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效应
2015-01-31周全明
周全明
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效应
周全明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定位使中原根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祖亲、宗亲、本亲、族亲和乡亲。其功能效应随着形态特征的丰富而表现出维系与认同、整合与凝聚、标志与品牌等互惠共生的情状。
根亲文化;形态特征;功能效应
随着全球华人故里寻根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根亲文化成为各界深入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原根亲文化以其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使中原越来越成为中华根亲文化的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寄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要把中原打造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无论是现实的形势发展,还是国家的战略统筹,中原根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进入一个新时期,要求重新审视中原根亲文化资源的新变化、新情状,对其功能进行全新探索和深入论证并挖掘。
一、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生态环境
(一)中原文化生态的新变化
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化生态是人、事、物之间以及人、事、物与自然或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简言之,文化生态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中原文化生态也就是人们在中原社会发展中的日常生活状态。自然的生态存在着自在自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文化生态更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样式。因此,中原文化生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存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从外部刺激中原文化生态发生新的变化。譬如,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在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到大陆寻根问祖,并带动海外华人到国内认祖归宗,中原根亲文化逐渐从隐性变为显性,中原文化生态内部随之发生适应性变化。中原文化生态的新变化首先表现在此中原非彼中原也。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中原”的概念呼之欲出,河南某高校已经成立新中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生态的新变化还表现在中原文化多元并举与交互帮衬。例如,河洛文化一度作为中原文化研究主体,现在不仅河洛文化成为根亲文化一部分,且还出现中原文化之农耕文化、古都文化等多种“根”文化并得到重视,根亲文化内先祖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等相互阐释、交流、汇聚等。中原文化生态的新变化促使中原根亲文化也随之发生新变化。
(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新境界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即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实质上也指明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涵:一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文化基础是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主体主要构成的中原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标志性文化资源之一便是具有全球华人文化意义的根亲文化资源;三是中原文化中具有体现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资源;四是通过民族特色文化的国际品牌性表达来创新发展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提高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涵也表明了中原文化生态的新变化以及中原根亲文化生态环境的新变化,同时也将中原根亲文化生态提升至新的境界。这种新境界表现其一是中原根亲文化的品牌塑造与价值提升,二是中原根亲文化生态及根亲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创新。这就要求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新境界下,重新认识并总结中原根亲文化表现及其特征、中原根亲文化价值效应及品牌塑造。
二、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形态特征
(一)人文始祖之祖亲
中原地区民众有浓厚的神灵崇拜信仰,这种神灵崇拜与中原地区民众尊老尚祖的伦理习俗相结合,将神灵崇拜家庭化,将神灵家庭成员化尤其是祖先化。如称太昊伏羲氏为人祖爷,称关公为老关爷,称玉皇大帝为老天爷,称西天如来佛祖为老佛爷,称灶君为老灶爷。因此,中原具有浓郁的祖先崇拜氛围,这种祖先崇拜与南方及部分族群对家族祖先的家族祖先崇拜有所不同,它具有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以人文始祖等为中心的庙会。如太昊伏羲陵庙会,被老百姓称为“二月二会”,会期一个月。庙会期间,临近各省甚至远至北京、天津的民众都来给人祖爷进香。中原地区的始祖崇拜还有新郑黄帝祭祀、西华女娲祭祀、泌阳盘古祭祀、内黄颛顼帝喾二帝祭祀、濮阳舜帝祭祀、沁阳神农祭祀、鲁山尧祠等。浓郁的“三皇五帝”始祖祭祀氛围及境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潮,将这些人文始祖从民间搬向庙堂,从普通老百姓的自发祭祀演变为官方的自觉祭祀。中原始祖文化逐渐成为中原根亲文化的主体,人文始祖成为召唤全球华人的“老祖爷”。
(二)姓氏之源之宗亲
随着姓氏研究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中原作为中华姓氏之源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一项“根文化”研究中涉及的具有开发价值的341个姓氏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其中前100个大姓中有97个姓氏均与河南有关,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如濮阳之张姓、卫辉之林姓、鹿邑之李姓、淮阳之陈姓、灵宝之杨姓、鲁山之刘姓、潢川之黄姓、邓州之邓姓、汝南之周姓等。近年来,中原诸多姓氏发源地开始对姓氏祖先或名人进行祭祀,吸引了境内外族人前来认祖归宗。如鹿邑之老子祭祀、潢川之春申君祭祀、鲁山之刘累祭祀、卫辉之比干祭祀、濮阳之挥公祭祀、灵宝之杨震祭祀等。姓氏发源地的姓氏祖先祭祀是中原根亲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浓郁的姓氏家族祖先崇拜氛围,吸引了境内外同氏宗亲会寻根问祖。淮阳更是以伏羲定姓氏、以“风”为姓开创中华姓氏源头而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给海内外华人提供了追根溯源、祭拜人祖的圣地和机会。
(三)华人故园之本亲
戏言“五千年历史看河南,三千年看陕西,一千年看北京”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文明史的大略定位,同时也透露出河南在海内外华人心目中根亲祖地和精神家园的印象。上述人文始祖及姓氏之源的论述已经提供中原作为华人故园的有力佐证。近年来,到中原地区河南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海内外华人日益增多,落叶归根、共叙乡情是中华伦理道德,也是华人礼不忘本的精神习俗。在台湾百家大姓中,约有60个姓的族谱里均记载着其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1]。“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从固始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和向往,络绎不绝地回到固始寻根谒祖,“光州固始”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精神故园。固始县通过举办根亲文化节,确立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地位,实现了海内外华人认祖归宗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思路,华人故园也成为中原根亲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越来越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因此,凭借始祖圣地、姓氏源地、故园领地,河南作为全球华人认祖归宗地和精神故园地的地位逐渐突出出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正是对这一突出现状的高度概括。因为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和祖地文化正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鲜明构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正是要在作为始祖圣地、姓氏源地和故园领地的河南进行。
(四)台湾村之族亲
台湾陕西村闻名两岸,大陆河南有个台湾村也被发现。据邓州市官网介绍: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如同陕西村的被发现出于“陕西国小”的偶然一样,台湾村的出现也是基于“高山族”村民的偶然发现。随着台湾村的被发现,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阿里风情园”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2005年,台湾邹族陈姓族人到邓州寻亲。2009年,台湾村高山族寻亲团到台湾阿里山乡特富野社,见到了同根同族的陈姓族人,实现了他们多年的寻亲夙愿。
(五)新移民之乡亲
南水北调工程开启后,河南南阳移民数十万,为了数十万移民的思乡之情,南阳市淅川县于2013年4月4日清明节组织了首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来自青海贵南、湖北荆门、郑州、新乡等地的移民代表700余人团聚在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寻根拜祖。首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主题是“融情、融心、融根”,即融淅川广大移民之情,融淅川全县人民之心,寻淅川四十万移民之根。为了让京津人民喝上放心水,从1959年南水北调开始到2012年3月基本结束,淅川有近40万人响应党的号召,远离故土,奔走他乡。对每一个移民来说,血浓于乡水,根植于乡土,大水淹没了家里的一切,却无法淹没移民们对故乡的思念。为了留给故土移民们一个思乡探亲、寻根问祖的地方,淅川县一位民营企业家移民自筹资金建造了南水北调寻根文化苑,并将移民留在故土的名贵古树移植苑内,让移民的根与这些古树永远血肉相连。移民代表们吃着“大锅饭”,酸菜炖肉、丹江鱼等家乡菜,喝着小米黄酒,让远走他乡的故人重温故园记忆,感受家乡温暖。中原民众受传统文化浸润而连续不断,一直以来安土重迁,但为了国家大局,服从全国发展统筹,不仅创下新时期的移民精神,更创造了新时期血浓于水的根亲,丰富了中原根亲文化的内容。
三、新时期中原根亲文化的功能效应
(一)维系与认同
中原根亲文化多彩多姿,从挖掘现状来看,诸多根亲文化资源如“光州固始”、台湾村、太昊伏羲陵等全国绝无仅有,因此,中原根亲文化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如上述始祖文化之祖亲所论,中原根亲文化最丰厚的内容乃是人文始祖之祖亲、华夏故园之本亲。祖亲和本亲体现的分别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始祖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来讲,具有华夏一家亲的亲情维系和认同功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讲,也具有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意义。因此,中原根亲文化具有全球华人情感维系和认同的功能。从每年太昊陵“二月二”古庙会每日数十万人的规模及每年清明节新郑祭祀黄帝大典来看,中原根亲文化已经支撑河南成为全球华人魂牵梦绕的祖地和圣地。
(二)整合与凝聚
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具有内在的整合功能。从整个根亲文化资源来看,人文始祖之祖亲、姓氏之源之宗亲、华夏故园之本亲、台湾村之族亲、新移民之乡亲都可以整合在根亲之下,归根结底是华夏之“根”亲、文化之“根”亲。从中原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祖亲一直在延续,宗亲和本亲随着社会开放而加强,族亲也被发现,乡亲更是引领新时期全国人民一家亲的奉献精神。中原根亲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变化和自然整合的态势。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角度考察,中原根亲文化各个构成部分不仅需要持续传承,更是要相互整合或单个根亲项目在不同地域分布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的态势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功能效应。如首届南水北调移民寻根文化节,凝聚了从淅川走至青海、湖北及河南新乡、郑州等地的乡亲。固始中原根亲文化节则联系了豫闽台等地的人们,使众多的台胞有了寻根谒祖之地。每年的黄帝祭祀大典更是牵动着全球华人的心。因此,无论是整体的中原根亲文化或是个体的区域中原根亲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三)标志与品牌
中原根亲文化具有标志性中原文化的意义。中原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方面便是根源性和延续性,恰恰中原根亲文化便具有这种性质。人文始祖之祖亲如太昊陵庙会,已经延续上千年。姓氏之源之宗亲更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标志,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的姓氏从太昊伏羲氏定姓氏以来已经有六千年历史。华夏故园之本亲体现了“北望中原”的历史情结,民以食为天,中原现在仍然是中国的粮仓,“望中原”依然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台湾村更是将中原寻根复制到台湾寻根,新移民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移民的伟大创举。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础便是标志性文化存在。上述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在各自原地已经形成众口皆碑的文化品牌,从整体来看,这些根亲文化资源又构成中原根亲文化的品牌依托。中原根亲文化正是依托这些根亲文化资源,与山西、闽南成海外华人寻根问祖之三足鼎立之地,且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与典型性。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中原正通过保护和利用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打造全球华人的寻根问祖圣地和精神家园。中原根亲文化成为引领中原文化发展的代表名片。
保护和利用中原根亲文化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根亲文化具有根源性和延续性,是中原文化的主要代表,因此,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通过保护和利用中原根亲文化是一条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可选路径。现在亟须之行便是建立中原根亲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中原根亲文化的现状、特征和功能进行深入调研,本文便是这种探索的尝试,但其意义还需要努力探索。
[1]张新斌.论固始寻根[J].中州学刊,2002(3):89.
Central plains Blood Tie Culture’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in the new period
ZHOU Quanm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Blood Ti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when the Huaxia historic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zone is orientated.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period of Central plains Blood Tie Culture performance for the ancestor,the clan relatives,the same surname relatives,the spiritual relatives,the ethnic relatives and the neighbors,therefore,functional consequences performance for mutualism by maintain and identity,integration and cohesion,logo and brand.
Blood Tie Culture;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unctional consequences
G249.27
:A
:1671-9476(2015)01-0092-04
10.13450/j.cnkij.zknu.2015.01.024
2014-10-0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绥远城将军与北部边疆治理研究”(14CZS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全明(1980-),男,河南沈丘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