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学习及教育研究现状※
2015-01-31陈金红陈玲名孟静岩
陈金红 陈玲名 樊 威 梁 菁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中医经典学习及教育研究现状※
陈金红 陈玲名 樊 威 梁 菁△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
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近5年来中医经典学习与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经典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现代医学冲击等都是经典学习的影响因素,由于弱化经典课程的学习必将严重影响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提高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关注与重视,其方法与措施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最后,通过观察量表在中医学习及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通过编制一个测量学指标比较理想的经典学习兴趣量表并实施调查,以更好的分析中医类学生经典学习现状及其与各项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中医经典;中医教育;量表;综述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属于中医主干课程之一,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作用。中医经典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同时囊括了众多的关于自然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分析经典学习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逐步提升和探索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成为当前中医教育广泛关注的问题。
1 中医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纵观历史,各大医家莫不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或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2],刘晓丹[3]认为,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学有根本”的需要,是专业思想培养的需要。
1.1 打牢中医治学根基赵铮[4]认为,在中医学中学术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定要建立于稳固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对于中医学来说,这个基础正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5]”他深知经典对于中医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学习经典绝不是守旧的体现,就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深植沃土、根系发达,才能够不断成长、枝繁叶茂。
1.2 培养中医思维张登本[6]指出,中医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中医学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走向,故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薛益明[7]在研究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中医经典教育基本上是延续了古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只是在教材与教学方式上有所变更,使之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有序。莫春梅[8]曾表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繁荣发展。
1.3 强化中医临床技能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于2007年经省教育厅审批设立,在近几年的创新性探索总结中,指出学好中医经典是打好中医基础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中医临床的必由之路。该校在第三学年之后开展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实验班学生多次参加校内外中医药知识技能竞赛,并获得好成绩。南京中医药大学申报的精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10]立足于“学经典,做临床”的培养模式,指出读经典不仅在于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在于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能运用中医临床思维去分析、解决临证中遇到的问题。
1.4 增强职业道德修养中医学及中医教育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王欣瑜[11]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的结论。杨星哲[12]也指出“中医学乃仁学”,其仁学思想闪烁在中医经典的字里行间,闪烁在代代名医的四诊方药中。中医经典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历代医家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高尚医德也是当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2 中医经典教育领域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医院校重视经典课程学习和教育,对经典学习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并且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简要列举如下。
天津中医药大学[13]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开设以中医四部经典必修为主,辅以经典运用限选、经典医籍自选;在教学安排上,开展“四部经典晨读”、“经典背诵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化学习经典。
陕西中医学院[14]也大力开展中医经典课程的教材建设,几年内成功开设了中医病案选读、中医急症学、疑难病症辨治思路、难经选读、古今医案评析、中医思维方法、伤寒论方证辨析与思维等课程以及编写了相关的院内自编教材,使学生在经典理论学习中,更多地接触临床实例、巩固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行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15]也是该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等级考试,督促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为学医、从医之路奠定结坚实的基础。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16]是“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项目,在教改班办学过程中,该校一直重视中医药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并聘请学识丰富的专家教授开办经方运用及研究进展的专题讲座,以加深他们对中医经典的认识。该校还推荐一批经典著作的入门书籍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经典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17]在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采用“中医经典小讲堂”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和调研表明,这种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自主学习中医经典的实践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现行中医经典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调研发现,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而全国其他中医院校课程安排基本如此。而在这33.86%的中医课程中,中医儿科、中医外科等中医临床课又要涉及到很多西医的内容。可见中医专业学生真正学习经典课程的时间只有不到1/3[18]。蒋跃文[19]同样在文章中指出,现在只有北京、广州、湖北等几所老牌的中医药院校仍在坚持经典课程的单独教学并能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他兄弟院校的经典课程要么合并,要么严重的压缩了教学时数。例如,据其所知的西北某一所中医院校,《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就被合并为一门课程,且整体的教学时数加起来不到100学时。
3.2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缺乏对中医的认同感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根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具有其自身的学术特点。马伯艳[20]等人在文章中指出,由于中医基础知识在民众普及不够,学生在接受高等中医药教育前所接触的是生物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进入本科学习时多忙于中医专业课程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与中医相关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进入研究生阶段普遍缺乏对中医的认同感、缺乏继承中医事业的使命感和发扬中医的责任感。
3.3 现代医学的冲击宋健[21]等人在对中医经典教育现状的思考中,认为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尤其是到大三以后,随着西医临床课程的开设学习,逐渐轻视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轻视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往往在大五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医疗市场的冲击,甚至完全丢掉了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院校教育中过于注重实验教学,尤其是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大多数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均依靠“客观指标”,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就很难开展。
4 统计量表在中医学习及教育中的应用
4.1 量表的含义量表,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技术或者手段,也可以说是对个人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测量技术。它的用处在于度量,特别是对某些主要变量的量化测量。量表是由若干问题或者自我评分指标组成,可以通过测量或者询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感觉、态度和行为而获得的定性或者定量的主观度量数据的标准化的测量表格[22]。
4.2 中医量表评价体系的应用现状随着中医规范化和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适合中医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实需要并反映其自身特色和认识规律的中医量表,对于有效的评定中医学习及教育现状以及积极推动中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徐芳[23]等人就中医健康状态的量表学评价作为一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健康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王艳梅[24]等人按结构化决策方法编制量表,对56名开展PBL教学的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联合进行条目筛选,对确定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考评,编制适合学生使用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并考评其信度和效度。滕志香[25]等人为了评价临床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设计了学生感知临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初稿。采用该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量表进行了实用性和适用性检验、信度和效度检验,都较为理想,可以用于医学院校临床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4.3 现行中医经典学习量表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关于四部经典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对经典学习现状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但是目前没有一个信度、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对有关学习情况的评估多以被试者的主观测评,以及研究者的直接印象为标准。往往研究者给出“你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是:A.很喜欢;B.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之类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判断。如林龙[26]等采用多级估量法,把中医类学生学习经典氛围情况分为4个等级:很好、比较好、一般、很差,由于缺乏统一的尺度,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是不可能准确的,如甲学生认为学习氛围比较好(B),乙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一般(C),但事实上他两人的判断可能是相当的,不能准确判断学习氛围情况。
其次,关于经典学习影响因素的成分,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认知成分,对其情感成分的研究很少,更没有对比研究这两种不同的成分对经典学习的影响。如在对广东省中医经典继续教育现状的研究[27]中,问题常直接设置成学生对“自古医家出经典”的认可情况、中医师对继续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视程度等形式,很难区分其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近5年的中医经典学习概况总结与归纳,充分说明中医经典著作所确立的医学思想、医学理论以及医学方法对于中医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大量文章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前瞻性、大数量的调查研究,逐步摸索中医院校经典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措施。但是,关于四部经典的调查研究目前还较少,我们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中医经典、研究现状、调查”等作为关键词,搜索2009—2014年的相关文献,只搜索到5篇,其中以中医临床类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只占3篇,且都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因此,我们借鉴现行中医量表评价体系的应用,提出通过编制一个测量学指标比较理想的经典学习兴趣量表并实施调查,以更好的分析中医类学生经典学习现状及其与各项影响因素(开课学期、课时、考核方式等)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继续探讨经典学习与中医思维的培养、临床辨治能力、患者对其医德评价等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药院校经典学习建设的创新对策,弘扬继承创新的中医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中医教育实践的历史对中医经典著作之于中医人成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强调,分析中医经典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能够提升经典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创新性的建议与措施,将有助于鼓励营造良好的四部经典学习氛围,弘扬健康和谐的中医药校园文化。
[1]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
[2]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3]刘晓丹.中医药大学必须重视中医经典的继承和学习[A].见: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C].北京:中华中医药出版社,2013:88-89.
[3]刘晓丹.中医药大学必须重视中医经典的继承和学习[A].见: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C].北京:中华中医药出版社,2013:88-89.
[3]刘晓丹.中医药大学必须重视中医经典的继承和学习[A].见: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C].北京:中华中医药出版社,2013:88-89.
[4]赵铮.熟读中医经典的重要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387-2388.
[5]汉·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4.
[6]张登本.中医思维方法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3-5.
[7]薛益明.中医经典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通报,2011,10(1):34-35.
[8]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939-940.
[9]边敏佳,董正华,陈苏静,等.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4,27(9):40-43.
[10]赖明生,周欣.寓经典,做临床,促精诚[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2);66-67.
[11]王欣瑜.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探微[J].教师,2010,62:122-123.
[12]杨星哲.中医学乃仁学之探微[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3):133-136.
[13]丁慧芬,孟静岩,孙晓霞,等.基于“院校+师承”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ECM,2014,33(2):7-10.
[14]宋健,董正华,史传道,等.开展中医经典教学、强化中医临床技能、提高中医人才质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223-224.
[15]边敏佳,闵翠,赵欣,等.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促进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药导报,2013,19(4):129-131.
[16]陶春晖.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初探[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80-81.
[17]王倩蕾,尚力,柳文,等.“中医经典小讲堂”在中医专业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8):1352-1353.
[18]吕光耀,单丽娟,胡浩.中医经典教学现状与教改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6-117.
[19]蒋跃文,曾江琴.对中医经典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71-72.
[20]马伯艳,张福利,王烨燃,等.中医经典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从“读经典,做临床”谈起[J].中医学报,2014,29(189):221-222.
[21]宋健,董正华,史传道,等.关于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23-1124.
[22]刘建平.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5-90.
[23]徐芳,杨晓丽,周萱,等.中医健康状态的概念与量表学评价研究现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2):125-128.
[24]王艳梅,段莉,郑东明.医学本科生PBL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编制[J].护理研究,2011,25(4):930-932.
[25]滕志香,李晓,赵书峰.关于学生感知临床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07-109.
[26]林龙,王明潮,熊浩.广州市中医经典教育调查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1):224-226.
[27]林龙,熊浩,王明潮.广东省中医经典继续教育现状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157-2161.
Research Status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 Jinhong,CHEN Lingming,FAN Wei,LIANG Jing,MENG Jingyan
(College of TCM,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
Classic theory is the core of TMC,and the guiding effect is significant of it to TMC academy and clinical practice.Through induces and concludes the study of TMC classic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and has found out many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lassic learning,including the settings of classic curriculum,learn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lowing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Since it cannot be denying that the reduction in learning classic curriculum will negative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promising students of TMC,the methodology of enhancing attention to reverse this trend is worth further discussing.Finally,through observ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applying quantitative chart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TMC,we suggest to design a quantitative chart of interest in classic learning,which is definitely with ideal metrological indexes,for bet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mong students of TMC of classic learning along with its relationship with all those influential factors.
classics of TCM;education of TCM;scale;review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5.038
1672-2779(2015)-05-0077-03
:张文娟本文校对:李柠岑
2015-01-04)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基金资助项目(No:TS100093);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重点项目(No:B01-1005K)
*通讯作者:mengjy@163.com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