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汪秋逸先生在贵州的音乐活动
2015-01-31韩天寿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韩天寿(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抗战期间汪秋逸先生在贵州的音乐活动
韩天寿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作者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根据汪秋逸先生的叙述,描述了抗战时期汪秋逸先生在贵州的音乐活动,不仅从政治上应和了时代脉搏,宣传了抗日,而且还从实际上推动了当地的音乐文化教育,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关键词:汪秋逸;抗战时期;音乐活动
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想起了为抗战而高歌的曾在我们学校工作过的音乐先辈汪秋逸先生。我与汪秋逸先生的接触是在1990年,由于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收集近现代贵州音乐史,派我收集遵义地区资料,我多方打听才联系上当时84岁高龄的汪先生,并得到他的墨迹实属幸运。他是贵州近现代音乐史上不能忘记的音乐家,尤其是他为抗战书写的歌曲我们不能忘记。
再次读到汪先生给我的信函,从他给我回信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音乐教师的崇高伟大。
汪秋逸出生于1907年8月,扬州人。扬州第五师范学音乐美术,毕业后到扬州实验小学从事音乐、美术、工科等课程教学。一年后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毕业后一生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1933年,郑州扶轮中学老师杨心南作词,汪秋逸作曲写下了《郑州扶轮中学校歌》,这是汪秋逸的第一首歌。歌曲抓住了学校的特点,音调铿锵、豪迈,结构紧凑,受到师生喜爱。这样就开始了他边教学边创作的人生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州沦陷,汪秋逸与千万个同胞一样,开始流亡生活。最初到了重庆南岸广益中学教书。不久,汪秋逸又流亡到贵州赤水中学任教。1939年春,汪秋逸和杨友群来到了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杨友群任教导主任,汪秋逸任音乐课教员,他是省立毕节师范学校第一位音乐教师。在毕节师范任教期间,汪秋逸先生把音乐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从政治上应和时代脉搏,由杨发群作词,汪秋逸作曲创作了《毕节师范学校校歌》,《看那东亚的巨人》,《劳动服务歌》,《请你记着》,《咱们毕节人不怕鬼子兵》,《胜利的明天》,《战地小景》、《血海仇》等歌曲。其中著名的“江南三曲”之一《淡淡江南月》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1939年11月还组建了毕节师范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合唱团,排演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以高亢的旋律唤醒民众,掀起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毕师学生走到哪里,这些歌曲就唱到哪里。使得偏远的小城也能自豪地唱着自己的歌汇入全国抗战的统一大合唱。
在毕节师范工作不到一年,汪秋逸先生辗转到遵义师范任教。在这期间,汪秋逸根据杨友群所写歌词,连续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抗日抒情歌曲。杨友群任遵义师范学校校长时亲自主持著名作家蹇先艾的文学讲座《巴金及其作品》,汪秋逸也到场倾听。《烟雨漫江南》、《夜夜梦江南》、《先有绿叶后有花》等就是在学生云集,思想文化活动活跃的遵义创作的。汪秋逸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五十年前在遵师执教,当年与校长杨友群先生合作过抗战歌曲约一二十首,其中除在毕节师范所谱写的《淡淡江南月》之外,在遵义谱写了《烟雨漫江南》《夜夜梦江南》等,合称为《江南三步曲》流行于广大地区,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并为台湾远景出版社录制的《中国名歌曲与名曲》第二辑中所演唱的曲目之一,除此还有《先有绿叶后有花》《上弦月》《阵地小景》《血的赞礼》《火的赞礼》《万重山》《短歌》”等等,散见于四十年代西南诸省刊行的歌集中,也是和杨友群先生在遵师共事时保留下来的教学生活资料。
1940年到1942年间,汪先生把音乐创作看成是业余之事,业余时间偶一为之,汪先生在遵义的三年,是他创作上丰产的三年,也是代表作产生的时候。著名的音乐家向隅编著的《新音乐史讲授提纲》中,除了列举《淡淡江南月》外,还列举了《我摘下一片秋叶》,认为是新音乐运动中的收获。
汪先生在遵义的音乐活动,主要的不是创作,而是教学。当年汪先生除担任遵义师范和附设初中的音乐课外,还兼任遵义县中、私立城成中学的音乐课,并作为一些单位短期培训音乐活动的骨干。汪先生不遗余力传授音乐知识,对提高遵义的音乐文化水平所起的作用是不小的,直接培养和间接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对遵义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汪秋逸是一位追求实践成功的人,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创作出来后先作为教材在课堂上教唱,或者在学校组织的一些抗日活动时演唱,经过检验成功后才拿去发表。可见其作曲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遵义期间,汪秋逸先生除了开展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外,还参加音乐活动。他在信中回忆道:“四十年代初,遵师一部分校舍为浙江大学借用——当时大学生们组织有《大家唱》歌咏队和《海韵》合唱团的歌咏活动,前者以演唱抗战歌曲为主,后者以演唱赵元任的《海韵》《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艺术歌曲为主。《大家唱》歌咏队曾在遵师礼堂举行音乐会,邀请我指挥一个大合唱的节目,其具体时间、曲目以及人和事的活动都不复忆起,此后,浙大聘请了贵阳合唱团的指挥沈思岩,伴奏杨增慧夫妇俩到校担任音乐教师,来往于遵义、湄潭两地……”
对于汪秋逸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歌曲,中国音乐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开抗战抒情歌曲之先河。”汪秋逸先生敢为人先,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创作的歌曲都是那种刚劲豪迈的歌曲,然而汪秋逸先生的流传甚广的“江南三曲”却以委婉流畅的旋律、含蓄藴藉的妮妮细语、抚慰心灵的乐章抒发了一个为民族求解放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对江南故乡的思念。汪秋逸先生创作的音乐清新秀丽,质朴纯真,走在时代的前列。他是人民教师的楷模、优秀作曲家。不仅如此,汪秋逸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也留下鲜明的足迹。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每年都要举办“长征-秋逸杯”音乐比赛活动,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秉承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汪秋逸老先生敢为人先、紧扣时代脉搏、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创作风格。
1943年,汪秋逸来到贵阳国立十四中任教,还兼任贵阳师范学校讲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校园歌曲《马鞍山之歌》,这首歌曲描绘了贵阳水口寺一带独特的地理风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他开朗光明,朝气蓬勃,努力向上,充满人间大爱的情怀。它是该校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珍珠,也是汪秋逸先生西迁贵阳的永恒记忆。
汪秋逸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80岁之前,一直坚持音乐创作,在他的一百多首音乐作品中,饱含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也彰显了他的人生之路。在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汪秋逸积极支持小儿子参军,并谱写了《抗美援朝》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汪秋逸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作品自然反映出浓厚的知识分子情趣,因此也是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先生在贵州创作的歌曲几乎都是抗日战争题材的,由于深受流亡之苦,感伤惆怅的情绪自然在曲作中流露出来。用这段时间的歌与其解放后的作品对照,明显不同是前者暗淡,后者明丽,但两者都是直抒胸怀,歌如其人,不装腔作势,因而情真意切,这是汪先生作品感人的地方,也是其作品风格所在。
抗日战争结束后,汪秋逸先生于1946年去重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后返南京,任国立音乐学院附设幼年班副教授。解放后,一直在镇江师范工作,担任市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分会理事,十年动乱中受尽折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汪先生的问题得到昭雪。1994年4月因心力衰竭不幸去世,享年88岁。今作此文,表达对汪秋逸先生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陈腾.汪秋逸先生在遵义的音乐活动[J].遵义音乐,1984,(1).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Study of Wang Qiu-yi’s Music Activity in Guizhou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HAN Tian-shou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Mr. Wang’s music activity in Guizhou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was depic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experiences he narrates, which not only kept up with the times at that era, namely, the activity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ors, but improved the music education at that time. And he is a great worthy to be kept fresh in our mind.
Key words:Wang Qiu-yi; the period of opposing Japanese aggressors; music activity
作者简介:韩天寿,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5-09-15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5)-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