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2015-01-31鲁林东
鲁林东
29例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鲁林东
【摘要】目的 对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选取29例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其次为肺部感染和胆道感染,共29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27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肝硬化患者逐年增多,病死率高,危害大、加强肝硬化防治,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154100 黑龙江省鹤岗市公安边防支队卫生队
Clinical Analysis of 29 Cases With Liver Cirrhosis
LU Lindong, Hegang Public Security Frontier Detachment health team, Hegang 154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29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ere selected,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Results 11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infection,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ns spontaneous peritonitis, follow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biliary tract infections, a total of 29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cured 27 cases, improved in 2 case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high mortality, great harm, strengthen prevention of cirrhosis reduce morbid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display.
[Key words]Cirrhosis, Clinical, Analysis
肝硬化是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所有29例肝硬化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的为16岁,最大的为53岁。其中11例患者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其次为肺部感染和胆道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但是革兰阳性菌是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肝病住院患者虽然趋于减少,但是肝硬化患者却逐年增多。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肝硬化代偿期的患者可以参加轻活动量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有腹腔积液者取半卧位。饮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不饮酒,尤其是不宜进食大量的动物脂肪。如果肝功能受损显著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应严格限制蛋白质食物。有腹腔积液应少盐或无盐饮食。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
1.2.2 抗病毒治疗 肝炎病毒是导致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炎病毒的整个肝硬化的形成致病作用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治疗活动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包括,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干扰素。
1.2.3 抗病毒治疗 应注意肝硬化患者必须有病毒复制活跃,明确的指标,包括HBeAg、HBV-DNA阳性或HCV-RNA阳性。不少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指标较不明显,抗病毒治疗不应使用[2]。在早期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效果比较好。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肝硬化患者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对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可以给予补充血浆及白蛋白等,在肝硬化患者中有感染迹象的患者需加用抗生素,以减少对肝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不可选用干扰素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否则会加重病情。可选用氧化苦参碱等治疗,这些药物作用相对温和,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同时兼有部分抗纤维化作用。
1.2.4 补充多种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E及维生素B有改善肝细胞代谢和防止或减轻脂肪变性以及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同时可以酌情补充维生素K和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等。保护肝细胞药物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提供巯基及半胱氨酸,维护细胞正常代谢,与毒性物质结合可起到解毒的作用。一般用法为,0.6~1.2 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治疗2~4个周[3]。降酶退黄药物可选用联苯双酯、甘草酸二铵或甘草甜素、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以及含有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素等成分的中药制剂。输注人血白蛋白是提高血浆渗透压最有效的方法,其半衰期为17~20 d,应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及间隔时间。在应用白蛋白的治疗期间可交替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关于改善疲劳症状,哌甲酯可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度及重度的慢性疲劳症状。哌甲酯的用量为,每日10~2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口服,连续服用5 d后停药两天。一般治疗时间为6个月左右[4]。
1.2.5 腹腔积液的处理 肝硬化并发腹水的治疗首先应限制对钠盐的摄入,同时口服利尿剂。在肝硬化腹腔积液的治疗中应适当限制水的出入量。慢性低钠血症在肝硬化患者中很常见,低钠血症过度矫正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只有当血钠低于120~125 mmol/L时,只需要补充高张钠盐[5]。口服利尿剂一般选用螺内酯与呋塞米同时服用,初始剂量为口服螺内酯100 mg、呋塞米40 mg,每日早晨顿服初始剂量使用。每3~5 d的时间调整两个利尿剂的剂量的同时,保持螺内酯与呋塞米的比例为5:2,螺内酯每天400 mg为最大剂量。口服利尿剂一般选用螺内酯与呋塞米同时服用,初始剂量为口服螺内酯100 mg、呋塞米160 mg每日服用。单次,大量放腹腔积液,然后给予限钠和利尿剂治疗是缓解紧张性腹腔积液的有效途径。单次放5 L腹腔积液是安全的,在放腹腔积液后宜同时输注人血白蛋白,每放腹腔积液1 L,补充人血清白蛋白8 g[6]。如果患者有利尿剂敏感的反应,应该继续出院后,放腹腔积液,继续应用利尿剂并限钠饮食,一般不主张将多次反复放腹腔积液作为一线治疗。
2 结果
所有29例肝硬化患者中,11例患者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其次为肺部感染和胆道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但是革兰阳性菌是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共29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后27例痊愈,2例好转。
3 讨论
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史超过半年,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以确诊为慢性HBV感染;HCV感染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者,便可诊断为慢性HCV感染[7]。肝组织活检病理经过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法的检测后,可以显示出肝细胞中是否有HBsAg和HbcAg的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与胞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与胞膜型表达,这表明HBV的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与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早期诊断肝硬化相对比较困难,许多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或仅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诊断早期肝硬化,首先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密切的随访观察[8]。对不明原因的肝大,特别是肝脏质地坚实、表面不光滑者,有肝病面容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体征者,应采用检查手段帮助确定性质,包括超声、腹腔镜及肝组织活检等。
硬化患者逐年增多,病死率高,危害大、加强肝硬化防治,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率有重要意义[9]。治疗首要采用综合治疗,并针对肝性胸水进行胸水静脉回输后,未见
明显不良反应。肝脏疾病并发胸水是肝脏疾病的一个并发症,肝脏疾病患者并发胸水可能提示预后较差,主要针对肝脏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通常先采用综合治疗,如无效再考虑行胸腔穿刺抽液、胸水静脉回输、外科手术等侵入性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869-871.
[2]王吉耀. 加强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53-1154.
[3]姚桢,姚宗歌,江耘,等. 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17(1):38-40.
[4]姚希贤,南月敏,姚冬梅,等. 肝硬化病因[J]. 中国全科医学,2003,6(5):362-363.
[5]应祖,张常晶,姚定康. 肝硬化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2001,44(10):594-596.
[6]王洪,张波. 肝硬化合并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36-38.
[7]薛发轩,张敏,张慧芬,等. 武汉地区8183例肝硬化患者分析[J].肝脏,2000,5(2):99-100.
[8]徐颖颖,王吉耀.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肝癌[J].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1):728-730.
[9]蒋松柏.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意义[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3):58-59.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7.059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7-0078-03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