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探析——基于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审视

2015-01-31袁阿会李向东

职教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力校园文化职业院校

□袁阿会 李向东

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探析——基于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审视

□袁阿会李向东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后盾。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软实力是职业教育的精神性内隐存在,而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则是职业教育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软实力内涵应该是国家或民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知与思想理念,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则是其表征文化。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存在发展困境:缺乏自身的特色理念文化;内外部动力机制不协调;职业教育文化发展途径缺乏有效性。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必须实现突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建设内外统一的动力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

软实力(Soft Power)是一个外来概念,它的最初研究也不是体现在教育上,而是政治之中。它最早由哈佛大学约瑟夫·S·奈(Joseph S.Nye,Jr)教授于1990年提出,随后对软实力的研究开始拓展到包括文化、教育、经济等各方面。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或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1]。实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表现为诸如国家所拥有的人口、领土、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等;而现在来讲,实力更多地表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经济增长等。实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有了软硬之分,是物质性的外显存在和精神性的内隐存在。职业教育的实力存在硬软两方面。职业教育硬实力是指职业教育显性存在的物化状态,如职业教育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设备、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的操作与服务能力等;而职业教育软实力是职业教育隐性存在的精神状态,如与职业教育发展适应甚至是应当如何发展的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能人才的价值观念、职业教育吸引力及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或应有的影响力等。虽然研究者对软实力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但文化无疑成为了软实力的重中之重[2]。职业教育文化是职业教育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制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的价值观念以及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都是由职业教育文化来引导的。

一、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是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思想与理念,是职业教育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表征了职业教育软实力的认同力。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是在不断变迁不断生成的。某种文化一旦生成,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则会渗透该领域人们的生活,深深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乃至带来社会理念的变革。职业教育文化是职业教育生存的土壤,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理念促使职业教育文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力量,引导并助推职业教育积极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自滥觞于近代洋务运动以来,历经百余年发展,职业教育文化的变迁始终作用并深深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西方国家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也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变革,职业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一大批近代资产阶级的开明之士提出了“自强”口号,试图“以夷制夷”,首先就是要建设自身硬实力——坚船利炮。他们创建了西式学堂,肇端了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他们并没有实现“自强”的目的,但他们引发了职业教育在我国近代发展的呼声与思潮,带来了西式职业教育文化,为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真正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中国依然灾难重重。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家基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怀,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他们教育救国的方式,积极投身职业教育,引发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潮。我国职业教育的真正兴起与发展是在新中国以后。一方面,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经济腾飞的事实有目共睹;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技能操作者与服务人员,发展职业教育成了整个社会的呼声。研究西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探索我国自身职业教育发展成为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思想与共同理念。可以看到,从洋务运动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强”来抵御外侮的思想,到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潮,到现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凝成职业教育发展氛围、通过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实力的思想与理念,职业教育文化始终作为隐性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知与思想理念,应当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而其外在表征形式则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这是由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决定的。内涵文化与这种外在的表征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内涵文化会影响表征文化的发展方向,表征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同样会反作用于内涵文化,促进与发展内涵文化。而且,这种内涵文化要让受职业教育者接受,需要通过表征文化来对他们进行影响。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作为职业教育文化的表征文化,将会是发展职业教育内涵文化的重要方面与重要助推力。

二、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困境

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困境最为重要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文化困境。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国家的文明史也是教育史。孔子时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对于有知识有智慧的人,要虚心学习并表现出极大的敬意。但是在重视知识和智慧的同时,又产生了对于无知者的歧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学而优则仕”发展到后来,读书做官成为人们的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汪洙这首“神童诗”代表了古代读书人对知识的异化心态——重知识学习对道德修养的形成与提升,轻知识的实用,尤其轻视体力劳动,职业教育毫无地位可言。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职业教育规模堪与普通教育媲美,占据教育系统半壁江山的今日,职业教育的地位仍显低下。职业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人类的历史也是职业史。职业只有分工不同,却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创造了职业,却又在试图“逃离”职业、鄙薄职业。归根结底,这是职业中也是教育中的文化病态,且这种文化病态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文化病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个体而言,主要指受教育者和学生家长,渴望在原来学业的基础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却只是在普通教育无门时才会选择职业教育,适合技能工作却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和从事技能工作;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在明确表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巨大作用的前提下,却对职业教育关注不够、忽视甚至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文化困境还体现在职业教育历史发展中缺乏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造成职业教育文化的畸形。职业教育肇端于近代中国是以“自强”为目的的,统治者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教育来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以抵御西方。民国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盛行,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大批实业教育家、实业家主导了当时的实业教育思潮,试图“实业救国”。不可否认,近代实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建立、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忽视其时代文化、试图强制西方实业文化进入中国,尤其是清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业教育方针,在旧中国实现其实业理想就是一种奢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一面倒地偏向苏联,开始全面学习苏联,职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开始探索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文革”使得这种探索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迅速恢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职业教育发展仍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太注重社会需求的外部动力,忽视了个人发展需求的内部动力。再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数量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都已经达到了与同级普通教育相当的程度。然而,职业院校却仅仅成为了这些学生接受技能培训的场所,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方面,并未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文化受政治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缺乏适应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说,从外部来看,职业教育缺乏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应有的特色理念文化;二是从职业教育内部自身来看,职业教育文化定位过分注重“市场需求”的外部动力,个人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三是缺乏有效合理的发展职业教育文化的途径。

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突破——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对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窠臼的突破,就必须要重新思考和塑造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位置。重新建构的职业教育文化应该成为批判职业教育文化之中病态文化的“另类声音”[3]。

重新建构的职业教育文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体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软实力诉求的文化。所谓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是指在“职业教育体现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4]。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这正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昭示着软实力成为实力战略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持久力。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促使职业教育拥有更为卓越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5]。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所遭遇的理念、动力与途径困境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内涵发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是解决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困境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它是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有关职业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是在立足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创新地、科学地建设适应我国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是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保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6]。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应该是以形成全社会范围内正确合理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关键是以人为本形成内外统一的动力机制,发展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中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其有效途径。

(一)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教育理念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就要搞清楚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的情况。一方面,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传统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他文化,包括职业教育文化。民族文化对职业教育文化的烙印是深刻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英国的绅士文化致使英国忽视职业教育,只在宏观层面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7]。另一方面,我国正在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制度以及职业教育文化,借鉴其中为我所用的有用养分,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经验。职业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建设正确合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核心。这种理念应该是具有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宜职业教育发展、为大众所接受的,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职业精神,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终身教育理念、人本理念等,这些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可借鉴性的理念都可以用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上,要坚持立足本土与国际接轨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8]。

(二)以人为本建设内外统一的动力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涉及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主张论争。“个人本位论”主张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倡导个人自身完善与精神发展;“社会本位论”主张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然而,不存在无个人的社会,也不存在无社会的个人。“市场需求”或说“社会需求”被视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最大理由”,而发展职业教育却“不可能无视人的存在而单有空洞的市场”。在职业教育中,个人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社会需要则是其外部动力。单纯的强调外部因素,过分追求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主体需要——职业教育受众的个人价值,结果可能是构成无个人的虚无社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要注重实现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统一,“才能在社会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9]。其中,以人为本是关键。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并非忽视社会需求,而是注重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将社会需求外部动力构筑在个人价值的内部动力基础上,通过内力推动外力,最终实现内外动力的统一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文化的一把利剑。教师通过文、史、哲、思政和艺术课程的教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与观念的熏陶与感染。因此,首先应积极建立专职人文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人文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广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人文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改革人文教师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建立人文教育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人文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其次,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参与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和融合。通过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强的教师队伍,以高尚的人格教育人,以良好的师德熏陶人,以崇高的境界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10]。

(四)发展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笔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更为具体化的表现为具有地方特色,乃至具有各自的院校特色。比如,某个市县区域的电子产品生产加工鼎盛,是该区域的支柱性经济产业,那么该区域的经济特色就会显著地反映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反映在当地职业院校的强势学科,成为院校特色。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体,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职业教育文化的表征文化。因此,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阵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软硬两方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硬实力是指以物化形态存在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而其软实力是指其精神氛围,包括师生思想、价值、道德等观念所体现的校园精神。[11]要实现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则更要注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即其精神文化,这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当然也不能排斥其硬实力建设,这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三个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12]。贴近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等观念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要素。贴近职业,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培养的服务与操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或是企业文化参与构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尽早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贴近社会,这是因为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学生始终是在社会中,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贴近社会有利于学生认清其社会角色,增强其社会认同感与责任感。

[1]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8.

[2]张光山.解读“软实力”[J].工会论坛,2008(1):135.

[3]邹赞.重估文化的位置——兼论新自由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危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1.

[4][8]蒋旋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0):5-7.

[5]袁华明.对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5 (11):16-17.

[6]韩美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多维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9-13.

[7][9]徐平利.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31.

[10]张小军,李随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探析[J].职教论坛,2012(6):12-13.

[11][12]赵丽敏.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1(22):68-71.

责任编辑韩云鹏

袁阿会(1988-),女,河南安阳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论;李向东(1964-),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论。

201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的认识论研究”(编号:DJA130338),主持人:梁卿。

G717

A

1001-7518(2015)08-0029-04

猜你喜欢

实力校园文化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实力抢镜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