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中会意字的教学
2015-01-31林姗
林姗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
医古文中会意字的教学
林姗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350122)
基础知识《汉字》是《医古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选的学习具有方法性的作用。会意字部分则是其中的难点,其意合方式与古人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其所体现的思维特征与中医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简洁明了的讲解会意字的概念,由此引出会意字的合成方式及其主要特点,解析会意字的形义关系,然后补充中医文献中的相关文例引导学生应用会意字“因形求义”的方法,并以王安石《字说》中对会意字的误读为案例说明“因形求义”必须以文字学为准绳,避免主观臆断,从而深化并巩固所学。
医古文;会意字;取象比类;因形求义;教学法
在医古文课程中,基础知识《汉字》一章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六书”理论又是重中之重。学习“六书”,通过汉字结构分析,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来探索字源、分析字义,可以提升并指导文选的学习,因此具有举一反三的方法性作用。会意字是“六书”的一种,其组合方式多样,表意空间广阔,其形义之间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信息,讲授得当,则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从未接触过文字学理论,并且对古文普遍存在厌倦和畏难心理,因此,教学的着眼点不应在于深入系统地阐述会意字理论及相关学术论争,而在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中医相关字例中把握古文字的形象性,分析并感受字形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简洁明了的讲解会意字的概念,其次由此引出会意字的合成方式及其主要特点,解析会意字的形义关系,最后补充中医文献中的相关文例引导学生应用会意字“因形求义”的方法,并以王安石《字说》中对会意字的误读为案例说明“因形求义”必须以文字学为准绳,避免主观臆断,从而深化并巩固所学。这三方面的内容,除概念之外,其它部分都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内容,之所以作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理解并学会分析会意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达到授之以渔的功效。
1 概念
关于会意字的概念问题,简要解读许慎的定义:“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比”就是合并的意思,“谊”是意义,“指撝”是指向,意义的指向。比类是合并具有一定关系的物类,合义是意义的组合。它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照一定的联系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字,以表达一种新的意义。会意字的要点在于“会”字,关于“会”的含义,郑樵《通志·六书略》说:“二母合为会意,会意者,二体俱主义,合而成字。”[1]强调会意字的合体性,各字符的字形拼合而成新字的字形,各字符的意义相应地会合在一起融合出新字的字义。它在形式上是“会”,所传达出来的是“意”。例如“明”字,它由“日”、“月”二字组成,它的字义“明亮”就是由太阳和月亮这两个事物的共同特性构成。可以说,会意字是通过拼字的方式来造字的。问题是:构成会意字的几个象形字符是依据怎样的联系组合在一起、会合出新的意义?其间又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思维方式?
2 合成方式
先以“寒”字为例进行解读。先展示“人在房子中,四周包裹着草,房子外有冰”这样一幅自制的flash动画,以及“寒”字的古文字形启发学生联想、猜测其所表达的含义及其所对应的今文字。然后分解图片及字形中的各个物象,说明“取象”的方式;再根据几个物象的关系会合出“寒冷”之义,说明“比类”的方式,就此引导学生联想中医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会意字的创造是建立在既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之上,古人依靠直觉、经验、联想等方式选择并组合各种事物,组成一个画面,以画面间各物体之间微妙的关系来表达词义。其微妙之处在于,它的形义合成并不是依赖于严谨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依赖于古人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行为模式等文化因素。例如,选择房子、草、人、冰块这四个物象合成“寒”字,源于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模式以及以草取暖的生活方式。“寒”字的含义也并非这四个物象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这四个物象之间的某种比类关系来呈现。它既以两点冰表示出天气的寒冷,更是强调人体对寒冷天气的感受和反应:躲在房子里,包裹着草来取暖。“寒冷”的意思借由人与房子、草和冰几个物象之间的关系来呈现。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民族性的思维特征,深刻的影响了传统文化,五行学说、阴阳关系、传统中医学理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等等都与它直接相关,它也直接决定了会意字的特征。因为会意字以观物取象的方式造字,字形勾勒出事物的外形,比如“疾“字画出人、汗水、床等事物的外形,字形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但与象形字表示具体事物不同,会意字大多是以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示抽象无形的概念。而会意字之所以能表达出象形字无法表达的内容,如疾病、寒冷等概念,关键就在于它是通过各字符之间的比类关系表意,各个字符是处在一个整体之中而不可割裂,我们需要将所有字符的含义全部联系起来才能会合成它的意思,但它的意义不等于各字符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像发生了化学变化那样融为一体,化合出新的意义。
3 会意字“因形求义”的方法及其运用
会意字的字形是根据字义构建的,字义与字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当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时,遇见陌生的文字或常见文字的陌生义项,就可以反过来,通过分析它的字形结构来理解、推测它的本义,即“因形求义”,从而形象地理解、掌握字义,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会意字的因形求义的具体方法是:第一,借助工具书知识,先还原它的古文字字形。第二,从具象性的特点出发,辨别出各个字符分别“象”什么事物。第三,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意会出它们之间微妙的意义关系。比如以下四个《伤寒论》中的句子:(1)大烦而口噤不能言。(2)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3)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4)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这四句都包含“烦”字,句中的含义皆为其本义。关于“烦”的本义,我们按照上述会意字“因形求义”的方法分析:“烦”字由“火”与“页”构成,“页”的甲骨文字形是:,指的是人的头部。“火”与“页”会合出的意思如《说文解字》所说:“烦,热头痛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曰:“烦,热也。”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注曰:“烦字从火从页。页,头也。然则烦者,热闷而头痛之谓也。”可见,二人都是从字形入手,以“烦”字的本义为依据来解释的。
然而,会意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并非都如“烦”字这样简单直观,姜亮夫先生有言:“会意字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现在结构各部分的‘形体写生’。它是看不见的意象之属性的影示(显示和暗示),只是借实物象形来作为构成此一意象‘本质的属性’之图解。是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属性的结合,因而视其属性关系之松紧,而有深浅不同的结合。”[2]如“寒”的字义与宀、艸、人、仌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字形与字义之间隔着一层迷雾,无法通过构件含义的逻辑相加而得,而需要我们参照古代文化语境,通过通过意会、联想、经验等方式方能领悟。正如杨桓《六书统》所言:“会意者何?形者,体也,常也。而其用也,其动也,其变也,各有意主焉,故必假其形之用之动之变,以示其意,使人观之而自悟,故谓之会意。”[3]明确指出会意字的字义是借助各构件形体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对字义的认知需要通过观察和领悟来获得。如此一来,对字义的揣摩和判断就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因此,对会意字的因形求义应以文字学为基础,在以上三个步骤之后还须核证字书及相关文献,以避免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如王安石《字说》一般牵强附会,荒唐无稽。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载:“字义固有可得而解者,如‘一而大谓之天’是诚妙矣,然不可强通者甚多。世传东坡问荆公何以谓之‘波’,曰:‘水之皮’。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也’。”[4]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字例的解读激发联想,深入浅出,启发思考,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即时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体以及形义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听课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理论的讲授之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励他们继续学习古文字字形,养成利用工具书进行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1]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493.
[2]姜亮夫.古文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5.
[3]杨桓.六书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
[4]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2008:53.
Teach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in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LIN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The chapter of Basic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 Course,which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learning anthology.The part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is a difficult point,whose parataxis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fe experience of ancients and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is similar to TCM.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we should firstly explain the concept succinctly and clearly.Secondly,talk about the parataxis system and main features of Associative Compound.Thirdly,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Lastly,supplement some relevant examples in TCM literature to guide students to apply the method of explaining Associative Compou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and reference the case of misunderstanding in Zi Shuo which written by Wang Anshi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nd emphasize that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Associative Compound must base on Philology.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Associative Compound;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manifestation;explaining each Chinese charact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teaching method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0.054
1672-2779(2015)-10-0105-02
:张文娟本文校对:郭丹
2015-04-01)