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体课程教学服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5-01-31林甲换
□林甲换
高职公体课程教学服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林甲换
当前高职公体课程教学观念滞后,面向未来职业适应性不明显,公体课程设置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病。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公体课程教学项目,高职院校公体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要协调一致;公体课程应该尽量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安排体育训练项目与专业紧密结合;当前教师考核方式和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公体课程教学服务专业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公体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如何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达到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公体教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纲要》对学校公体教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高校可以自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设置课程、安排教师等,这样就为高校发挥自主性建设公体课程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一、当前公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公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观念滞后与面向未来职业适应性不明显两个层面归纳如下:
(一)公体课程教学思想滞后
1.公体教学研究的创造性不足,导致理论层面的缺乏,无法有效指导我国高职院校公体教学的改革。有关公体课程教学的研究多是策略性的意见,具体可操作的研究成果较少。有的研究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查,但是比较表面,分析结果偏向于描述性数据,没有更深入的因果分析。另外,对学生个性化的研究也较少,对国外公体教学的先进研究成果吸收不足,如美国有一项创造性的体育研究,针对运动游戏(Exergame)即体育运动结合的数字化游戏,该研究指出“运动预习能够直接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也能够帮助运动技能想生活其他活动的迁移”[1]。美国体育教育指导指出对于学生而言,“每天60分钟或更多时间的体育活动是比较合适的”[2]。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游戏。针对当前学生玩游戏的时间增加而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在公体教学中有效结合体育与运动技能是加强公体教学的一个手段。
2.公体课程教学观念滞后,无法与时俱进。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公体教学无法紧跟高等职业教育的变化上。目前,随着招生策略的不断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公体课程教学对象变得复杂化”[3]。公体教学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初中或者职业中学的毕业生,而且即使是初中或职业中学的毕业生,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他们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身体素质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高职院校教育对象的改变,高职院校的公体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均应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然而绝大多数的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点,致使办学思想落后。另外,一些高等职业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盲目向普通高等学校看齐,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公体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混乱的原因之一。
3.对公体课程教学传统观念上的误解。公体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这点已经得到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共识,然而,问题就在于传统观念认为身体健康,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水平的人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就更容易,这种习惯性的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斟酌。事实上,不少研究表明为了更顺利地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必须发展与这项具体专业对应的最重要的身体素质。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运动员并不能更容易地学会与他运动项目无关的专业技能,比如让游泳运动员学编程,恐怕就很难比身体素质一般的软件工程学生要有优势。然而,“除了专业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外,其他与职业不是那么紧密相连的身体素质也不能忽略”[4]。
(二)公体课程教学面向未来职业适应性不明显
1.公体教学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杨金土指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具有针对的职业教育[5]。其教学应该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公体教学,大多忽视学生的岗位职业适应能力,没有针对特定的专业或考虑到面向未来职业适应性,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公体教学体系存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体育教材体系内容不合理”[6]。我国目前的高职公体教学常常将重点放在追求教材系统化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妨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教学质量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般具备体育技能而普遍缺乏对于公体教学的重视,在公体教学方面的知识吸收不足,因而,无法承担起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个性化发展;第三,随着学生数量快速的增加,体育教师面临日益繁重的工作量,难免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2.公体课程设置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病。职业不同的需要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因此,公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就应该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7]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体课程教学整齐划一,教学目标不清,设置课程很少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型的学生。教学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习得体育保健与运动健身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将来工作的过硬的身体机能与素质。
二、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公体课程教学项目选择
高职院校的公体课程教学应注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设置高职公共体育项目教学,建立公体教改目标。
(一)明确高职院校公体课程教学的观念
“学校到生涯”(STC)为目前美国职业教育的主流理念,“职业教育应该服务于学生顺利从学校毕业,进而融入社会。”[8]如何实现该理念?除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应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技能的教育。职业体育是有目的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开展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并进行特定的身体运动技巧与技能的锻炼。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体育观念是终身学习观念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延伸,只有在终身体育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应对未来面对的各种工作情境。
(二)明确不同专业对于公体课程教学的需求设置项目
张钦曾经进行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公体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他将工作类型分为“伏案型、站立型和运动型职业”三类[9]。他的调查报告显示伏案型职业容易引起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疾病,瑜伽、形体、拳击、韵律操等体育项目较为适合这类群体。就站立型职业类型群体而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胃下垂、人体协调机能下降等现代职业病,则应该重点发展躯干肌肉力量,加强上下肢力量,胯关节柔韧性等。针对运动型职业人群容易出现过度疲劳、心血管疾病,增强耐力、锻炼力量素质的项目如爬山、远足、郊游、长跑、游泳等更为适合。叶松则更为具体地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素质的需求进行划分为“机械安装类、土建类、计算机信息类、医学类、土建类、服务类、艺术类、法律财经类、航空航天类”[10]九大类,高职公体课程教学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公体课程教学项目。
(三)改革教师考核方式和学生的评价方式
公体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辅之以相应的评价方式才能有效实施。针对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项目,高职院校需要对体育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师考核方面,注意教师体育价值观的评价,加强教师对专业公体教学的技能与素养。就学生而言,应该改变只注重成绩的评价方式,从多方面测评学生的体育素质。张仲景等指出“公体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习得程度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11]。只有达到第三个阶段才能意识到自我对运动的需要,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为将来从事不同职业培养不同身体素质的能力。
三、公体教学项目要适应专业课程教学
(一)高职公体教学适应专业课程教学开设训练项目
公体课程教学在教授内容上有所偏重,这是由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如我校正在开设体育教学项目为:舞蹈、健美操、柔道、太极拳、瑜伽等,此类体育项目主要以健身目的,动作得体大方,侧重力量和柔韧性的训练,能使学生身体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锻炼,令其身体匀称,体形健美,风度优雅。球类项目则更讲究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实效性大。游泳项目则注重心、肺的耐力和协调性的锻炼。总之,不同体育项目各有其特点,锻炼效果不同,但又相辅相成。因而,选择适合专业教育的体育运动项目会又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1.建筑、园林专业。园林与建筑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面向园林公司和建筑工地就业,前面我们归类为运动型职业,园林专业、建筑专业构成的要素是山、水、树、石、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机具、设备、搬运需要一定的体能,对身体素质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因此在公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要多运用心肺耐力与力量耐力训练项目进行教学,如游泳、摔跤、耐力跑等。
2.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毕业后会从事需要与不同人打交道的工作,这类学生的培养需要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商务礼仪。因此,高职公体教学中就应针对性的开设培养这些能力的课程,如瑜伽、拉丁舞、交际舞、国际舞蹈等课程。
3.计算机、文秘类专业。计算机、文秘类学生毕业一般面向企业就业,工作环境特殊,对手指灵敏性、反应速度、爆发力、动作准确性等素质要求较高,还要培养适应大强度工作需要,在公体教学中根据专业需要多运用各种球类、轮滑、健美操、长跑、跆拳道、拳击等项目。
(二)高职公体课程教学服务专业特点方面的体能准备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学生必须学会适应乏味紧张的流水作业,同时需要忍耐搬运各类设备、噪音、机械震荡等对身体的压迫,更有甚者,还需承担在室外难、险、高的环境下完成高精度的作业。这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能提出了挑战,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培养,更要培养他们与职业特点紧密相关的职业体能。因此高职公体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专业体能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抗挫折能力准备。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自身情绪调节、人格发展、交友、择业求职、社会适应等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抗挫折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体育锻炼对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因而必须发挥高职院校公体教学的作用。当前最前沿的训练抗挫折能力的强化课是指在高职公体教学中应用互动式的趣味游戏进行学生的抗挫折训练,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教改途径。例如跆拳道教学,由于跆拳道运动攻守对抗竞争在狭小的场地上,快速近身进行对抗,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抢夺主动权并进行有效得分,其拼技能、拼智力、拼体能、拼力量、必须要有一定的智慧,还需要特殊的体能,勇敢顽强作风,坚定意志和必胜精神。
2.力量素质准备。力量素质指人的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舒张和收缩)时克服内外工作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因素。例如,一个人若要跑得快就必须拥有强健的腿部力量,若要攀爬或提拉重物则就需要较强的上肢力量。所以力量素质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也是进行一切体力劳动和各类体育活动的关键。公体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力量素质训练,如蛙跳、杠铃深蹲起、引体向上、俯卧撑、立定跳远、负重跑等。但是力量训练有一定的风险,因而在学校公体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强度的训练。
3.灵活性、柔韧性准备。灵活性是指人的一种应急反应能力,它涉及人的思维灵活、动作灵活。动作灵活性根据不同身体部分又分为手、脚和腰部的动作。柔韧性则指物体或人体受力后,不容易发生折断现象的性质。因此,高职院校公体教学中多运用原地单双脚跳、压腿、压腰、健美操、跆拳道品势、跑台阶、各种变向跑等。如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是否灵活,除了各种技术熟练掌握外,更重要取决于掌握熟练步伐移动,步伐移动快的队员在比赛场上能体现快速、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
4.心肺耐力准备。心肺耐力是指心、肺和血管为肌肉在运动时输送氧气,利用氧气产生能量的能力。心肺耐力是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特别是预防各类职业病和慢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现象并不乐观。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肺耐力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而,提出一个针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肺耐力的解决方案破刻不容缓,要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关于心肺耐力的科学认识。首先应从观念入手,向学生展示健康的心肺耐力观念,即了解什么是心肺耐力以及它的重要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自我管理,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锻炼自己的心肺耐力,即获得训练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形成一个关于心肺耐力的比较系统的认知,,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锻炼。在公体教学中可以运用变速跑、游泳、长跑、跆拳道、各种球类等项目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心肺功能。
高职院校体育项目开设较丰富的基础上,应尽量与专业特点实际情况出发,安排体育项目与专业紧密结合。使公体课程教学改革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课程服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前教师考核方式和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公体课程教学服务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改革必须在相应的评价方式下才能行之有效。针对与专业相结合的体育项目,高职院校需要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进行相应的改革。
[1]Staiano A E,Calvert S L.Exergam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Physical,social,and cognitive benefits[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11,5(2):93-98.
[2]Slater S J,Nicholson L,Chriqui J,et al.The impact of state laws and district policie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ess practice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sampleof USpublicelementary schools[J].Archives of 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2012,166(4):311-316.
[3]刘艳霞,赵晓红.职业中学体育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72-73.
[4]曲宗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29-31.
[6]游蕴琦.对高校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140-141.
[7][8]杨华薇,杨美华.高职院校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
[9]张钦.高职院校结合专业类型设置体育课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32-133.
[10]叶松.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44-46.
[11]张仲景,田立刚,郝建.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105-106.
责任编辑时红兵
林甲换(1982-),男,浙江温州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学。
G712
A
1001-7518(2015)08-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