一批项目,但基本处于点状开发状态,沿故道统筹的整体带状区域规模开发态势并未形成,而适合大规模开发恰恰又是故道开发的优势所在。同时,由于缺少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导致开发效率较低,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因此需要进行统一组织开发,特别是要在相关黄河故道治理的标准、开发时序、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标准及产业发展定位上提出统一要求。

5.探讨黄河故道大堤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

黄河故道大堤与现有黄河大堤一样符合《世界遗产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也符合《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操作准则》的六条标准,且具有极高的价值,是非常宝贵的遗产。与现有黄河大堤比较,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更较为容易一些。目前学界和社会上均有将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呼吁[13],应积极开展申报研究,待条件成熟后积极实施,以增强保护能力,提高品牌影响力。

五、结 论

河南省境的明清黄河故道是整个明清黄河故道的最上段,明清黄河故道大堤特别是河南省境内的故道大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故道大堤,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一条重要的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特色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对区域生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明确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并探讨黄河故道大堤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

[1]李 民.黄河文化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2]黄以柱.黄河故道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J]. 地理学报,1996,51(2):172-181.

[3]田 颖,李亚光,蒋 航.黄河故道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商丘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00-6802.

[4]臧春林,林 琼,韩 非.对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思考——河北、山东黄河故道区域调查[J]. 林业经济, 2008,(5):37-41.

[5]李 响,吴 曼,邓贺囡,等.徐州黄河故道区域二次开发中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11):416-419.

[6]彭安玉.苏北明清黄河故道开发现状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农史, 2011(1):112-119.

[7]朱 尖.黄河故道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74-78.

[8]史本林,张卫星.黄河故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商丘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6):571-573.

[9]朱 慧,陈志超,曾克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析[J].特区经济, 2009(4):144-145.

[10]王文楷,毛继周,陈代光,等.河南地理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1]娄在凤.产业融合趋势下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嘉兴块状经济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2):60-62.

[12]罗艳玲.基于产业融合的河南省旅游新业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6):77-81.

[13]周 真.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申报世界遗产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144-148.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Old Cours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Henan Province

YANG Xun-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52,China)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Henan Province is the upper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erritory of Henan region are unique topography, good ec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and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form an import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brand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an ecolog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old course region as the basis, to build brand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a guide, to protect the old course embankment and other historical relics, the strengthening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ecology, and for the formation of an important economic zone laid the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

the old course ancient canal of yellow river ancient canal of yellow river of the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ourism industrial belt;ecology;civilization; Henan province

2015-08-12

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GXS2D018);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2014164)

杨迅周,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旅游地理研究。

F592.7

A

1007-9734(2015)05-0059-04

猜你喜欢

故道大堤黄河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黄河』
秋风吹彻(组诗)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