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网络形成与创新
——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2015-06-27余呈先杨国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芜湖汽车产业集群

余呈先,杨国才

(安庆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产业网络形成与创新
——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余呈先,杨国才

(安庆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产业融合;产业集群;网络;吸收能力;创新活动;芜湖;汽车产业

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它对上下游其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主导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创新会始终处于追赶状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家汽车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芜湖汽车产业是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芜湖市汽车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其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以奇瑞公司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聚,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代表之一。因此研究芜湖汽车产业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其他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对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做案例分析,建模求证,得出产业融合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演化变迁的一种主流范式,而对产业融合的界定学界的看法见仁见智,多数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是在社会技术进步和规范重新调整条件下导致产业间技术、业务、经营和市场边界模糊化的过程[1]。本研究从内生视角出发,说明产业融合是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产业内部经济单位之间通过大量的人际和市场联系,形成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而带来产业网络化的过程。综合来说,产业融合包括内部融合与外部融合(见图1)。本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融合协同创新(图1右边的实线框内容),并且认为外部的创新是通过内部主体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内部融合创新体系的延伸。

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紧密相关,刘继、李磊(2008)[2]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产业网络演化的内在机制决定,他构建并分析产品-技术交联的超网络,提出信息、技术和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产业融合做出贡献,并分析了产业网络融合的趋势。格兰诺维特[3]将网络嵌入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在此基础上,张章颖等(2009)[4]认为产业融合视野下,通过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从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两个角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并反过来促进产业融合。产业网络可以促进创新。张玲等(2011)[5]认为集群企业知识创新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网络结构是提高集群内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扩散水平的先决条件, 而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受历史环境及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陈宇科等(2009)[6]研究发现,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形成合作创新网络,企业创新模式由自主创新向合作创新转变。Amara et al.(2005)[7]的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网络形成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创新起决定性作用。Vargo et al.(2004)[8]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创新逻辑是一种协同创新,是众多网络节点企业共同完成的创新形态 。

图1 产业融合协同创新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琳等(2011)[9]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从集群网络的角度来理解,得出的结论是:地理邻近和横向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地理邻近与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可以相互替代,与横向组织邻近互补;直接创新投入和集群发展水平促进集群创新绩效提升。纪雪洪等(2012)[10]认为随着汽车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创新行为也会相应嬗变,对汽车产业竞争力影响模式也不尽相同。支燕等(2011)[11]根据中国汽车产业投入产出情况,实证研究其特征并提出协同和竞争的策略:从单点突破到多面互动的渐进式创新、破坏性创新、逆杠杆撬动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引领。Sumila et al.(2001)[12]以印度汽车产业集群为例,说明产业集群的创新与集群网络密度正相关。庞丽、李显君(2012)[13]以广东汽车产业为例,研究结果发现区域创新环境建设有效促进汽车产业聚集。柯颖等(2011)[14]从整车设计、零部件供应链以及产业组织三个方面研究汽车产业模块化创新模式,并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提出汽车产业模块化创新战略。何琳等(2012)[15]认为政府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当好“推动者”或“引导者”。胡树华等(2007)[16]研究并提出建立汽车产业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二、芜湖汽车产业集群及其创新活动案例剖析

1.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简况

近年来,芜湖市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集瑞江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奇瑞公司的强劲带动下,一大批国内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芜湖,形成了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吴华清等(2008)[17]研究认为,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奇瑞公司为龙头,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但是还存在集群发展层次较低、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方式和市场分布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创新水平。谢晶晶(2010)[18]认为芜湖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肇始期(1992~2000年)、成长期(2000~2004年)、扩张期(2005年~)三个时期。总体看来,芜湖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极大地促进了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发展迅猛,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增加,开放程度扩大。芜湖市政府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 2008年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组织成立了芜湖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特别珍惜目前芜湖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势头。可以说芜湖汽车产业是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一个典型,值得研究。

2.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特征

在基金项目支持下,课题组确定研究方向,拟定调查问卷,对芜湖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芜湖市工商部门的帮助下,联合当地企业管理部门,获得样本基本资料。根据规模、产值、地理位置等因素,选定欲调研企业。然后通过邮件及电话沟通,获得同意后,确定问卷份数,再组织调研人员前往各企业,同企业法人代表或技术主管,展开分类调查与访谈,调查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调查情况统计描述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而来.

从从业人数看企业规模,300人以下的企业累计样本量占74.3%,说明集群内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微企业。从企业存续时间上来看,存在时间在10年及以下的比例为69.1%,说明企业大多成立时间不长,这与芜湖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及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的路径相吻合。企业家主要来自安徽芜湖地区或泛长三角区域,这部分的比例为86.0%,而且企业家性别几乎全部为男性,占到89.0%。另外他们所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高中及以下占到77.9%,大学及以上仅占22.1%。

3.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芜湖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中小企业及低技术水平企业较多,且它们之间竞争较激烈。案例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103家,75.72%)表示产业内部竞争比较激烈,集中表现在低成本生产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行为。多数受访者(83.1%)所在企业近三年对公司业务作了重大改进,大多数(70.6%)受访企业认为本土化的激烈竞争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因。问卷调查显示,产业内企业的具体技术创新形式有:产品质量改进、设计优化、设备更新、产品品种增加、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人技能提升等方面。随着芜湖汽车企业资金实力的增强,加之内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各企业在设备投资方面增长也更为迅速。我们把创新活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产品创新,包括产品设计优化和产品品种增加,如产品线延长,产品大类增加等;第二类流程创新,包括产品质量提升和设备更新;第三类组织创新,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人的技能提升。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而来.

4.基于集群网络和联系不断加强的产业内部融合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都建有研发中心,而零部件企业或配套企业大多没有成立研究中心或技术部门。而且集群内也没有建立起可以共享技术知识、生产知识的平台,产业内企业交流融合行为较分散,或者说没有形成常态化。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特别是非龙头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小,专业程度不高;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品牌;与整车厂之间未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2008年芜湖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的成立,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当期就有108家企业成为会员。行业协会承担起部分原政府的行政职能,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或者产业与政府之间充当桥梁纽带。协会经常开展产业内企业间的联络、组织活动,如倡导行业自律,组织本土企业参与展销会,团购设备和原材料,联合申请或争取政府的产业政策、资金支持等。在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集群网络逐渐形成和联系不断加强,产业内部融合程度不断提高。集群内企业间的业务联系更加频繁,形成了业务性较强的企业网络,这种网络既承载了内部贸易关系,同时还充当了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流动的主渠道(见表3)。

表3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业务关系强、弱联系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而来.

三、模型构建

1.模型构建

根据上面对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的调查,我们构建基于产业融合的企业创新模型。产业内部融合表现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企业个体嵌入产业集群的深度增加,直到整个产业链条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融合是“和而不同”。需要注意的是融合不是消除差异性,而是对差异性的包容,融合过程中每个企业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异质性要素,发挥比较优势,这样更容易达到产业整体的收益最大化。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其中的个体企业保持自己的异质性特点,有利于企业及整体产业集群的创新。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内的企业在频繁的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集群网络,相应地这个网络成为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网络的广度和密度对创新有正向作用。对网络的每个节点来说,它对交流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吸收能力决定节点企业创新能力。另外,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地理距离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当然,还有其他变量对创新产生影响。综上所述,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模型:

INNi=α0+α1N+α2C+α3X+εi

(1)

式(1)中各字符的含义见表4。

表4 创新模型中各字符示意

2.变量测量

虽然整体上有学者把汽车产业划归到高新技术产业,而实际上汽车产业链较长,不能一概而论,整车制造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而普通标准件生产则是低技术产业。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嵌入产业网络的程度、技术(知识)吸收能力、控制变量等进行界定,并遴选合适的测量方法。

(1)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测度方法

创新是汽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保证,汽车产业内企业层面的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产品购买→反求工程、业务加盟特许、兼并合作、企业整体并购、自主创新等。在芜湖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动卓越而显著,也带动了本产业集群配套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了产业内各企业间的融合。除龙头企业和核心部件制造企业,汽车产业内其他的配套企业和零部件生产相关的中小汽车企业的创新以模仿为主要,是属于广义创新范畴。依据上文芜湖汽车产业集群案例调查分析结果和创新活动的分类,结合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近7年创新活动类型的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并进行赋值。当企业没有创新时赋值为0,即0=没有创新;当企业涉及一种或两种类型的创新时赋值为1,即1=一类或两类创新;当企业涉及三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时赋值为2,即2 =三类创新。特别说明,为拓展对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这两类创新影响因素差异性的理解,我们在回归模型中把两者视为虚拟变量。

(2)企业的网络嵌入及其测度方法

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网络是一个产业内部融合的重要表现,网络关系为集群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与平台,是产业融合促进创新的内生性要素,是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组织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产业集群网络企业的数量越多,结点越多,网络越大,凝聚力越强,关系势能越高,知识扩散速度越快,获得知识的丰度越高,对创新的驱动力就越大。所以,我们可以用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伙伴的数量num_part度量网络嵌入程度。对单个节点来说,其发出的链接越多,商业联系越多,企业知识可拓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越大。致密的产业网络可以带来高互信或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高信任度有利于减少机会主义风险,进一步促进信息交流。如果市场机制薄弱或缺乏,信息交流则在信任和人际关系纽带条件下更有效。Rousseau et al.(1998)[19]提出威慑、计算或理性、关系三种形式的信任。蔡宁(2005)[20]认为网络关系可以创造,进而解释企业群体创新和绩效。企业拥有的、嵌入网络的资源集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克服知识转移惰性,促进创新。综上,本研究引入“业务合作伙伴的合作持续时间leng_coop”和“亲缘关系虚拟变量relt”两个变量进一步度量网络嵌入程度,前者反映长期关系发展的信任,以合作关系存续时间衡量,后者为虚拟变量反映基于家族纽带的依赖性信任。

(3)吸收能力及其测度方法

吸收能力表征企业对新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接纳水平,在高科技企业大多以员工所受教育程度来衡量。考虑芜湖汽车产业的特点,是高科技与标准化生产的结合,所以员工的工作经验、从业时间很重要。企业吸收能力可以从企业员工和企业管理层(以企业家为代表)来考察。首先,我们采用员工在企业内的平均从业时间(月)month_wrk来衡量员工的吸收能力。通常情况下,员工在某一行业工作时间越长,获得的技术能力越强,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领悟性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突出。其次,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企业家是中小企业的集权者,是创新驱动者。故本研究把企业家资本作为测度吸收能力的指标,以其受教育程度edu_ent来测度。而且,企业家的从业经历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以企业年龄firm_age来测度。

(4)控制变量及其测度方法

根据实际引入控制变量:企业规模,本研究通过员工人数来衡量企业规模catg_emp,并把企业分为1~50人、51~299人和300人及以上三种规模;企业家地域geog_ent这个虚拟变量,若为芜湖或泛长三角区域则为1,否则为0。各变量内涵及样本统计描述见表5。

表5 变量内涵及其统计性描述

续表5 变量内涵及其统计性描述

数据来源:根据Matalab运算结果整理而来.

四、实证分析过程

1.回归估计结果

基于表5,对式(1)进行拓展,则:

(2)

采用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的最大似然(ML)法求解上述创新方程。为研究方便,不妨假设一

个递归结构,即只存在从网络到创新的因果关系,不存在从创新到网络的回路。式(2)转换为:

Ni=θ0+θ1Wi+μ2

(3)

式(3)中M表示创新方程式中不包括网络N的自变量的一个子集,W表示网络简化形式方程中的外生变量集合。Ordered Probit估计的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第2、3、4列的结果由式(2)得来,第5、6、7列由式(3)得来。两个方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式(3)强化了式(2)的结果。

表6 Ordered Probit 估计结果

数据来源:根据Ordered Probit运算结果整理而来.

2.结论

根据表6得出以下结论:1)主要解释变量交流企业数量ln(num_part)正向支持创新。表6中的第4行第5、6、7列表示企业对外交流的频次增加一倍,导致高创新的可能性增加39%,中等创新的可能降低12.1%,无创新局面的可能性降低27%(表中其他行的变量对应列的解读,如此类似,后面不再一一展开赘述)。ln(num_part)2所在行数据表明,引入变量的二次项,则这个作用会反转,也就是这个变量与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适当交流促进创新,冗余交流阻隔创新;关系变量ln(leng_coop)正向支持创新。发展并拥有长期值得信任的伙伴企业,有利于创新活动涌现;edu_ent企业家所受教育变量、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向显著支持企业创新活动。2)亲属数量relt这一变量对高创新活动支持不显著,反而导致中等程度或者无创新的可能性较大,这与家族企业姻亲关系带来的封闭性有关,这与我们调查中所观察到的情况比较相符合;ln(month_wrk)员工从业时间变量在两个模型中均未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说明经验曲线或学习曲线不能通过从业时间这个变量得到反馈;企业年龄firm_age对创新有显著负向作用。

五、对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调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的数据资料,对该案例进行分析,以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网络的程度表征产业融合,并利用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做回归分析与鲁棒检验,研究汽车产业融合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根据文中结论,为促进区域汽车产业(或许对其他产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融合与创新,提出以下简要对策与建议:

1.强化产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

这种交流本身可以促进创新,通过交流形成企业关系网络,加速产业融合后,又会强化这种功能。研究表明,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网络的重要表征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对象的数量与频率,数量和频率越大,对创新的促进越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强化这种交流:一是政府部门主导,通过政府的企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或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民间协会推进,通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促进产业的自律、沟通、宣传和良性发展;三是企业自身寻求,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和目标,扩大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产品互购、利益分享、资源共享等。

2.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

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关注自己的利润创造,还对员工、企业伙伴、消费者、社区和环境负责。唯其如此,才可能和这些个体建立长期的合作与协同关系,强化关系长度的正向作用,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众多研究者通过博弈论证明的结论:相互忠诚,维持长期合作是达到双赢的唯一路径。

3.构建产学研创新协同平台,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

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强化教育变量对创新的正向作用,弱化企业年龄对创新的负向作用。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协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家或企业员工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此外,产学研创新协同平台,对企业集群网络的密度和产业融合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

在产业发展初期,龙头企业对吸引投资、聚集企业有重要作用,有示范效应。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提高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激发其他中小企业创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1]周振华.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18.

[2]刘 继,李 磊.基于超网络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34-436.

[3]郭劲光,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3,(3):79-86.

[4]张章颖,陈莉平.产业融合背景下产业合作网络的嵌入性竞争优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8):69-72.

[5]张 玲,李淑芬,马鸿佳.集群网络结构对知识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以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1,(4):62-66.

[6]陈宇科,喻 科,孟卫东.基于价值网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55-60.

[7]Amara N, Landry 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novelty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1999 statistics Canada innovation survey[J].Technovation,2005,(25):45-59.

[8]Vargo S, Lusch R.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7.

[9]李 琳,杨 田.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1,(9):133-143.

[10]纪雪洪,吴永林.产业政策导向与汽车产业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84-87.

[11]支 燕,白雪洁.中国汽车产业的协同演进特征及协同度提升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1,(7):76-85.

[12]Sumila,Gulyani. Effects of Poor Transportation on Lean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Auto Industry[C].World Development,2001,29(7):1157-1177.

[13]庞 丽,李显君.汽车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30-132.

[14]柯 颖, 邬丽萍.汽车产业模块化创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68-72.

[15]何 琳,蒋 兵.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2,(7):11-18.

[16]胡树华,张冀新.基于产业融合的我国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6):34-36.

[17]吴华清,刘志迎,李 静.芜湖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式集群发展调查、评价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8,(10):88-91.

[18]谢晶晶.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芜湖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25-28.

[19]Rousseau D. et al.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 cross- discipline view of trus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393-404.

[20]蔡 宁.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J].科研管理,2005,(4):81-87.

责任编校:田 旭,马军英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Network and Innovation Promotion Based on Wuhu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YU Cheng-xian,YANG Guo-ca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133, China )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a national strategy, coupled with the urgent need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Wuhu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 typical product of central area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Firstly,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Wuhu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thesis carries out case analysis. It concluded that: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cting on industrial network formation and increas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n,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regression model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It studies show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exchange partners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verted U typ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network structure; long-term cooperation partner trust,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ctivities emerge; in absorptive capacity variables only entrepreneur education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enterprises age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Finally,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dustrial cluster;network;absorption capacity;innovation;Wuhu;automobile industry

2015-08-13

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50205204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92)

余呈先,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知识管理。 杨国才,男,安徽安庆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

F426.47

A

1007-9734(2015)05-0007-08

猜你喜欢

芜湖汽车产业集群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