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重在“转化”
2015-01-31尤立增
尤立增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特级教师谈教学】
阅读教学重在“转化”
尤立增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
一、阅读教学中“转化”的内涵
这是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出发,从学习规律出发。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内化,就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就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创造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同步提高的过程。
所谓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等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比率。提高转化率,理所当然成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转化率的价值,必须把提高转化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工程和核心目标,否则,读得再多,也可能食而不化;记得再多,也可能成为书橱;讲得再多,也可能滴水不入;练的再多,也可能成为答卷机器。认识转化的意义,研究转化的规律,探究提高转化率的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出路所在。
更多的时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转化大多处于自然无意的甚至是受压抑的状态,这是转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改变少慢差费的状况,就不但要把提高转化率作为核心目标去追求,还必须在转化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是学生的自然无意的以至受压抑的转化状态变为有意、自觉、亢奋的状态。解决转化状态问题,是转化教学论的核心工程,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关键。
二、阅读教学要预设“转化”
很久以来,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由教材编写者、《教参》编写者来预设,文本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于是,在被语文教师奉为金科玉律的《教参》的桎梏下,阅读教学的目标在语文教师眼中具有了权威性和排他性。阅读一篇课文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教师明白,学生茫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决于教师的布置和安排,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更因为阅读目标的唯一性,在课堂中便产生了不该产生的“知识霸权”、“思维霸权”和“话语霸权”。其实质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这种缺乏“转化”目标的设计,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实质和目标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阐释使我们对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有了更准确的定位,也把阅读教学从习惯了的预设化、模式化而又狭小单一的阐释空间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与严肃性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拓展理解,并积极地对情感与思想进行个性化的阐发。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阅读教学的“转化”将呈现目标的多元化趋势。阅读具有极强的个性化色彩,由于每一个阅读个体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思维品质、阅读敏感度千差万别,如果预设目标过于单一,必然会扼杀阅读个体的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试想,诸多专家、学者穷其一生研究的结论,被我们的教师预设为教学目标,并力求在极短的课堂教学中达成,对学生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因此,确定多元化的阅读目标,使不同层次、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均有最大程度的收获,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也是提高阅读转化率的关键因素。
同时,阅读教学预设“转化”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有一个“弹性”的空间。学生总是利用个体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去推断、感受文本的新意义,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应有较大的“弹性”。其下限目标可以是要求人人能达到的,而上限目标则鼓励学生去自由超越。这种“弹性”,为学生自由阅读、自主发现创设了极大的空间,这是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客观需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民主阅读观。这是阅读教学提高转化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阅读教学的“转化”策略
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必然体现为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
(一)将“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体会自己“摘果子”的快乐
这是阅读教学内化的起点。将“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体会自己“摘果子”的快乐,是阅读最基本的意识和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尊重学情。没有发现摘取,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发现什么?一要发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字一词、一招一式、一种说法、一个道理、人物事迹、科技新知、道德情操、章法技巧等等,只要学生认为是有价值的,就都是发现对象。二要发现疑难之处。无知不解处见疑,似知似解处有疑,已知已解处生疑,以疑促思,以疑促学。三要发现读物本身的缺陷和错误,鼓励学生不要迷信课文,敢于向印成铅字的文章挑战。对这三类发现,不求整齐划一,但求真有所见。尊重低层次,鼓励高层次。目的就在于培养发现意识,养成发现习惯,提高发现能力。
文本如果树,上面有许多“果子”,怎么办?摘取。只要自己认为有用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实行拿来主义。摘下来,以后可以在应用中逐步理解;摘不到,却永远失去了应用理解的机会。摘取的方式,灵活多样,不求一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只要能纳入自己的知能结构,能在阅读实践中起作用,就算达到目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学生自己认为”,强调“不整齐划一”、“不求一律”,就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不同层次的起点,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起点。而这也正是具体实际的学情,正是因材施教的依据,正是实施阅读教学的出发地、起跑线。
(二)师生合作探究研讨,体会“共享”的快乐
这是阅读教学中内化的关键步骤。发现摘取了的东西往往是感性的、粗浅的,甚至是有错误的。要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纠错正误的转变,还必须有一个探究研讨、消化吸收的过程。旧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解灌输,以老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老师的理解消化代替学生的理解消化,实际上是取消了学生自己的探究消化,失去了“共享”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把探究消化的权利交给学生,采取交流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过程:小组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辩难,自由发言;疑难问题,采取小组探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灵活处置。
发现、摘取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呈现出来:发现、摘取的有价值的内容,拿出来大家“共享”;发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可以是提问者,教师可以是应答者。“质疑问难”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提高转化率的核心。“带着问题听课”,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新问题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着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助学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思想的火花互相撞击,方法智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的课堂,再不是老师唱独角戏,再不是老师成本大套地一味灌输,而是以学生的发现摘取为起点,以学生的交流研讨为基本方式,气氛活跃,效果扎实,资源共享,各得其所。
(三)将内化成果应用于新的阅读实践,体会“创造”的快乐
这是个外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将上一次阅读的内化成果用于下一篇、下一单元以至课外阅读。每一次阅读,都力求发现的质量高一点,理解的程度深一点,生疑解疑的本领大一点,内化的成果多一点,使丰富人文背景、熟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进程呈现加速发展状态,从而形成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逐步达到“不需要教”而无师自通的境界。
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化角色定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一本《教参》承担一份工作”,“传道授业”天经地义,把学生当成“瓶子”,“灌”满为止;没有与学生真正的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是单向的),没有与学生真诚地合作(即使有合作也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胆实践与勇于探索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忽视学习方法、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课程标准》带来教育理念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也必然带来教师角色的革命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阅读教学中,上面提到的教学策略并不是僵死的程式,也不是固定的步骤,而是体现阅读规律的必由之路中的必经阶段。那么,教师安排教学预设,一节课安排几个步骤和环节,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完全依具体情况灵活处置。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决不用定好的框框牵着学生走路;而是针对实际学情,或示范、或点拨、或讲解、或引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指导学生应往哪走,怎么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吃透文本,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章法、技巧、思路、境界,尽可能地与作者达到同步、同境,融会贯通,成竹在胸,真正把握住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是“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的最根本的东西。学生的起点在哪个层次,遇到或提出什么角度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感到这个起点、这些问题在整个教学任务系统中的坐标点,都应该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方法指引学生走出迷途,走上正道,表现得左右逢源,灵活自如。所以,教师在观念上要“放”,敢于放开,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争;在方法上要“活”,不可定于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无法之法,是最高的法门;在业务上要博、精、专,尽量达到与文章作者同境,能超于作者之上更好。教师练好内功,方法自然有效;教师内功低下,方法毫无用处。不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就可以运用自如、效果显著的教学法是不存在的。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其实都在“转化”二字上,学生重转化,教师导转化,唯转化才是根本。
尤立增,中学特级教师,河北省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首批学科名师”、张家口市“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市级名师”、“张家口十大杰出青年”、“张家口市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2013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执教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四次。先后有二百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出版学术专著八部,主编教学用书五十余种。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